曹夕多
教师的劳动与报酬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教师培训模型分析
曹夕多
(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北京 100875)
贝克尔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提出的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概念以及在职培训模型在教师培训领域依然具有适用性。本研究以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教师在职培训基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政府行为,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针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如完全一般培训、完全特殊培训、混合培训,收益分享与经费分担模式也应有所不同;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教师培训,当政府承担培训费用时,对于学校和教师都存在激励效应,但不存在分配效应。
贝克尔;人力资本理论;在职培训;教师培训;模型分析
加里·贝克尔是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为《人力资本》,在该书中贝克尔提出并阐述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在该理论的阐述中,贝克尔将在职培训视作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建立在职培训模型并进行深入分析。
贝克尔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提出的在职培训模型在教师培训领域依然适用。贝克尔在职培训模型的分析对象是企业及员工,而教师处于学校当中。虽然学校与企业有巨大差异,但也有相通点。正如贝克尔所言:“没有必要总是明确学校同企业的不同:从某种角度来讲,学校可以被视为一类特殊的企业。”[1]
我们可以将学校视作专业从事教育服务产品生产的机构。与企业的在职培训一样,教师在职培训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形式。如果一位教师接受了在职培训,该教师将为自己积累更多的人力资本,因为在职培训提升了该教师的能力与效率,这会在未来提升其收入水平与晋升及流动机会。
本文运用贝克尔在职培训模型的基本框架,对教师在职培训进行模型分析,并对其在职培训模型做以下改进:第一,将通用的在职培训模型运用于教师培训的具体领域;第二,在原有“企业-工人”的二元主体模型中引入政府的行为,变成“学校-教师-政府”的三元主体模型。
(一)贝克尔理论中的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1]
贝克尔将在职培训区分为两种类型: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并分别予以定义。一般培训指一种培训不仅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处,对其他企业也有益处。对于提供在职培训的企业,在职培训提升了员工的能力与效率,因而提升了企业未来的边际产品。对于一般培训而言,在职培训也能够提高其他企业未来的边际产品。完全一般培训是一般培训的极端形式,指一种培训不仅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处,对其他所有企业都有益
处,而且带来的益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边际产品的提升幅度是相同的。
特殊培训指一种培训主要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处,对其他企业并没有显著作用。也就是说,此种在职培训能够提高提供培训企业的边际产品,但对其它企业的边际产品并不能显著提高。完全特殊培训是特殊培训的极端形式,指一种培训仅对提供培训的企业有益处,对于其他企业完全没有影响,即只能提升提供企业的边际产品。
(二)教师在职培训中的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
贝克尔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出的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的概念同样可以应用于教师培训领域。
在教师在职培训领域,一般培训指此种培训不仅对提供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其他学校也有益处。例如针对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培训,对于提供培训的小学来讲,该培训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质量。对于其他小学的语文教学来讲,该培训也同样发挥作用,因而该培训属于一般培训范畴。
