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淮军文化价值与淮军文化园建设路径思考

2014-03-15 12:03杨松水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巢湖合肥园区

杨松水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环巢湖淮军文化价值与淮军文化园建设路径思考

杨松水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环巢湖地域是晚清淮军的发源地,他是一个品质较高地域文化典型,作为地域文化品牌,要运用城市旅游学的集聚理论,利用市场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培养和建设淮军文化园区。

淮军文化;园区建设;市场化运作

1 环巢湖淮军文化分布特点及其文化价值

1.1.1 淮军的产生

1851年1月,太平军在广西金田爆发起义,经过与清军多次交战,到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开始了与清政权十数年的对峙。随着清军节节败退,鉴于八旗、绿营不堪一击,清政府一方面在南京郊外建立江北、江南大营,另一方面继续要求在京官员回籍兴办团练。环巢湖四周团练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开始兴办起来。

1861年,太平军大举进攻上海。上海官绅派代表赴安庆向曾国藩乞师求援。曾国藩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在湘军幕府中的李鸿章组建援沪之师,回家乡庐州招募新勇。

李鸿章首先招募了肥西张树声部团练。接着,又通过庐江进士刘秉璋与驻扎三河的庐江团练首领潘鼎新、吴长庆建立联系。潘、刘自幼同学,又同为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门生,吴长庆的父亲吴廷香也与李文安有旧交,三人均积极响应。淮军最早的部队树(张树声)、铭(刘铭传)、鼎(潘鼎新)、庆(吴长庆)四营陆续开赴安庆集训。

首批4营抵达安庆后,曾国藩极为重视,亲自召见各营将领加以考察,并亲为订立营制营规。曾国藩担心新建的淮军兵力太单薄,从湘军各部调兵借将,其中整营拨归淮军的有:春字营、亲兵二营、开字二营、林字二营、后熊字营和垣字营。因这支队伍主要是从淮河流域招募,史称淮军。

不久,上海士绅花银18万两,雇英国商船7艘,将淮军分7批由水路运往上海。由于济字营留防池州,乘船入沪的淮军共计十三营约9000人。这就是后来淮军发展的基础。

1.1.2 巢湖流域团练的基本特点

淮军大体经历团练、编练、平吴、剿捻、分防等阶段,组军主体是庐州团练,他们主要分布在巢湖流域各县。这些团练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具有相对集中的地域性。

从淮系人物及其籍贯来看,依据黄山书社1995年出版的《淮系人物列传》,据笔者统计,在所收录的1300多人中,属于合肥、庐江、肥西、肥东、巢县、舒城、六安范围内人员,仅武职就达到280人之多(不包括李鸿章家族成员)。

从主要将领活动地点来看,集中于巢湖沿岸的河口与山地区域,如柘皋河、南淝河、烔炀河、杭埠河等河口以及肥西的三山(大潜山、周家山、紫蓬山)地区、巢县与肥东交界的四顶山、浮槎山等。

其二,具有传统的宗族性。

中国传统社会基层组织的社会控制是以家庭宗族为基本组织细胞,他们往往聚族而居,对内则族长管控,对外则举族上阵,血亲报仇。清政府规定团练的主要职责是“坚守乡里,以子弟卫父兄,以家资保族党。”[1]因此,团练及其后来的淮军构成都是以宗族子弟为基本队伍,以相邻族党为补充。比如淮军早期营头春 (张永贵及其张遇春兄弟)、树(张荫谷及其张树声兄弟)、铭(刘铭传及其刘盛藻兄弟)、鼎(潘璞及其潘鼎新)、庆(吴廷香及其吴长庆),都是父子、叔侄、兄弟关系构成。

这种宗族性带来的领兵方式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作战方式就是合族上阵、前赴后继,无疑就会带来军队管理的私属性。[2]

1.2.1 是地域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

地域文化作为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囊括了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很多学者对安徽地域文化主要概括为三个文化圈:涡淮文化即淮河流域文化,是中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新安文化即新安江流域文化,又叫徽州文化,是儒、商相结合的产物;皖江文化即包括巢湖文化在内的长江流域文化。

其中,皖江文化位于安徽中部,呈带状分布,区域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宣城(除绩溪)、滁州市,与现在的皖江城市产业带相合。其文化内涵最为庞大复杂、开放度最高。涉及文学、戏曲、书法、绘画、科技、宗教以及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内容。该地区历史悠久、世家众多,由于处于过渡地带,接受外来文化更早,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更强。而古皖文化、巢湖文化、佛教禅宗文化、桐城文化、黄梅戏文化等诸多子文化板块又相对独立,虽然规模大小不同、形成时间不等、外在形态各异,却彼此交流,充满活力。

以李鸿章为首的淮军及其形成的淮军文化正处于皖江文化核心区,他们的故里是以巢湖流域为主体,波及沿淮及安庆地区。淮军文化很显然就是巢湖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

1.2.2 是晚清中国军政一个缩影

从晚清各种社会集团及其社会作用来看,李鸿章所代表的的淮军无疑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晚清最具代表性的社会集团主要有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和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无论是人员来源,还是框架体系,无论是师承关系,还是文化传承,淮系集团脱胎于湘系集团,北洋集团来源于淮系集团,他们前后相续,相互影响。

