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凌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宁波智慧城市建设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前瞻性地开展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人才服务需求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有利于全面摸清智慧城市建设人才服务需求的内容、重点,从而按需求导向有效服务人才、推进搜寻人才工作的方法路径;其次,有利于促进人才服务需求主体和人才服务机构供给的有效对接,从而培育人才服务需求主体的消费意愿、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最后,有利于打造人才服务竞争比较优势和营造优质人才服务综合环境,从而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一般来说,人才服务需求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创业创新和工作生活配套等诸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围绕这些较为宏观的类别,又可具体分为许多小的分类服务需求,如人才创业创新服务需求包括政策咨询、创业辅导、创新指引、创业融资、科技服务、市场推广、管理(财务、会计、法律等)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人才通常是复合型、应用性的专业人才,既懂科学技术又懂运营管理,既具备前沿理论又关注商业模式,还具有极大创业创新可能性。因此,智慧城市建设人才除具有一般人才服务的共性需求外,还需更加注重围绕创业创新与工作生活配套两方面提供较为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这要求公共人才服务部门、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在扩大服务内容、简化服务程序、强化服务措施、拓展服务渠道、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做好工作,以有效满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人才服务需求,助推智慧城市建设人才事业发展和生活品质提升。
由此,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中人才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人才创业创新过程中产生的服务需求,具体包括创业创新政策咨询、创业辅导、创业融资、人才创业企业入驻孵化器、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拓展、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人才工作生活配套过程中产生的服务需求,具体包括企业注册、场地租赁、职称评定、在职培训、工作交流、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社保医疗等服务需求。
根据调研,苏州、北京和南京等地区已在打造火炬人才服务联盟、建设专业软件孵化器、构建人才服务制度体系等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做法和成效举措,可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人才服务需求提供思路启示。
第一,借助国家资源,打造全国性火炬人才服务联盟。火炬人才服务联盟于2011年在苏州正式成立,是中国高新区协会软件园分会下属的专业人才服务平台,以全国软件园和特色产业基地内的核心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全国软件园和特色产业基地为载体,通过市场运作模式,即以活动做大联盟来提升社会影响力,以项目做强联盟来增强团队凝聚力,以服务做好联盟来打造品牌号召力,专注于软件人才服务平台与创业孵化平台,力求打造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最贴心的人才增值服务平台,为各软件园区培养一批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裂变式发展的产学研孵化基地,为各软件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目前联盟运营成效明显,全国各大软件园和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加盟,加盟会员达到500多家。
第二,打造软件人才服务平台,提供系统化的就业服务。整合联盟内优势专业资源,依托优秀人才服务机构,建立全国性的人才服务平台。一是通过建立全国大学生校园招聘服务平台和全国特色产业基地人才服务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二是通过建立全国人才服务机构软件外包实训平台降低就业成本,促进人才服务机构商业化运营进程;三是通过构建诚信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发展,稳定企业员工队伍,规范企业员工服务标准。
第三,构建软件创业孵化平台,提供专业化的创业服务。以特色产业园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以苏州软件园培训中心“基于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创业孵化模式”为蓝本,在各特色产业园打造产学研一体的软件人才创业孵化平台。一是打造中国科技创业增值服务平台,通过设立“实体平台”和“虚拟平台”两个部分,利用构建创业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呼叫中心、计算机网络、通讯网络等手段为软件人才提供各类创业服务以及由此产生的各项增值服务,拓展创业渠道;二是提供全国大学生创业辅导课程体系和打造全国大学生创业投资服务平台,提升创业服务品质和创业成功率;三是打造产学研孵化基地、建立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等创业载体,为软件人才提供项目、资金、培训等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支持。
