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 瑜 宋 晨
如何让领导人出访延伸报道贴近普通受众?
□ 文/周 瑜 宋 晨
随着高访报道不断改革创新,越来越多的内容被传播者从受众角度出发解读后反而引起较大关注,带来的直接效果是公众对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充分肯定。
本文拟结合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期出访报道,对高访延伸报道作一些思考。
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亦称高访报道)因规定动作较多,一直被认为没有太多可创新的空间。事实上,中央主要媒体关于领导人出访活动的延伸报道(即出访配合报道、重点报道和后续报道等)是一直被鼓励创新突破、出新出彩的,新媒体配合报道更是因为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被中央和主要媒体高度重视。
领导人出访报道读者范围广,需要兼顾领导同志、有关部门和普通读者。前者重在关注程序报道和重点报道,后者关注重点报道和延伸报道,对报道贴近性、针对性和趣味性要求较高。实际上二者不能完全割裂,因为有信息量、语言活泼生动的报道是各个群体都需要的。
都市类报纸因受众以普通百姓为主,其高访报道往往会在贴近性上下足功夫,一些报道手法值得学习。201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并访问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新京报》自出访开始便每日推出一至两版报道,通常兼顾前日回顾和明日前瞻。以9月14日为例,《新京报》推出一版报道,其中三分之二版关注中塔将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另三分之一版为自采的《你所不知道的马尔代夫》,为习主席翌日出访做前瞻性解读。
采写上述报道的《新京报》资深记者储信艳认为,《新京报》高访报道定位于普通读者,要想办法拉近高访报道与普通人的距离。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报道已经比较丰富,给用户提供了丰富素材。在此基础上,都市类媒体的报道内容还是要尽量做得与其他媒体,特别是与这些有随团采访权媒体不一样。首先,选取的点应是民众较为关注,与切身利益关联度高的;其次,选取的点有解读和延伸性,能讲出大家感兴趣的故事。
1.拎出“干货”,从民众关注的角度加强解读分析
《新京报》在展示新华社程序报道时往往对稿件内容进行拆分提炼。例如,在关注中塔将加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合作时,《新京报》提取能源、交通、农业、安全、人文等领域达成的合作意向,对这些“干货”分类展示,每一段两三百字,说明白即可。这种展示思路求具体不求多,拎出“干货”,形式简洁直观,同时辅以相关图片,增强报道信息量的同时便于受众阅读理解。在领导人出访的新媒体报道中,这种展示思路用得更多。
2.巧选角度和内容,增强报道实用性、趣味性
对国内受众而言,高访是了解一个国家、地区和人物的良好机会。以往传统报道中多泛泛介绍国家面积、地理位置、人口、国体政体、现任总统等背景资料,往往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9月16日《新京报》通过采访我驻斯里兰卡前大使江勤政,对斯里兰卡进行了这样的介绍:“宝石矿都是小矿井 不准机械开采”“世界上第一位女总理是斯里兰卡人”“蓝宝石是斯里兰卡最好的宝石”“购买正宗锡兰红茶有秘诀”。虽然信息不够全面,但对普通人,特别是有兴趣赴斯旅游的读者而言,这些信息有趣、实用,令人印象深刻。
3.充分发挥图片图表直观便利的优势
当下新闻报道一个显著趋势是图片的使用明显增加,特别是新媒体终端。与传统“规定动作”图片相比,新媒体图片更加注重图片内容的现场感和信息量。以更加新鲜的视角,记录下访问中不为人知的瞬间,努力拓展更多出访报道独家图片来源,成为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得关注的重要手段。
此外,图表能够通过直观便利方式呈现和解读复杂事物。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越来越多地将图表运用于领导人出访的解读中。《人民日报》针对习主席到访地之一马尔代夫制作的“一张图带你认识马尔代夫”,从该国基本国情数据、三大经济支柱、国庆日介绍和旅行攻略等角度入手,一张图看懂一个国家。