在教师在职培训领域,完全一般培训是一般培训的极端形式,指一种培训不仅对提供这种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其他所有学校都有益处,而且其带来的益处是相同的。一个较好的例子是教师学历提升培训。由于学历培训提升了教师的基本综合素质,因而无论教师到哪所学校,教学效果都会得到同样的提升,因而可以看作完全一般培训。
在教师在职培训领域,特殊培训是指一种培训对提供这种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其它学校并没有显著作用。例如一个地区只有一所财经类职业中学,那么针对金融课程老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就属于特殊培训。
在教师培训领域,完全特殊培训是特殊培训的极端形式,指一种培训仅对提供这种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所有其他学校没有一点影响。例如在新教师入职培训中,关于学校各种情况介绍的培训内容就属于完全特殊培训。
(三)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的相对性
无论是企业中的在职培训,还是学校中的在职培训,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划分都是相对的,当讨论范围和制度条件发生改变时,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划分也会发生改变[2]。
1.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的划分要明确讨论范围
贝克尔的理论是以单个企业作为讨论对象来区分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但假如将讨论对象改变成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时,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划分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培训同样如此。
例如对于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的培训,如果在小学范围内考虑应该属于一般培训,因为该培训可以提高小学老师的教学水平,这在所有的小学中都适用。但如果突破小学范围,而是考虑一个地区的所有学校,那么这种培训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对于幼儿园、中学以及大学,这种培训对于教学水平便没有直接影响。
2.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的划分要明确制度条件
贝克尔的在职培训模型是建立在产品市场、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之下。在这样的市场条件下,劳动力是可以自由流动的。但是现实中存在着很多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如果考虑这些制度因素,那么对于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的划分便会发生改变。
以教师流动为例,现实中编制、长期合同等制度制约着教师在学校间的自由流动。例如,一些教师为接受在职学历教育,需要和学校签合约,保证拿到学历后在学校继续服务,否则便需要退回学费补助或缴纳补偿金。在这种制度的制约下,本属于一般培训范畴的学历培训就变成了特殊培训。
由于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互相转换,因而在现实中,当我们讨论教师在职培训中的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时,应明确讨论范围和具体的制度条件。
本研究将贝克尔的在职培训模型应用于教师培训领域,构建教师在职培训模型。
(一)假定条件
1.以单个学校作为讨论对象。我们在讨论教师培训中的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时,是对一个学校而言,而不是对一个学科或一个地区而言。
2.学校所处的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学校追求效用最大化。
3.学校是在职培训的提供主体,即所有的教师培训无论是否由学校举办,其培训费用都由学校先行支付。
(二)教师在职培训基本模型构建
1.学校效用最大化模型
根据假定条件,学校作为经济学所讲的“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根据经济学理论,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支出,即多雇佣一位教师带来的
收益等于为该教师进行的支出。由于我们假定学校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均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因而学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为边际产品等于工资。