专业化软件孵化器的专业化孵化平台、专业化管理团队、专业化服务体系等服务要素和资源,是有效解决软件人才、电子商务人才等核心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创业创新服务需求的功能性载体。北京通过“四策并举”方式,全力打造专业化软件孵化器服务体系,在破解智慧城市建设人才服务需求上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出台一系列专项政策。北京相继出台5个有关孵化器建设和发展的专项政策和工作举措:《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认定暂行办法》、《北京市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若干规定(试行)》、《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享受财政专项资金办理程序》、在“现代服务业促进”主题计划中设立“专业孵化及服务体系建设”科技专项等。这些政策措施涵盖了认定标准、税收返还、专项资金、种子资金、项目贴息、补助拨款、技术转移、管理咨询、创业融资和市场推广等智慧人才创业创新的全方位服务需求。
第二,构筑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中关村以搭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抓手,建立了由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留学人员创业园、小微企业创业服务楼和各类协会商会组织等100余家创业孵化服务机构组成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该体系运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实施“孵化+创投”的模式,通过建立投融资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联盟和组织企业家沙龙、创业导师培训、项目推介会等专业化服务平台,为一大批以智慧人才创业企业为主体的在孵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创业者向企业家转变。
第三,培育企业技术联盟。企业技术联盟作为一种新型服务业态,是专业软件孵化器的特殊形式,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兴起,并因信息技术更新、智慧城市建设而快速发展。北京软件行业、信息产业、通讯产业等智慧产业企业技术联盟的专业化服务功能涵盖了技术研发、生产配套、市场推广等整个产业化环节。目前软件、信息、通讯企业技术联盟呈现出稳定发展和增长态势,分别排在北京企业技术联盟的第一、第二和第四位,为智慧人才创业创新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推进新兴创业服务组织发展。中关村近年来涌现出以创新工场、车库咖啡、亚杰商会、创业家、创业邦、联想之星等为代表的新兴创业服务组织,这些服务组织以孵化智慧人才创业企业等新兴产业企业为主体,服务范围涉及智慧人才项目发现、团队构建、企业孵化、后续支撑等环节。为进一步健全创业服务工作体系,中关村管委会将不符合国家孵化器认定条件的创新工场、亚杰商会、创业家和创业邦等新型创业服务组织认定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型孵化器,并纳入中关村创业服务支持体系。这些创业服务组织积极探索新型孵化运作机制,打造从创业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体系,采用“早期投资+全方位孵化服务”、创业者开放服务平台、创业培训辅导等新型孵化模式,推动各种创新要素快速融合,孵化并培育早期项目和“专特精新”小微企业。
第一,出台实施南京蓝卡制度。南京市政府推出“南京海外留学人才居住证制度”(简称南京蓝卡制度),市人社局、公安局、教育局和卫生局等九部门联合,按各自职能赋予已加入外国国籍及非南京户籍的海内外留学人才提供9项南京市民待遇,一揽子、集成化解决智慧人才等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扶持、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医疗保险、职称评聘、买房、购车、申办驾照、住房公积金缴纳、就业许可等10方面服务需求;并在此“南京蓝卡制度”基础上,市人社局会同有关部门推出“南京留学人才特聘证制度”,为智慧人才等高端留学人才在南京创业、工作、生活提供优惠及便利。
第二,南京人才特区实行“一章通关”。为以智慧人才为主体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创业快速通道,市和各区县行政服务中心特设特区服务窗口,为创业企业注册、场地租赁、人事关系办理等提供全程首办、零成本服务,打造“无障碍创业”环境。
第三,着力开展创业咨询服务。南京市经信委、科技局等部门整合专业资源,以行业专家和投资、财务、管理专家为骨干建立智慧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创业咨询服务体系,并通过定期的项目推介、项目考察、项目诊断、融资洽谈等活动为智慧人才创业提供服务。
针对宁波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在创业创新与工作生活配套两方面产生的实际需求,宁波在服务政策配套、服务平台构建、服务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工作成效。
第一,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服务政策。近年来,围绕智慧城市建设,宁波出台实施了《宁波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高端创业创新团队引进“3315计划”》、人才工作“一县一品牌”创建活动、关于印发《宁波市智慧产业人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暂行)的通知》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举措,重点解决事关人才创业创新、工作生活配套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政策制度层面上有力保障了智慧人才服务需求。如宁波人才中长期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办事“窗口”,简化人才创业发展、资格评价等方面的审批程序,重点解决创业项目选择、公司项目申报、注册登记、投融资、市场开发等各类问题,为人才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加强人才的生活保障和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解决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让人才安心工作,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又如“一县一品牌”创建活动,整合了县(市)区的人才工作服务资源,围绕品牌创建内容,制定出台了创业创新平台开发、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人才住房保障等方面相关政策16个。江东区与市人保局合作建成全省首个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八骏”人才广场,在给予人才中介机构最高10万元引荐奖励的基础上,出台鼓励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入驻政策,给予“二免二减半”税收补助和办公用房租金补助,集聚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40余家。海曙区有效整合组织、人社等职能部门和街道服务资源,创建服务形象、服务内容和服务制度“三统一”的“人才之家”服务品牌,提供各类人才服务近万人次,帮助解决各类人才问题500多个,服务满意率达到98%。
