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玲
摘 要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当今信息技术与语文新课改相结合,加快课程交流互动步伐,坚持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丢,更注重方法教育,以实现新课改目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兴趣 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029-01
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要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怎样让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呢?
一、展现语文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集体备课,感悟课本内容的思想精髓,真正从心灵出发去感知教材之美,发掘教材本身的内涵美、形式美,让语文教育负载人类终极关怀,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并力图引导学生从“灵魂”出发,感悟语文教材的人文关怀。引进录音、录像、书法、绘画等多媒体技术优化学习情境。多媒体课件立体丰富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感、新奇感,并使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成为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如在讲《春》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观看春天的音像资料,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这样,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到大自然里,学生就像漫步在春天里,从而激发学生渴求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欲望,利用资源,自动学习。
二、课堂“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积极性
改变课堂的主导方向,要充分依据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此处的人应是学生,而不能再是老师。但主导并不意味着一切以学生至上,不能因此将课堂变成毫无秩序、思维混乱的课堂,应是在老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此外,在课堂当中可以适当穿插德育、学习方法等教育,此举不单单是让学生更好地学到知识,对于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关键期的初中生来说,对今后的各方面成长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转变教学观念,激发创新思维
老师的教,应是言简意赅,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不越俎代庖,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要变对文本篇章结构的分析为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使学生透彻理解,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学生学法的指导和传授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
四、注重方法,合理分组,取长补短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个体及学习小组的优势,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以完成教学任务。在分组时尽量使成员在性格、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取长补短。一般每小组由4人组成,每人在组内有不同的角色。同时也可以多种小组形式出现,如把学生进行配对,一个程度高一点,一个程度低一点,或者一个擅长口头表达,一个擅长书面表达等的同学组成“同伴”。这样分组更能帮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对于同一篇文章,有不同生活经历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让学生能学会独立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倾听和口头总结别人观点的能力以及即兴演讲能力,培养个人和小组学习的能力。从而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能力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加强指导,培养语文习惯
首先,培养学生阅读和积累的习惯。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滔滔不绝地讲授“冲”掉了学生各项语文训练,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感知、理解、消化课文的权利。长此以往,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要么是被繁重的课外作业挤掉,要么放任自流。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摒弃传统的语文教法,更新观念,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让学生扎扎实实进行课内外阅读,逐步养成勤于阅读,善于积累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其次,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去聆听身边一切“声音”,从中获得有益的语文知识,以便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最后,让“口语交际”课“活”起来。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口语课”历来不被中学语文老师重视。这种现象若不及时扭转,语文教学将会落后于时代。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人们在科研活动、经济领域、人际交往中等,需要探讨、争辩,需要彼此的理解、尊重、支持,这些都需要精确的语言来表达,和良好的口才是分不开的。
(责任编辑 刘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