令MP代表边际产品,W代表工资,学校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由于学校的教育生产并非一个时期,而是拥有多个时期,那么在均衡状态下,每一期的边际产品都将与工资相等。多时期情况下,学校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就可以表示为:
2.引入在职培训后的学校效用最大化模型
当学校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学校现期的支出将会增加,而现期的收益将会减少。但从长远考虑,在职培训提升了教师的能力与效率,学校的收益将会增加。这样,在职培训的存在使得学校每一期的收益不一定等于每一期的支出,但是在学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状态下,所有期的收益总和和支出总和的现值一定相等。
令Rt和Et代表t期的收益和支出,i代表市场贴现率,那么学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可以看出,(2)式为(3)式的特例,如果Rt=Et(t=0, 1…n-1),那么(2)式必然成立。
假定培训只在学校教育生产的第一期进行,并且根据假定条件培训费用由学校支付,那么学校第一期的支出就有两项内容:工资以及培训费用,其他期的支出只有一项内容:工资。但是第一期及以后各期的收益都与边际产品相等。如果K代表培训费用,那么(3)式可以进一步表示为:如果我们定义一个新的变量:
该变量表示学校未来收益大于未来支出的部分,即学校未来从培训中得到的好处。引入新变量后,(4)式可以表示为:
3.引入培训机会成本后的学校效用最大化模型
对于学校来讲,为教师提供在职培训的成本既包括直接成本,又包括机会成本。培训的直接成为即为培训费用,而培训的机会成本为教师由于接受培训而减少的工作量。
令MP’0表示教师在不接受培训情况下的工作量,MP0表示教师接受培训情况下的工作量,那么MP’0与MP0之间的差额即为学校提供培训的机会成本。令C代表学校提供培训的总成本,即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之和,那么C=K+(MP’0-MP0),则(6)式可以进一步写作:
(三)教师在职培训中完全一般培训分析
在教师培训领域,完全一般培训不仅对于提供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于其他所有学校也同样有益处。在所有学校中,完全一般培训将带来边际产品相同水平的提升。因而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学校必须提高接受培训教师的工资,而且工资的增加幅度必须与边际产品的提升幅度一致,否则教师便会到其他可以提供更高工资的学校就职。以上推理可以用公式表示:
对于教师培训领域的完全一般培训必然有MPt=Wt(t=1…n-1),即
(6)式可以表示为:
或者
根据以上公式推导,G=0意味着提供培训的学校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为零,因而学校也没有任何动机负担培训成本。W0=MP0-K意味着培训期间教师所得的实际工资是其实际边际产品与培训费用的差额,即教师通过实际工资的减少而负担了培训费用。
总之,对于教师培训领域的完全一般培训来讲,受训教师获得培训带来的全部收益(其未来的边际产品以及工资会增加),也必须承担全部的培训成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即培训费用与教师减少工作量造成的损失)。
(四)教师在职培训中完全特殊培训分析
在教师培训领域,完全特殊培训只对提供培训的学校有益处,而对于其他学校没有任何影响。从理论上讲,教师培训领域完全特殊培训的收益可以全部由学校获得,也可以全部由教师获得,还可以由学校和教师分享。
1.学校获得全部培训收益的情况
当教师接受在职培训后,其在工作中的边际生产
力将会提升,如果由学校获得培训的全部收益,意味着学校并不提高教师的工资,只是享受生产率提升的好处。此种情况下,学校必须负担培训费用K,因为无法要求教师对自己无用的培训负担费用。
此外,在培训期间,即便教师因为参加培训减少了工作量,学校也不能减少教师的工资或课时津贴,因为教师会因为在其他学校可以获得更高工资而另谋高就。
上述分析可以用公式表示:
根据(5)式和(7)式,提供培训学校的均衡状态可以表示为:
MP’0表示教师在不接受培训的情况下可以实现的边际产品,W0表示教师在培训期获得的工资。
如果全部培训收益由学校获得,那么必须有W0=MP’0,否则教师将另谋高就。此时G=C,即在均衡状态下,学校从教师培训中获得的总收益等于为培训负担的总成本。
也就是说,如果学校获得全部的培训收益,也必须承担全部的培训成本。对于学校来讲,只要培训收益的现值高于培训成本,就有提供培训的动机。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学校从培训中得到的收益应与为培训支付的成本相等。
2.教师获得全部培训收益的情况
如果由教师获得培训的全部收益,那么教师将获得更高的工资,而且工资提升的程度与边际产品提升的程度相同,但教师必须负担培训的全部成本。此种情况和完全一般培训的分析非常相似。
上述分析可以用公式表示:
教师获得全部收益,意味着学校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为零,即G=0,那么(6)式可以表示为MP0=W0+K或者W0=MP0-K.