第二,着力构建专业化服务平台。一方面,着力打造软件园服务载体。专门成立以市政府办公厅副秘书长为主任、市智慧办主任为副主任、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宁波软件园管理委员会,并将软件园管理委员会、宁波市信息化服务中心两个实体机构入驻软件园现场办公,着力履行智慧企业培育和扶持、软件孵化器招商引资、智慧人才扶持政策和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职能。宁波软件园通过集聚微软技术中心、IBM、华为、金蝶、远望谷、东软、中兴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软件与服务外包企业,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智慧人才,为智慧人才提供统一的政策、孵化、服务、技术、招商、投融资、平台等服务支持,使市内智慧企业相对集中和易于获取信息、资金、服务等外部需求。另一方面,着力建设宁波市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针对智慧人才及其企业的专业化、特色化服务需求,着力构建宁波市信息化服务中心、宁波市软件行业协会、宁波市软件考试办公室、宁波市软件评测与服务中心、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宁波分中心等五大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智慧人才提供信息化咨询和规划、流程改造、大型信息化项目评估、信息安全测试、软件测评、IT人才培训、资质认证等一系列专业化创业创新、个人发展服务(表1)。
第三,不断创新特色化的服务方式。一是创立宁波市IT驿站引才模式。根据宁波高层次IT人才相对紧缺的现状,专门面向海外留学回国、“211工程”院校和全国37所示范性软件学院本科以上的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设立的IT驿站,通过提供实训机会、向企业推荐、举办IT人才专场招聘会、创业服务等多种途径,为他们提供立体式的服务支持,帮助他们在实用技能和专业本领方面增值,为宁波引进、储备、留住一定数量的高层次IT人才。
二是实施智慧人才产学研联盟培养模式。鉴于智慧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客观现实,智慧人才面临知识更新、产学研合作培养的迫切需求,依托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宁波大学等15家高校与相关行业联合共建了物流信息服务、金融创新服务、艺术与信息产品设计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高端外包服务、产品软件服务、行业信息化服务、物联网及应用服务等8大智慧产业产学研战略联盟,负责制订智慧产业人才培养标准和规范,认证课程及实训实习基地,指导产业人才培养过程,联合颁发产业界认同的职业证书。
三是打造智慧人才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在浙江大学软件学院与IBM、Oracle、浙江华为等龙头企业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有关资源,在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建立一个涵盖软件技术、网络工程、IT服务、RFID与物联网应用、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产品设计、嵌入式系统、ERP实施等十大专业方向的综合性、示范性、开放性大型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负责智慧城市相关各领域的人才实训,满足在甬高校有关学生实训需求。基地将在已有一定基础,并具备相应条件的其他在甬高校成立若干个校内实训基地。
宁波政府、软件园、高等院校、智慧企业在满足智慧人才服务需求方面的成效较为显著,但与智慧人才服务需求的个性化、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等高标准相比较,还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基本能提供一般共性的人才政务服务,但国际化、高端化的服务需求难以满足。宁波一直创造条件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人才等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极为关心的政务服务需求,市县两级人才职能部门在工商税务、政策咨询、职称评定、居留和出入境、社会保障、子女入学、户籍管理等方面都有一些创新举措。然而,宁波尚未有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教育服务机构,一些已建或在建的医疗、教育资源存在数量少、质量不优、分布不合理的问题。如医疗服务资源虽硬件设施好但软件服务水平低,难以达到高层次智慧人才所要求的“一对一”服务;同时由于国外高水平保险机构尚未在宁波设点,海外回国的智慧人才的医疗服务无法用医疗保险支付,致使很多智慧人才只能去上海购买服务产品。
表1 宁波市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第二,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对创业融资、科技服务、产业化拓展需求最为迫切,但专业化投融资服务人才、科技中介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匮乏。通过调研,以宁波高新区投资广场为例,尽管已集聚一大批股权投资企业、科技银行和担保公司,但其中许多风险投资者、股权投资机构都是不太懂技术的本土企业家,他们主要是跟进投资或更多关注一些发展较为成熟的智慧企业,对技术、项目、商业模式较为前沿的智慧人才创业企业、在孵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极其有限。同时,调研发现,宁波一部分中高层智慧人才自身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且处于35--45岁的创业黄金期,但由于缺乏专业化的投融资人才、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和市场推广人才的服务支撑,使得这一群体创业成功率非常低。
