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贤,胡婷婷,黄清清
(江苏省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无锡214041)
神经外科的重症患者多数需要应用高渗性脱水剂,如甘露醇,10%氯化钾、脂肪乳、氨基酸等。在临床上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常需1 d内多次使用,高浓度药物长时间应用,往往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炎,主要症状为静脉局部疼痛、肿胀、灼热或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甚至出现硬结改变,它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给治疗的顺利进行造成极大的障碍[1]。为了减少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我科对静脉应用这些药物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我科静脉输注甘露醇及高浓度药物的重症颅出血病人96例,男73例,女23例,年龄25岁~80岁,平均56.3岁,随机均分为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操作)与施行静脉护理干预流程的干预组,两组病人的年龄、病程、性别、用药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P >0.05)。
1.2 方法
1.2.1 静脉的选择:选择血管时,原则上由远端向近端选择血管,选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固定、穿刺和观察的部位,交替更换穿刺部位,避开关节、硬化、感染的静脉[2]。
1.2.2 留置针的护理:静脉置管前先告诉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如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一般选用22G BD留置针,穿刺前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透明敷料3d更换1次,敷料不粘或被污染时及时更换。留置针留置时间为3~5 d。留置期间经常观察穿刺部位皮肤及静脉情况、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一旦出现静脉炎先兆,立即拔除,更换穿刺部位。
1.2.3 输入药物时的护理:根据药物的性质及输液量合理调节输液速度,当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或输液量较大时,应选择粗大静脉,若从远端静脉输入,速度不宜太快。先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输入等渗液或刺激性较小的药物,注意控制好药物的温度,这样可减少外来化学性和物理性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输注甘露醇前,用生理盐水作为引针穿刺,穿刺成功后连接甘露醇,甘露醇输注速度为140~160滴/min,一般125 mL甘露醇在10~15 min滴完。将甘露醇加热至30~35℃后使用,结束后用生理盐水5~10 mL冲管,可避免药液在局部血管滞留,以减少局部刺激,保证血管通畅。如需加压输注时,要专人看护,防止空气栓塞。
1.2.4 置管期间的护理:输液前后15~30 min在穿刺部位近心端处以浸50%硫酸镁纱布湿热敷,湿度以不拧出水为宜,时间15~30 min,外面用干净塑料袋包裹,以免弄湿衣物。大剂量滴注药物时,用75%乙醇纱布持续湿敷于套管针敷贴上方至拔针后30 min。每次输液完毕后,封管前先用生理盐水冲管,再按操作规程用肝素正压封管。置管后,让有能力的病人学会自我护理,满足病人的自理需求,不断提高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指导病人避免碰撞置管局部或用手去按揉局部,保持穿刺肢体的清洁卫生,防止局部进水引起感染。
1.3 静脉炎分级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制定的静脉炎分级标准。0度,无临床症状(体征)。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判断是否发生静脉炎以3 d为界。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组发生静脉炎4例(8.3%),对照组发生静脉炎18例(37.5%),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04,P <0.05)。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情况见表1。
表1 干预组及对照组病人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 例
输液诱发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分不可干预的、可干预的两方面,其中不可干预的包括病人的机体因素和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除此之外其他因素如溶液的PH值,渗透压,穿刺材料,穿刺部位,液体输入量及速度均是可以进行干预的因素[3]。静脉炎是临床输液常见的并发症,多由于不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反复穿刺或静脉内置管时间太长致血管损伤或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导致血管壁纤维增生,使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和水肿等反应所致,可分为化学性、机械性、细菌性及血栓性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样变。血管的好坏也是发生静脉炎的因素之一[4],因此选择血管弹性好,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固定的部位,以不影响病人活动,减少软管在血管内打折,要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同时合理地选择留置针,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可有效防止细菌性静脉炎的发生。在输液时应注意合理安排药物的输液顺序,掌握好药物的浓度和输入速度。热疗可改善血液循环,加快静脉回流,增强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能力,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可明显改善各种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硫酸镁湿敷可直接经皮肤至皮下,可松弛血管平滑肌,解除血管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解除局部炎症[5]。乙醇易挥发,可带走机体热量,使局部皮肤温度下降,神经末梢敏感性下降而减轻疼痛,同时,降低细菌活力,制止局部炎症,所以乙醇湿敷可起到保护血管,减少因药物刺激所致的静脉炎。以上3种护理干预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综上所述,静脉炎是输液中常见的并发症,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干预,可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病人的舒适度。
[1] 张雪梅.静脉炎的防治[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539.
[2] 陆玉全.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A):62.
[3] Frank Ge,崔晶晶.输液导致静脉炎的因素分析[J].中国物物应用与检测,2005,2:36.
[4] 许斐,丁荣双,谭秀云,等.异长春化碱推注局部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7):435.
[5] 刘秀萍.芒硝治疗静脉炎59例[J].山西护理杂志,1998,12(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