上式说明如果教师获得全部收益,那么教师在培训期间获得的工资将降低,这一方面由于边际产品减少,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必须支付培训费用,即教师既负担了培训的直接成本,又负担了培训的机会成本。
总之,教师通过在培训期间获得较少的工资来负担全部培训成本,通过在未来各期获得更高工资来享受全部培训收益。
3.学校和教师分享培训收益的情况
在现实中,究竟是由学校还是由教师来获得培训收益呢?根据贝克尔的观点,这取决于教师的流动性。
在学校负担教师培训成本的情况下,如果接受培训的教师另谋高就,学校将承担损失。反之,在教师负担培训成本的情况下,如果学校解雇接受培训的教师,教师将承担损失,因为该培训是完全特殊的。因而教师的流动性决定了学校和教师负担培训成本并获得培训收益的动机大小。
在现实中,对于完全特殊培训,往往由学校和教师分享培训收益并分担培训成本。例如,学校可以略微提升接受培训教师的工资,将一小部分收益转给教师,以此来降低教师流动的可能性。这样,学校将享受大部分培训收益,同时也承担大部分培训成本。
(五)教师在职培训中混合培训的分析
1.混合培训模型分析
现实中,绝大多数的教师在职培训既不是完全一般培训,也不是完全特殊培训,而是处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培训。贝克尔认为混合培训可以视作完全一般培训和完全特殊培训的组合。
在混合培训中,在职培训对于教师在其他学校可得到的收入影响越大,则完全一般培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在职培训对于教师在其他学校可得到的收入影响越小,则完全特殊培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
根据本文此前分析,教师承担完全一般培训的成本,学校承担绝大部分完全特殊培训的成本,因此总体来讲,在混合培训中,完全一般培训所占的比重越高,教师负担培训成本的比重就越大;完全特殊培训所占的比重越高,学校负担培训成本的比重就越大。
对于混合培训的分析可以用公式来表达:
根据此前论述,G代表学校由培训得到的收益的现值。令G’表示教师由培训得到的收益的现值,令G"表示总收益,则G"=G+G’。
令α代表学校所得到的总收益的比率,即G=αG"。那么1-α就代表教师所得到的总收益的比率,即G’=(1-α)G"。
根据此前论述,C代表了提供培训的总成本,K代表了培训费用,即培训的直接成本,MP’0与MP0之间的差额代表了提供培训的机会成本,那么就有C=(MP’0-MP0)+K。
其中,教师分担的成本可以用MP’0-W0来表示,即教师在培训期可能得到的最大工资与教师实际工资的差。那么,学校分担成本即为C-(MP’0-W0)。
在模型的均衡状态,总收益应该等于总成本,即G"=C。由于G=αG",则完全均衡时G=αC,这样(7)式
便可以写成:
或者
即教师所负担培训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1-α。也就是说,教师负担成本的比例同分享收益的比例是一致的,该比例都是1-α。
此时,可推导出学校负担的成本:
即学校所负担培训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为α。也就是说,学校负担培训成本的比例同分享收益的比例是一致的,该比例都是α。
对于混合培训,培训的成本和收益都由学校和教师共担或共享,分担或分享比例α介于0与1之间。α的具体数值取决于混合培训中完全一般培训和完全特殊培训各自的比重,完全一般培训所占比重越大,α越接近于0,完全特殊培训所占比重越大,α越接近于1。
2.适用于所有培训类型的模型
以上针对混合培训的分析模型是一般化的,可以涵盖所有教师培训类型,完全一般培训和完全特殊培训都可以看作上述模型的极端情况。
对于教师培训中的完全一般培训,学校从培训中得不到任何收益,即α=0,此时(13)式回到MP’0-W0=C情况,教师负担培训的全部成本,也获得培训的全部收益。
对于教师培训中的完全特殊培训,如果由学校获得全部收益,则α=1,此时(13)回到W0=MP’0的情况,即学校负担全部的培训成本,并获得全部的培训收益。如果完全特殊培训的收益全部由教师获得,那么α=0,情况同完全一般培训相同。如果完全特殊培训的收益由学校和教师分享,则0<α<1,其中α值更接近0还是接近1取决于劳动力的流动性。现实中学校往往将一小部分收益和成本转给教师,即α值接近1。
总而言之,由于混合培训可以视作完全一般培训和完全特殊培训的组合,因而对于混合培训的分析是一般化的,可以涵盖所有教师培训的类型,此前关于完全一般培训和完全特殊培训的分析都可以纳入其中。
(六)教师培训模型中政府行为的引入
贝克尔的在职培训模型有两个主体:企业和个人。本研究此前部分所建立的教师在职培训基本模型也有两个主体:学校和教师。在现实中,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主体具有多层次性,既包括政府,也包括学校和教师个人。近年来,在职培训作为提升教师质量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在经费负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本研究在教师培训基本模型中引入另一主体:政府。
1.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激励效应
假定政府支付全部的培训费用,那么在教师培训基本模型中有K=0.