第三,现有人才服务机构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亟需打造多样化、具有商业价值的服务产品,满足智慧人才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宁波现有人才服务机构市场化服务程度不高,较为缺乏专门针对智慧人才服务的个性化产品研发和设计能力,导致智慧人才创业创新过程中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难以满足。例如:宁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主要提供的人才派遣服务产品仍较为单一,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普遍缺乏能满足企业中高层需要的一揽子人力资源解决方案的核心竞争力。据调查,在216家人力资源(人才中介)机构中,以人才(劳务)派遣为主营业务的机构约为89家,占到总数的42%;以猎头为主营业务的机构约为95家,占到总数的45%,两者相加占到机构总数的87%。以现场及网络招聘、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为主营业务的机构仅占总数的13%,反映出宁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主营业务仍然较为单一,产品尚不丰富。
第四,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对服务产品的支付意愿弱、支付能力有限。根据调研,我们发现,许多智慧人才对其服务产品支付意愿弱,甚至认为免费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就学、档案存放、户籍管理、就业培训、职称评审等政务服务本是政府的职责。某些智慧人才创业企业由于资金有限,对所需的市场化服务如技术评估、成果转移转化、科技融资、人才招聘培训、财务法律咨询等非常迫切,希望此类市场化服务能够实行“政府资助+企业付费”的形式,即政府和企业按一定比例支付。有些智慧人才创业企业甚至对自身服务需求认识不清晰、定位不明确,对服务机构和获取渠道都不甚了解。
第一,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依托宁波市人力资源中心,通过实行产业开放、落户补贴、研发奖励、人才所得税奖励等优惠政策,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人才中介、科技服务、金融投资、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人才服务机构,集聚吸纳一大批专业化风险投资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管理咨询人才和市场化拓展人才,面对智慧人才创业创新过程中所需的政策咨询、成果转移转化、科技融资等服务需求,研发设计具有市场价值的国际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
第二,着力培育本土化人才服务品牌机构。整合提升现有人才服务机构,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品牌建设、要素倾斜、财政扶持等形式,支持本土龙头型、总部型、重点骨干型人才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实力强、商业模式优、运行水平高、品牌影响力大的人才服务专业机构,尤其要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本土科技服务机构、风险投资机构和管理咨询机构,解决智慧人才创业创新过程中最为迫切的创业融资、产业化拓展等市场化服务需求。
第三,推进本土人才服务机构的国际化步伐。支持本土服务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在股权投资、业务开发、市场拓展、产品设计、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全面提升本土人才服务机构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服务水平;支持本土人才服务机构“走出去”,承接国际人力资源外包项目和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人才服务核心竞争力,进而为智慧人才等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提供与国际接轨的市场化、专业化的服务。
借鉴苏州火炬人才服务联盟的做法经验,统筹整合宁波软件园的平台资源,构建集成式的智慧城市建设人才服务联盟,建设市县联动的智慧人才发展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注册申报、科技服务、产业发展等政务服务专窗,集聚专业孵化器、人才中介、创业融资、创业导师、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专业化资源和服务机构,重点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和创业孵化平台两大基础性智慧人才服务支撑载体,为智慧人才创业创新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服务。
一方面,打造就业培训人才服务平台。通过“人才驿站”集聚国内知名院校刚毕业的IT人才,拓宽人才就业渠道和发展平台,实现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依托浙江大学软件学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市场化IT人才培训机构等建立人才服务机构软件外包实训平台降低就业成本,推进人才服务机构商业化运营进程。
另一方面,打造创业孵化平台。全方位提升软件园孵化器、产学研孵化基地、创业投资服务平台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加快设立创业增值服务平台和创业辅导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平台作为智慧人才创业创新的核心支撑载体作用。