在晚清面临内忧外患的社会危机之时,三大集团都提出了较为明晰的政治要求和社会变革纲领,他们不仅引导了中国军事近代化,也直接推动了中国政治、文化及其社会发展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影响至深。[3]

1.2.3 是弘扬当代精神的代表性材料之一

从目前淮军留下的遗址遗迹来看,淮军至少具有以下精神值得我们今天去弘扬。

其一是忠勇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面对晚清社会的风雨飘摇,淮军将领都是经历了从爱家爱乡到爱国爱民的历程。或许他们初期存在其他诸多的想法,但面对外来势力,他们都参加了抗法战争、抗日战争与抗击八国联军入侵,写下了保家卫国的壮烈华章。其二是推己及人的仁爱情怀。淮军从环巢湖出发,遍及从东北到东南各地,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留下许多遗迹遗存,惠泽各地,带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与繁荣。其三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淮军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启者,他们不怕困难、不怕羞辱,首先改变装备,倡导军事国防近代化;随之,在民用工商业中,推动近代化。是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2 淮军文化园实施路径初探

2.1.1 城市旅游理论的运用

城市旅游是发生在城市范围内各种游乐休闲活动的总称,是指旅游者在城市中的所有物质与精神消费活动。它指以现代化的城市设施为依托,以该城市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周到的服务为旅游吸引要素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

国内外的旅游城市为了发展旅游,提高城市竞争力,纷纷利用自然文化景观和历史文化素材,创建大型旅游文化园区,凸显各自特色。比如著名的开封,就是利用开封作为宋代都城,开发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培育宋代文化,建设清明上河园。今天的清明上河园已经成为集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趣味娱乐旅游和生态环境旅游于一体的主题文化公园,每天吸引着大量海内外游客,是国家级黄河黄金旅游专线重点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2.1.2 经济集聚理论运用

经济集聚就是采用集中同一产业或性质相近的许多企业,也可以采用集中不同产业,或不同性质的企业的形式,通过创造大规模的外部经济,加强分工协作,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费用和成本。这比各个企业孤立地分散设立在各个地区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城市是产业或企业比较集中的地区,最适合进行经济集聚。

经济集聚带来的最直接效益就是规模效益,运用在旅游产业就是能充分发挥旅游六要素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比如云南省利用“彩云之南”品牌,集聚云南旅游产业规模,使得云南旅游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自2011年将原巢湖市部分划入辖区,成为拥湖环山之地,其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进一步拓展,培育旅游目的地成为市委市政府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发展战略的提出,使得文化旅游更为凸显,也引起文化研究者与旅游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早在2002年,合肥数家新闻媒体联合举办“合肥名片”评选活动,包括“合肥城市广告语评选”、“合肥城市精神评选”、“合肥新十景评选”。市民关于“合肥城市名片”与“合肥特色名片”的提名纷至沓来,短短一个多月的海选时间内,通过各新闻媒体参与提名合肥名片的市民达万人。2006年8月,合肥市委宣传部也组织相关专家对合肥名片打什么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过程意义大于结果;体现过去现在,引导未来发展;没有个性,更有拓展空间。专家们提名的“合肥城市名片”包括:①宜人宜居科技创新之城;②创业基地宜居家园;③包公故里 科教新城;④包公家乡科教之城;⑤包拯故里 淮军摇篮 工业立市科教兴邦;⑥包拯故里 工业新城;⑦合肥老母鸡;⑧望湖科技城;⑨包公故里 淮军家乡 科技新城 创新之都。

2013年5月28日,中安在线也发表题为《数不尽的城市名片让合肥声名远播》的文章,提出“名人、名景、名品”,认为“这一方庐州热土,养育了中华人文圣祖、洋务运动“主创”、华人诺贝尔奖第一人;这一块滨湖之地,坐拥全国最大城中湖、华东第一泉;这一片江淮地域,造就家电等制造业品牌的同时,也悄然富集了衙内茶王、巢湖三珍等区域名产。”

很显然,从文化旅游来看,政府与民间都将包公、淮军与科教作为重要旅游资源及其品牌来培育塑造。人们都认识到合肥只有实行文化旅游战略,才能真正落实“名城”与“创新”,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文化。

不过,作为合肥文化旅游景点,特别是淮军文化旅游,仍然存在小散乱现象。所谓的“小”,指的是规模不大。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现有淮军文化旅游地建设,刘铭传故居占地约6公顷,李鸿章故居占地2000平方米,李鸿章享堂占地1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吴长庆墓园占地2000平方米,巢湖昭忠祠占地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没有形成规模性开发利用。所谓“散”指的是淮军文化旅游景点分布呈点状,相对比较分散。在合肥的李府与三河的刘秉章鹤庐相距50-60千米,又与刘铭传故居相距70千米左右,与庐江吴长庆墓园相距100千米,与昭忠祠相距50千米以上。这些都呈现星散态势,没有连点成线。所谓“乱”是指管理上不规范,经济效益较差。这些旅游地大都是免费对外开放,再加上文化部门遗产保护与旅游部门开发利用的矛盾,产生多头管理,相互扯皮,很难发挥其旅游价值。以至于引起新闻媒体关注,2011年3月2日《合肥晚报》发出《不该被冷落的三河淮军》之文,2014年8月25日《中安在线》更是刊出《孙仲德故居关门谢客,刘秉章鹤庐只剩门牌》的文章。他们都指出管理上的一些漏洞。