根据本文之前的论述,在均衡状态时学校从培训中所得的收益等于为培训分担的成本:
G=αC
在均衡状态时教师从培训中所得的收益等于为培训分担的成本:,即
当政府负担培训费用,即当K=0时,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只要α≠0,短期内G>αC,即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为培训负担的成本,学校有动机提供更多的培训,直到长期均衡时,培训收益再次等于培训成本G=αC。
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只要α≠1,短期内G’> (1-α)C,即从培训中获得的收益大于为培训负担的成本,教师有动机参与更多的培训,直到长期均衡时,培训收益再次等于培训成本G’=(1-α)C。
这说明如果政府承担培训费用,无论对于学校提供培训还是对于教师参与培训都存在激励效应。
再考虑两种特殊情况,当α=0时,所有的培训费用都由教师承担,政府的行为只对于教师存在激励,对于学校并没有影响。当α=1时,所有的培训费用都由学校承担,政府的行为只对于学校存在激励,对于教师并没有影响。
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教师培训类型属于完全一般培训、完全特殊培训或者混合培训,当政府承担培训费用时,对于培训费用的承担主体都存在提供或参与培训的激励效应。
2.对于学校和教师的分配效应
根据本研究此前部分所建立的基本模型,在长期均衡状态时:
从教师角度来讲(13)式成立,即MP’0-W0=(1-α) C,说明教师负担培训成本的比例同分享收益的比例是一致的,该比率都是1-α。
从学校角度来讲(14)式成立,即C-(MP’0-W0)
=αC,说明学校负担培训成本的比例同分享收益的比例是一致的,该比率都是α。
当政府负担培训费用,即当K=0时,α与1-α都不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不管培训类型属于完全一般培训、完全特殊培训或者混合培训,学校和教师分享收益和分担成本的比率是不变的。换言之,在政府承担教师培训费用的情况下,对于学校和教师不存在分配效应。
(一)教师培训模型分析结论
贝克尔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中提出的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概念以及在职培训模型在教师培训领域依然具有适用性。
在教师在职培训领域,一般培训指此种培训不仅对提供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其他学校也有益处。完全一般培训是一般培训的极端形式,指一种培训不仅对提供这种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其他所有学校也都有益处,而且带来的益处是相同的。特殊培训是指一种培训对提供这种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其它学校并没有显著益处。完全特殊培训是特殊培训的极端形式,指一种培训仅对提供这种培训的学校有益处,对所有其他学校没有一点影响。现实中,大多数的教师在职培训既不是完全一般培训,也不是完全特殊培训,而是二者的混合。
本研究将贝克尔的在职培训模型应用于教师培训领域,构建教师在职培训基本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政府行为,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针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收益分享与经费分担模式也有所不同。
(1)对于完全一般培训,教师获得培训的全部收益,也负担全部的培训成本。
(2)对于完全特殊培训,收益可以全部由学校获得,也可以全部由教师获得,还可以由学校和教师分享。如果由学校获得培训的全部收益,学校也必须负担全部的培训成本。如果由教师获得培训的全部收益,教师也必须负担全部的培训成本。如果由学校和教师共享培训收益,双方也必须分担培训成本,收益分享和成本分担的比例取决于教师的流动性。现实中,学校往往将一小部分收益和成本转给教师,而由学校分享大部分的培训收益,也承担大部分的培训成本。
(3)对于混合培训,收益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分享,成本由学校和教师共同分担。无论对于学校还是教师,收益分享和成本分担的比例是一致的。该比例取决于混合培训中完全一般培训和完全特殊培训的构成比重:完全一般培训所占的比重越高,教师获得培训收益并负担培训成本并的比重就越大;完全特殊培训所占的比重越高,学校获得培训收益并负担培训成本的比重就越大。
2.政府承担培训费用存在激励效应,不存在分配效应。
(1)无论教师培训类型属于完全一般培训、完全特殊培训或者混合培训,当政府承担培训费用时,对于培训费用的承担主体都存在提供或参与培训的激励效应。
(2)无论教师培训类型属于完全一般培训、完全特殊培训或者混合培训,当政府承担培训费用时,不会改变学校和教师分享收益和分担成本的比率,即不存在分配效应。
(二)教师培训模型分析的现实意义
1.本研究为分析教师教育、教师培训提供了人力资本理论这一崭新的理论视角,并引入了经济学的学科方法。在研究教师教育、教师培训领域的经费问题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必不可少。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为分析教师培训经费问题提供了理想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在该框架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并进行分析,从理论角度深化并完善了对于教师培训经费问题的认知。
2.本研究从理论上回答了教师培训费用应由谁来负担的问题,并为评估现实中教师培训经费分担制度与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本文研究,教师培训费用理想的分担模式取决于教师培训类型究竟是一般培训、特殊培训还是混合培训。在现实中,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教师培训就是政府的责任,或是必须由某个主体负担。针对现实中种类繁多的教师培训,应该首先判断其属于一般培训、特殊培训还是混合培训,然后根据培训类型设定其合理的经费负担模式,如此才能保障教师培训经费体制的效率与持续性。
