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琴 蒋丹凤 宫晔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66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就诊的时间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n=83),分别给予常规基础护理、常规基础护理+程序化护理,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1)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34%, 对照组为63.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的死亡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住院时间较短,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FMA评分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升高的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程序化护理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提高,大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生存质量得到提高,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脑出血;急性期;程序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05-0092-03
脑出血是一种神经内科常见的急重症疾病,指小动脉、小静脉破裂等原因导致的脑内实质性出血,该病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的特点,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脑出血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为急性期疾病的救治[1]。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较高的救治率,但是其致残率仍较高。因此如何使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残疾程度降低、生存质量提高这一问题受到医务工作者广泛关注,采用程序化护理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干预能够延缓病情的发展,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6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3例实施程序化护理程序,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6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疾病的诊断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其中男100例,女66例;年龄最低41岁,最高75岁,平均(63.1±10.2)岁,将患者按照就诊的时间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83例,两组患者在临床资料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166例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基础护理。
1.2.2 研究组 实施常规基础护理+程序化护理。程序化护理组成员为病房护士长、责任护士及专职护士共3名,程序化护理组成员均经过专门的程序化护理知识培训合格后上岗,该组成员在对患者实施的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均在综合考慮所掌握急性期脑出血处理的最新知识、自身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需求后进行。(1)评估病情。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发病时间、用药情况等生理方面的情况及昏迷程度、是否有谵妄等意识状态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将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及护理所需的资料综合后初步评估患者的病情。(2)护理干预计划的设计。查阅疾病的相关文献将结果与程序护理组成员的自身临床经验相结合,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急需解决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后制定护理计划,以保证该护理计划与病情具有高度的吻合度、能够适应医生医嘱。(3)实施护理措施。①接诊处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程度给予不同的处理措施,其中头置冰帽或冰枕、给予吸氧及生命体征快速检查、建立静脉通道等为中轻症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处理措施;安置危重症患者进入重症监护室,如果重症患者存在鼾声大作、呼吸困难且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则在中轻症患者处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3]。②用药护理。对药物的性质及作用机制进行了解是护理人员执行医嘱时所需完成的重要工作,同时对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对患者的输液顺序进行合理安排,结合药物的性质对输液速度进行调整。有的患者需要实施多路同时输液抢救,因此应对其血压、心率及呼吸情况严格监测,为了避免患者输液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或者出现药物过敏,用药时对药物配伍禁忌要严格执行。③特殊护理。采用持续滴入湿化气道法对气管切开的患者进行护理;采用头置冰帽或者将冰袋放置于患者体表大血管处等亚低温及冬眠疗法对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进行处理,以使脑耗氧量及脑细胞代谢降低;为了避免口腔滋生细菌,患者口腔护理3次/d,使用诺氟沙星或氯霉素滴眼液1次/6h,洗脸擦浴(1~2)次/d,浴后扑粉以使患者的皮肤保持干燥与卫生;在早期即对褥疮、肺炎及泌尿系统感染等长期卧床并发症给予预防护理[4]。④饮食护理。对各类流质饮食进行分配时首先对患者日需热量进行估算,实施鼻饲插管,夜间停止进食以达到维护生物钟规律的目的。⑤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就脑出血疾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讲解,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及辅导后有利于该项工作的进行,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焦虑及抑郁等负性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治疗中来。⑥康复训练。主要是指患肢的被动性功能锻炼,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通过早期实施康复训练得到提高,明确患者何时可以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如何选择具有最佳效果的康复训练、康复内容的制定及持续的时间等,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及家属讲解及示范功能锻炼动作的要领,根据患者的病情从上肢功能训练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并根据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调整训练内容及时间等[5-6]。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治疗效果[7]:分为痊愈、显效、好转及无效四个等级。其中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与正常水平接近,病残程度0级为痊愈;神经功能恢复程度不低于1/2,病残程度介于1级与3级之间为显效;神经功能明显恢复但程度低于1/2为好转;神经功能变化不明显或者不轻反重为无效。其中(痊愈例数+显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总有效率。(2)死亡率;(3)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的中枢性高热、上消化道出血、坠积性肺炎等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总和;(4)住院时间;(5)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该调查表共分为5个等级: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其中非常满意率与比较满意率的和即为满意率;(6)FMA评分及FIM评分[8]:采用运动量表(FMA)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功能独立性检测(FIM)量表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评定时间分别为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用t检验对两组计量资料进行比较,使用χ2检验对两组计数资料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由表2可见,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他指标的比较