一方面,加大政府采购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购买智慧人才服务产品的示范效应和引导作用,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共同合作等形式,对业绩突出、声誉良好的人才服务机构及其服务产品进行政府采购,并把这些服务和产品列入政府公共采购目录,并扶持和推进人才服务项目和产品的市场价值和商业模式创新,从而做大做强一批综合实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特色化明显、盈利模式优、发展潜力巨大的人才服务机构,使之成为区域性、全国性行业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财税扶持。一是实施落户补贴政策。依托宁波智慧城市建设对智慧人才的巨大需求,对经认定的专门满足智慧人才服务需求的人才中介、科技中介、科技金融、管理咨询机构,按照市里相关政策规定给予优先扶持,对其办公用房购置、租赁给予一次性补贴,运营初期给予税费优惠,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补贴,力争引进和培育具有龙头带动效应的专业智慧人才服务机构。二是加大对智慧人才服务机构研发平台的财政支持,支持企业开展高端培训、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高端化、品牌性的服务产品,延伸高端产品服务链,提升企业效益。
第一,明确政务服务和市场化服务需求的界限。系统整合宁波人才服务政策,专门出台智慧人才政务服务和市场化服务项目指导手册,明确政府可以免费提供的智慧人才服务产品,对需要智慧人才付费消费的技术评估、成果转移转化、科技融资、人才招聘培训、财务法律咨询等项目,提供一定数量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和服务渠道。
第二,培育智慧人才服务产品付费消费的理念。从长远来看,要真正满足智慧人才的真实服务需求,必须要培育一批知需求、愿投入的智慧人才需求主体,从而推进智慧人才服务机构研发相关服务产品的自觉动力和强烈意愿。为此,政府可先试点扶持智慧人才及其企业消费一定的创业融资、科技服务、产业化拓展需求这些重点需求服务项目,政府与智慧人才或企业以一定比例分担相关费用,诱导出智慧人才服务付费消费的习惯和思维,进而培养一批理性智慧人才服务消费群体,使之成为拓展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
第三,构建科学合理的智慧人才服务需求统计体系。
鉴于有些智慧人才创业企业甚至对自身服务需求认识不清晰、定位不明确,对服务机构和获取渠道都不甚了解的情况,要从构建科学合理的智慧人才服务需求统计体系入手,对一些智慧人才服务需求项目如人才创业融资需求、产业化拓展需求、成果转化需求等具体服务项目进行标准化、定性定量化的细化统计指标设计,既让智慧人才据此清晰界定、准确把握自身服务需求的具体内容,又让相关职能部门全方位把握智慧人才服务需求的重点和关键、从而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还为人才中介、科技中介、金融投资、管理咨询等第三方服务机构进行服务供给提供现实依据。
第一,扩大智慧服务从业人员队伍规模。进一步加大智慧服务从业人员培训,通过举办全市智慧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培训班,探索建立职业认证、职称评定制度,继续扩充智慧服务从业人员数量。
第二,引进培养高层次从业人员。大力实施智慧服务人才储备和引进战略,通过在“智博会”、“人才科技周”上举办智慧服务人才引进政策推介会、积极申请人才服务业发展论坛等全国性行业活动来宁波举办等手段,引进和培养高层次智慧服务从业人才,特别要培养和吸收985高校毕业生,寻找“人才+项目”,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
第三,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能力。开展智慧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举办智慧服务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高级研修班。根据宁波智慧服务从业人员的发展要求,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专家和人才中介培训专家,分系列分专业开展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派遣、人才测评、信息管理等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新的智慧服务从业人员资格和法律法规培训测试的力度,积极开办风险投资、科技服务等智慧服务人才紧缺型岗位技能培训班,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1.高光耀:《我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基本思路研究》,载《管理现代化》,2013年第6期,第46–48页。
2.辜胜阻、杨建武、刘江日:《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1期,第6–12页。
3.关静:《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政府:核心特征与目标设定》,载《长白学刊》,2013年第3期,第70–74页。
4.何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与推进举措研究--以智慧南京顶层设计主要思路及发展策略为例》,载《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第72–76页。
5.屠启宇:《全球智慧城市发展动态及对中国的启示》,载《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1期,第47–53页。
6.王广斌、崔庆宏:《欧洲智慧城市建设案例研究:内容、问题及启示》,载《中国科技论坛》,2013年第7期,第123–128页。
7.吴标兵、林承亮、许为民:《智慧城市发展模式:一个综合逻辑架构》,载《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10期,第31–36页。
8.徐静、陈秀万:《我国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载《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7期,第23–26页。
9.张晓东、朱占峰:《智慧企业建设的对策研究--以宁波为例》,载《未来与发展》,2014年第2期,第62–65页。
10.张晓欢、刘春雨:《把握智慧城市方向精准谋划顶层设计》,载《中国经贸导刊》,2014年第6期,第29–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