3.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政府资助教师培训所产生的效果,为评估政府在教师培训中的行为提供基础,并为政府出台教师培训经费政策提供参考。根据本文的模型研究,一方面由于激励效应的存在,政府负担教师培训经费会提升学校及教师提供或参与教师培训的积极性,这会导致现实中教师培训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并不存在分配效应,政府负担教师培训经费不会改变培训经费在学校和教师间的分担比例,这意味政
府的资助未必会达到减轻教师负担的效果,教师本人未必是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只有当教师培训经费的负担主体是教师时,政府资助才会直接减轻教师负担,使得教师直接受益。在现实中,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教师在培训中需负担的费用比例更高[3]。这意味着如果政府将培训经费更多地投入到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将更有效地减轻教师负担,使得教师个人更大地从中受益。
(三)教师培训模型分析的局限性
1.假定条件的局限性。理论模型是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之上的,是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与概括。然而,现实世界是丰富复杂的,模型的假定条件往往不能成立。例如本文的研究模型假定学校所处的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经济学理论中的理想状况,在现实中很少真实存在。事实上,现实中学校所处的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几乎都不是完全竞争的,而是存在着各种分割和制度障碍。比如教师接收在职培训后,其工作能力增强,边际产品提升,但工资并不一定能够随之增加,因为决定教师工资的因素很复杂。再比如,即便一个教师能在其他学校获得更高的工资,这并不意味着该教师会选择流动,因为现实中存在各种障碍制约着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这些现实世界与假定条件之间的差距会对模型的解释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2.效率视角的局限性。本文的模型研究是从效率视角出发,在假定学校和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基础上得出基本结论。其中一条重要的结论是针对于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收益分享与经费分担模式也有所不同,可以简单理解为“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但是在现实中,除了“效率”目标,“公平”目标也同样重要,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应考虑如何兼顾公平。这意味着,在研究教师培训经费分担时,在本研究的效率视角之外,还要考虑到各经费负担主体是否具备负担能力。只有将效率视角和公平视角相结合,才能给予现实教师培训经费分担制度更大的解释力和更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
[1]Gary·S·Becker.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M].Chicago:the 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3.40-52.
[2]曹夕多.一般培训与特殊培训——贝克尔的观点[C].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2006,(10).
[3]王志明,陈向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培训的财政问题研究[R].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简报,2012,(10).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eachers Training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Human Capital Theory
CAO Xiduo
The concepts of general training and special training and the on-the-job model raised by Gary Becker in Human Capital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teachers training.This paper is to construct a basic model of teacher on-the-job training,introducing government behavior based on Becker's framework.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teachers training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completely general training,the completely special training,and the mixed training,and thus benefit/cost sharing is different for each type.Whatever type is,when the government undertakes the training costs, there is incentive effect for schools and teachers,but no allocation effect.
Gary Becker;human capital theory;on-the-job training;teachers training;theoretical analysis
F08;G40-054
A
1003-4870(2014)04-0057-07
责任编辑 范先佐
2014-6-14
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建设项目“中国农村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重构研究”(项目编号:2012CXQT05)。
曹夕多,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