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王大东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地方高师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李淑梅 王大东
(吉林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高师院校的非师范热门专业,其培养模式需要教育者深思。结合高师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探讨了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并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施方案。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能力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高速增长,为满足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许多高师院校都开设了软件工程这个热门专业。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走出校门,虽然软件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大多数高师院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却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出现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实践能力差,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差距,很难胜任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无法满足软件单位的用人要求。作为高师院校,如何培养软件工程专业-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如何提高这些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提高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以更好地满足IT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探讨了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模式,提出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软件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出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能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先进的开发技术,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在软件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项目管理;具备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的能力;具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实用型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
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要求和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的特点,软件工程专业实施“3+1”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具体内容是:
1.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在此期间,学生需要学习软件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完成每学期安排的课程设计,为以后从事该领域奠定扎实、良好的基础。
2.在大四这一年,深入软件企业,进行更系统的培训。培训时跟随导师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几个学生一组,要求独立完成各自的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该培养模式可以将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相互结合,使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同时,实现学校与软件企业的共同发展。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我们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课程设置
根据学校对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本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性课程四个模块。各部分所占的学分比例如下表所示:
其中,通识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综合的基础知识,具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体系结构,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规范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掌握软件的设计过程。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见习、程序设计实践、专业实习等,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2.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需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强将手下无弱兵”。实践能力强的的教师,才能带出更多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现在的高校教师,由于长期在高校,缺乏软件开发的经历,知识的讲解偏重教材里的理论,与实际的应用脱节,直接导致学生的所学与社会所需衔接不上。同时,枯燥理论的讲解,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没有真实案例的驱动,总觉得所学无用。
因此,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每年都选派3-5名教师外出进修,进公司实践。学习软件工程的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参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不断丰富实践知识。派出的教师把一线的内容带到课堂中,丰富教学中的案例,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为了让学生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最新信息,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每年学院都邀请软件公司的骨干人员到学校做报告,使学生了解当今IT业的前景、软件公司的需求、流行的软件工具等,同时聘请企业教师做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充实教师队伍。
3.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软件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建立了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课程实验、程序设计实践、专业实习等五个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对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的有效检验,也是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的过程。课程实验中,鼓励教师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通过实验课,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熟练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思维,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程序设计实践
程序设计实践是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对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培养。第4、6学期挑选几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应用、JSP动态网页设计等课程开展程序设计,由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分组进行设计。学生根据软件开发的流程,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简单的软件测试,最后以答辩的形式完成。通过该项实践环节,使学生逐渐建立起软件、项目开发的思想。
(3)专业见习
专业见习让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了解行业和企业的概况,对企业的生产实际有初步的了解。专业见习分两次,一次是在第三学期(时间为一周),另一次是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周)。见习前,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见习计划,并在回来后提交见习总结。每次规定的见习内容不同,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通过见习,可以使学生对软件的开发流程、流行工具等内容有全面了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习的动力。
(4)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是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专业实习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到软件实习基地,进行近四个月的强化训练,第二步是到公司上岗实习六个月。这个过程是在大三结束后的暑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四毕业答辩结束。
①强化训练
软件实习基地根据培训时间制定科学的培训课程,同时选择实际项目让学生置身于“实战”当中。这些实训内容大多来自金融、电信、政府等多个领域的大型项目的真实案例。通过小组成员的不同分工,模拟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完整体验软件开发的各个环节,并共同交流、解决项目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实训中,学生不仅学习主流的软件开发平台和开发工具,同时也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为学生真正上岗打下牢固的基础。
②岗位实习
公司上岗实习期间,学生走上真正的岗位,熟悉工作环境,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发现自己的所长。在与企业员工的共同工作中,感受工作节奏,提高自己的能力,逐渐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通过近一年的专业实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升就业实力,毕业就可以顺利的走上工作岗位。
(5)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学生的毕业设计要结合实习期间所参加的实习项目进行,同时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创作。在此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写作能力、外语运用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为主要目标,是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软件工程专业自招生以来,学院就积极探索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改革。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紧跟IT技术的发展。为了充实实践教学体系,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十多个实训基地。今年软件工程专业有了第一批毕业生,由于动手能力强,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就与用人单位签约。学院将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方法,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更多高质量的软件人才。
[1]何火娇,王映龙.地方性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33):100-103.
[2]姚峰,刘玮.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2(24):15-19.
[3]邓艳华,陈春玲.基于就业导向探索独立学院软件人才培养模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39-140.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Li Shu-mei, Wang Da-dong
(Computer Department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The training model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as a non-normal popular specialty requires educators to consider in depth.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objective and mod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and put forward the scheme with practical ability as a main line of implementation.
software engineering;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al ability
TP393.08
A
1000-9795(2014)03-0197-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4-01-15
李淑梅(1978-),女,讲师,从事计算机网络方向的研究。
王大东(1971-),男,吉林农安人,副教授,从事网络体系结构及网络应用方向的研究。
吉林省教育厅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地方高师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吉林师范大学校级教研课题(课题编号:JLSDJY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