由表3可见,研究组的死亡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住院时间较短,护理满意度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他指标的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由表4可见,治疗前研究组的FMA评分及FIM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两项评分均出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升高的幅度更大,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学的进步,传统的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的保健意识也越来越强,保存生命已经不是医学的唯一的目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治疗过程中也成为一项关注的焦点问题[9]。因此使用相应的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以使其症状得到改善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综合治疗更为重要,将心理治疗及教育辅导作为药物治疗的辅助治疗方法。护理干预治疗模式的目的是使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使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得到显著的改善,从而对患者给予系统的管理及健康教育。脑出血是一种危重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病情具有较快的变化速度,而且颅内压升高加大了患者发生脑水肿的几率,脑疝形成的风险增加[7,10],因此在临床急性期脑出血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对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进行干预可以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使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降低。
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的护理新理念即为程序化的整体护理,该概念的提出使现代护理的内容进一步丰富,对其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该护理程序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及连续性,使患者的实际问题可以通过护理需要解决,从而使护理质量提高,其中病情的评估、疾病的诊断、护理计划及其具体的实施均为该理论的主要流程。对患者的分类及处理均以具体的病情为依据,护理过程中对危重患者的用药安全性高度重视,对老年脑出血急性期患者实施特殊化处理,内容包括气管切开、亚低温及五官等项目,除躯体性症状以外,包括抑郁在内的各种情感障碍在脑出血患者发病后期也有较高的发生率[11],基于此,无论对脑出血疾病的本身还是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来讲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都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发病突然,通常具有较重的心理压力,多不能保持平稳的心态造成血压不稳使病情加重,因此在患者疾病的急性期不宜进行功能训练。有学者认为脑出血患者功能训练介入的最佳时间为发病后48 h~5 d,此时患者多能保持平稳的生命体征,能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12]。此外,由于护理工作中使用程序化护理更为科学严谨,具有更科学规范的实施措施,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更具有预见性及计划性,提高了工作的主动积极性及护理质量,使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生存质量提高。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34%,与对照组63.86%比较明显较高,死亡率、并发症总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住院时间较短,护理满意度较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及对照组的FMA评分及FIM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出现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升高的幅度更大(P<0.05),结果提示采用程序化护理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后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的康复速度加快,生活质量提高。
总之,采用程序化的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进行干预能够使其临床治疗效果提高,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治疗时间,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了护理质量。急性脑出血患者临床护理中程序化护理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措施,可以在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乾. 脑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2,29(2):64-66.
[2] 胡珍琼,张荣,张苏明. 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研究进展[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3):216-219.
[3] 曾智. 78例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体会[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4):950.
[4] 贾锋. 预见性护理在脑出血急性发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7):273-274.
[5] 徐晶芳,朱文倩.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早期康复及护理[J].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2):2248-2249.
[6] 陳波,史晶华.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护理新体会及护理干预[J].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75-676.
[7] 刘惠勤,魏万梅.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2):282-284,288.
[8] 彭秀萍. 脑出血病人院前急救的程序化护理[J]. 全科护理,2009,7(34):3122.
[9] 程丽梅,胡子春,刘贤玲.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对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2011, 8(34):176-177.
[10] 刘秀芹.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护理措施分析[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7):872-873.
[11] 张秀花,晁凤敏. 脑出血急性期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9):299.
[12] 徐敏. 急性脑出血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 全科护理,2011, 9(30):2773-2774.
(收稿日期:2013-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