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平
(江苏省张家港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215600)
道路交通伤害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同时也是世界各地造成死亡和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1]。据估计,我国平均每年有237 389人死于交通伤害,是造成意外伤害的首要因素[2]。在世界范围内,除少数几个禁止酒精消费的国家外,酒后驾驶是导致交通事故和交通伤害最主要的因素之一[3-4]。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机动车、摩托车及电瓶车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我国交通安全事故居高不下,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涉及交通事故的有人、车、路、环境与管理等因素,其中驾驶员本身因素占70%[5]。驾驶原因就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有研究表明酒后驾车是引起车祸死亡的6大危险因素之首[6]。酒后驾驶发生伤害的危险性是未饮酒驾车的4.13倍,并随驾驶员饮酒量的增加而逐渐增高,且呈剂量反应曲线[7]。酒后驾车对人类安全和健康的危害日益加重,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本研究对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张家港市中医医院司法鉴定所受理的1 464起酒精测试案件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为酒后驾驶及酒后驾驶交通事故的预防提供对策和依据。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张家港中医医院司法鉴定所在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所受理的1 464起当事人血液乙醇浓度检测案件。
1.2仪器材料 Aligent 7820A 气相色谱仪,Aligent 7697A顶空自动进样器,定量加样器,乙醇标准品、叔丁醇标准物质及配套实验器材等。
1.3方法
1.3.1标本采集 发生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双方,由两名以上交警陪同到特定的医院抽取血样,采血过程全程录像,重伤抢救患者由医护人员采血,死者由法医采血;交警查获的案件是由交警在特定时间、特定路段(或路口)拦截可疑的机动车或电瓶车驾驶员进行呼气检测,结果达到酒后驾驶的驾驶员再由交警陪同到医院采血。所有血样在采集2 h以内送到本所进行冰箱保存,在3个工作日内检测血液乙醇浓度。
表1 BAC分布情况(n=1 464)
-:此项无数据。
1.3.2标本测定 按《血液中乙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SF/Z JD0107001-2010) 进行。
1.4BAC检测 根据《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乙醇含量阈值与检验》(GB 19522-2004)的规定,将检测的BAC分为四类:(1) 未饮酒:BAC=0;(2) 低乙醇浓度:0 mg/dL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基本情况 共受理1 464起血液乙醇浓度测试案件,交通事故1 134起,死亡415人,伤2 684人;交警查获案件328起,醉酒致意外坠楼2起。
2.2BAC检测情况 本研究中醉酒驾驶838人,占57.3%;酒后驾驶203人,占13.9%;BAC最大值为329 mg/dL。男性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的比例为80.8%,而女性比例为13.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动车驾驶员参与酒后驾驶和醉酒驾驶的比例为84.9%;非机动车及行人参与比例为17.5%,与机动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职业驾驶员的涉酒驾驶比例高于职业驾驶员(P<0.05)。见表1。
2.3时间分布情况 交通事故发生时间在6:00~22:00都维持在较高水平,路口查获的案件主要集中在13:00~15:00和20:00~24:00。见图1。
图1 受理案件发生时间分布
2.4受理案件的月份分布 醉酒驾驶的案件数在任何月份都远大于同期酒后驾驶的案件数。见图2。
图2 受理案件发生月份分布
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中指出,任何浓度的血液乙醇浓度都会增加道路伤害的危险性[8]。本研究发现,影响酒后驾驶的因素最主要是驾驶员对酒后驾驶的认识存在问题,但是职业机动车驾驶员反复接受了严禁酒后驾车的教育,涉酒驾驶的比例低于非职业驾驶员。而非职业驾驶员对酒驾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普遍存在侥幸心理,摩托车和电瓶车驾驶员涉酒驾驶的不在少数。酒后驾驶在男性中高发是现有流行病学调查中最为一致的结论[1,9-10],因此对驾驶员要进行重点监督和管理,主管部门应该一方面加强对各类驾驶员(包括摩托车、电瓶车驾驶员)的交通安全的法制教育,同时开展对公众的教育,以减少酒后驾车的机会。国外研究表明[11],酒后驾驶更容易发生超速、不使用防护措施、鲁莽或飘忽驾驶等的危害交通安全的行为,车道控制力明显下降,并且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出现以上违法行为概率越高,更容易发生撞击固定物、翻车、追尾等交通事故。酒后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比例是非酒后驾车的2.2倍[12],可能是酒后驾驶员自控能力下降、畏惧处罚等原因,甚至部分醉酒驾驶员严重缺乏感知力,发生交通事故后没有察觉就继续驾车前行。本研究的涉酒驾驶比例偏高原因在于本所受理的交通事故案件都是比较重大的伤亡案件,而查获的对象都是通过交警呼气检测达到酒后驾驶以上的驾驶人员,所以比普通的路口普查的涉酒概率高[13]。
参考文献:
[1] GlobalRoadSafetyPartnership.Drinkinganddriving:aroadsafetymanualfordecision-makersandpractitioners[M].Geneva: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RedCrossandRedCrescentSocieties,2007:59-111.
[2] Wang SY,Li YH,Chi GB,et al.Injury-related fatalities in China:an under-recognised public-health problem[J].Lancet,2008,372(9651):1765-1773.
[3] Hurst PM,Harte D,Firth WJ.The grand rapids diprevisited[J].Accid Anal Prev,1994,26(5):647-654.
[4] Leal N,King M,Lew II.Profiling drink driving defenders in Queensland[J].Australas Road Safety Res,2008,19(2):47-54.
[5] 杨明山,周顺福,傅慰祖.机动车驾驶员的职业健康监护评估[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6,14(3):47-49.
[6] 张胜年,卢伟,周顺福,等.上海市2000~2003年道路交通事故伤害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3):199-203.
[7] 刘改芬,乌正赉,梁多宏,等.驾驶员饮酒与机动车道路伤害的关系[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6(2):112-115.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司法鉴定管理局.血液中乙醇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EB/OL].(2010-04-07)[2013-06-11].http://wenku.baidu.com/view/55afaa7002768e9951e738a3.html.
[9] Vanlaar W.Drink driving in Belgium:results from the third and improved roadside survey[J].Accid Anal Prev,2005,37(3):391-397.
[10] Odero W,Zwi AB.Drinking and driving in an urban settings in Kenya[J].East Afr Med J,1997,74(11):675-679.
[11] Hingson R,Winter M.Epidemiology and Consequences of drinking and driving[J].Alcohol Res Health,2003,27(1):63-78.
[12] 黄思兴,张先国,孔斌,等.成都地区酒后驾车交通事故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司法鉴定,2010,48(1):40-42.
[13] 杜岩,黎美清,肖煌,等.南宁市机动车驾驶员酒后驾驶现状调查[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8(4):55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