领导人出访延伸报道是一个逐步改进提升的过程。最开始中央媒体多是把传统报道通过微博等新媒体终端发出,而新华社率先开始播发新媒体原创稿件,以“高访日记”等形式记录前方记者见闻和现场描述,形成栏目。如今,高访新媒体延伸报道从新华社“一枝独秀”渐渐发展为多家媒体“百花齐放”。特别在延伸报道方面,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拥有随团采访权的中央媒体争先推出新媒体报道,在讲读者爱听爱看的故事上做足功夫,让受众看到这些严肃媒体清新平实接地气的一 面。
2014年习主席出访中亚、南亚等国延伸报道的创新力度格外突出。《人民日报》国际部微信公众号“镜鉴”和海外版微信公众号“学习小组”联合推出的《跟习大大去出访》系列报道在网络上受到较大关注。该系列报道以跟习主席出访身边人的视角讲述7个故事。“跟习大大去出访”的编者按中称:“新闻中的领导人聊的都是天下大事,‘学习小组’和‘镜鉴’希望分享一段不一样的视角、一些生动的故事。”
这组系列故事之所以关注度高,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1.提供了独家故事和独家照片。从目前可知的情况看,记录者主要是《人民日报》一个署名为“杜小杜”的80后随团女记者。这些所见所闻和她设法获取的现场素材是其他公开报道难以发布的。这组报道还发布多张领导人的独家、高清、近前照片,虽然有些照片为手机拍摄,效果不是最好,但有信息量,能迅速将读者带入现场环境,播发后网民评论正面积 极。
2.个人化视角和细致观察解读。整组报道选取女性视角,表达了普通个人对领导人的观察感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领导人报道惯有的严谨准确。但这种具有较强贴近性的个人化视角,加上生动的现场描述和细致贴心的解读与分析,正是“跟习大大去出访”系列报道引起较大关注的重要原 因。
3.清新活泼的语言风格。由于在新媒体上发布,这组报道采取了典型的网络语言风格,不仅遣词造句口语化、网络化,而且还在语句结尾处标注网络通用的表情符号。这种语言风格与受众的阅读习惯相吻合,与以往报道相比,给人耳目一新之 感。
需要指出的是,这组报道对其他媒体而言不太具有可复制性。有研究者指出,涉及领导人的报道,在创新语言和行文风格上应避免矫枉过正,还需保持准确客观得当的语言表述,太过个人化的视角可能存在误导和误读风险。
与桌面互联网终端类似,移动端对于高访新闻的表现形式同样可以灵活多变,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文字、图片、图表、视频和Flash漫画作品的穿插,加之可借助手机端即时阅读与便携特色,传播效果更佳。2014年李克强总理出访德国、俄罗斯等国期间,腾讯新闻客户端专题截至10月14日共发布10条新闻,其中三条除了文字图片外还配有视频,这些新闻的平均跟贴评论数在200条以上,具有一定影响。
移动端上已有的高访专题大致存在两种组织架构:一是时间轴型,以腾讯为例,专题设置以时间为轴,在介绍此次习主席出访亮点基础上,还集纳了此前历次出访报道,便于读者查询历史资料和进行纵向概览;二是栏目型,以凤凰专题为例,通过“焦点新闻”“分析评论”“视频报道”“最新报道”“热门评论”几个子栏目整合稿件。此外,还可以通过访问途经的不同到访国,以“国别”设置栏目,突出不同国家的访问特 色。
中央媒体常见的做法是将已发通稿或微博配照片或视频,形成图文/视频稿;再者就是结合新媒体传播特点,对高访内容进行整理,以“高访日记”“每站速读”等形式展示。这种展示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没有专题,很多高访优质稿件以“单打独斗”形式零星散落于日常报道中,难以形成报道合力。如新华社“新华国际”虽在“最头条”栏目对高访稿件进行集中展示,但没有单设子栏目突出独家延伸报道,使得报道影响力受到一定限制。
微信公号和新闻客户端作为以手机为载体的终端,使读者能够随时随地发表言论。在设置新媒体出访报道专题时,还可考虑整合草根力量,给读者畅所欲言和分享信息的空间,让人们用自己的“朋友圈”等社交平台影响更多人,形成“滚雪球”效应。目前已有中央媒体在我领导人出访期间,使用往访国语言开辟专门提问区,请该国网民给我领导人“提问题”,得到当地民众的积极参与和热烈欢迎。
(作者单位:新华社总编室)
编 辑 万小广 wxgpeter13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