如何充分发挥淮军文化的旅游价值,合肥市委市政府正在建设环湖旅游观光大道,将淮军文化融入观光大道整体,我们认为这种构想十分必要,但是仅仅是连点成线,还是很难发挥城市旅游的集聚效应。最有效的办法是建设淮军文化主题公园。

淮军文化园建设需要注意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2.3.1 在建设理念上,要处理好园区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在文化园区建设上追求高大上,而忽略园区发展自身的协调性与园区发展长期性,出现轰轰烈烈建设,平平淡淡荒废,甚至出现恶意圈占土地,从事其他行业开发,丧失文化建设的本真。这就需要我们树立科学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首先,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文化旅游的本身价值在于熟悉了解认知文化,领悟文化价值,感受文化熏陶。为了使游客能够感受历史真实性,旅游部门往往要求在文物原址上展开建设,这样不仅建设难度增大,而且不利于文物的保护。随着现代科技发展,高仿真设计已经不是问题,因此,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时,可以远离文物遗址遗存,建设现代化全新的文化园区。具体对淮军文化园而言,可以对环巢湖星罗棋布的淮军文化遗址遗存修复保护,同时,另辟新的地点,高仿这些文物与遗址遗存,利用展示功能,发挥其文化作用,从而使得文物保护与文化利用相得益彰。

其次,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结合。文化与生态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矛盾体,相反,文化往往还会赋予生态更多的内涵与意义。作为文化园区建设,因为其规模较大,旅游人口多,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会破坏园区原有生态。这就需要在园区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生态发展因素,注意园区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利于园区的长期发展。对于淮军文化园建设而言,最直接的就是地点选择要远离湖区,最好距离巢湖5-10千米以上。

第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作为旅游景区,最大化追求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作为文化旅游,他还具有领略文化精神,宣传文化价值,推广文化品牌的社会意义,尤其是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无形价值。这就需要做到统筹兼顾。在淮军文化园区的建设上,就需要适当将一些旅游项目对游客实行免费开放参观与体验。

2.3.2 在地点选择上,要充分遵循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

一是旅游功能的齐全性。通常的文化主题公园表现形式主要为平面展示效果,具有一定的个性,给人以游乐观赏最佳环境。合理园区规划应当是立体的,体现园区自身功能的多样性,具有娱乐性、体验性特征。淮军文化园可以设计专门的体验区,比如淮军战争场景体验、水上游乐竞技体验等;同时,设计演艺园区,长期利用演艺团队从事与地域文化相关的文化演出,更多体现地方性、娱乐性。

二是旅游要素的综合性。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基本六要素,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园区规划设计需要体现各因素的相互关系,发挥其综合性价值。淮军文化园在餐饮住宿上体现地方性,让游客感受地方风情;在购物上可以集中本地名特产品,整体打包,实现本地产品品牌化。

三是旅游交通的便捷性。旅游交通便捷不仅需要旅游城市与外界之间的便捷,也需要城市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便捷,旅游地内部各旅游要素之间的便捷。因此,加快现代化交通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对淮军文化园建设地点选择应当要靠近合肥市,最好是城市交通的1小时之内。如果考虑湖区与文化园的融合,我们觉得中庙是目前最佳地点。

2.3.3 在运作方式上,要充分发挥社会性市场性的作用

一是运作模式的市场化。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胜劣汰的竞争为手段,实现资源充分合理配制,实现效率最大化的目标机制。市场化首要是打破政府主导与政府包办的方式,实行市场主导,市场引领,实现经济形态的转型;其次资金投入多渠道,能够最大化吸收各种资金,让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

二是运作管理的社会化。就是全社会参与运营管理,除了运营方规范管理之外,政府加强政策指导,协调各方关系;确立第三方评价与评估机制,实行运营风险控制;利用舆论传媒等各种渠道,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

因此,我们认为环巢湖淮军文化是一个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地域文化,利用园区建设形式将会给合肥市乃至安徽省再添一个品牌性的旅游目的地。

[1](清)王先谦.东华录·咸丰朝·卷一九[M].

[2]翁飞.李鸿章与淮军的创建[M].合肥:黄山书社,2012.

[3]马昌华主编.淮军人物列传[M].合肥:黄山书社,1995.

责任编辑:陈澍斌

G127

A

1672-2868(2014)05-0001-04

2014-08-20

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HFSK14D27);安徽省教育厅重大项目(项目编号:SK2014ZD041)

杨松水(1964-),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区域文化。

猜你喜欢
巢湖合肥园区
合肥的春节
合肥的春节
巢湖,我的母亲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合肥公共自行车3年内投8万辆 总投资5.5亿元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生态合肥
巢湖玉卮意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