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邢丽梅
全媒体时代的步伐呈现递加速度的发展,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媒体”的概念最先应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2008年后在学界提出并被广泛运用。它的内涵也随着全球传播领域的不断发展变化不断革新,但总体来讲,全媒体应该是集视、听、闻、触、用等人类所能接受的全部感官信息感受,这一变化必定会导致高校新闻教育尤其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的全面改革。目前各大高校广播电视编导院系均采用传统单一媒体类型为主导的传统新闻教育模式,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全媒体时代业界对编导人才的需求。各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模块设置和实训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全媒体时代并非为多个媒体的总和或单一媒体产品的换平台播出,而是节目产品在不同媒体以不同样式的全面展现覆盖。现在的全媒体更应该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志荣所提出的“多屏时代”,这一“多屏”共存时代的确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从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网民的规模从2007年的8.5%上升到2013年的45.8%,中国手机的网民的规模由2007年的24.0%上升到2013年的81.0%。在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PC(personalcomputer)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鲸吞了PC的用量,2014年初的统计数字表明,我国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已达10亿部,同时,复兴在车轮中的广播也越来越多的引入了互联网。全媒体时代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所谓云端,其实就是泛指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常以一朵云来代表网络。因此,云端服务成为“网络服务”的代名词。以“云”做为服务端,将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多屏打通形成联动局面。人们往往习惯称电视为“第一屏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称为“第二屏幕”,第二屏的移动性和随身必对传统的第一屏用户群冲击较大,当今,人们也习惯将第二屏与第一屏共存,很多《我是歌手》、《最强大脑》的忠实用户,在观看电视的时候会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通过微博、微信平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就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电视已走向社交化。据调查62%的用户在观看电视和视频节目时使用社交媒体,其中有42%的人每周会与朋友讨论他们在看的节目。超过30%的用户表示更愿意为在社交环境中观看的内容付费。同时调查中发现用户大多是在家中使用移动设备观看电视和视频节目。可见第一屏的主导地位慢慢退居为伴随地位,多屏联动成为全媒体的较突出的特点之一。
媒体时代即是“媒体融合时代”也是“大数据”生活时代,“大数据”标志着全新时代的到来, 也标志着人们生产生活状态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数据可视化”将大量数据组合构成数据图像, 同时将数据的各个属性值以多维数据的形式表示, 使人们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从不同的维度观察数据及其结构关系, 发现数据中隐含的信息。而对于用户来讲,无需关心数据的获取位置和数量,只需要最终看到运算结果,而这种结果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图形、图片、音视频的可视符号表现出来,传统媒体单一的表现手法和传播样式,难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求。
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自媒体将成为用户的主流使用媒体,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可便携、可移动的伴随性特点,将成为全媒体中主要的份额。
可移动性的自媒体具有极强的个人性和私密性,用户收视习惯和收视兴趣以及关注的话题,可以大数据的测算后及时推送到用户手中,形成更为个性化的收视特点,强大的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的受众意识,媒体是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及时按照用户的需求进行了私人定制。
“多屏联动”的全媒体特点,将极大触动用户的参与性,用户会根据所收看的视频产品及时在朋友圈中或公众话题平台中表明自己的喜好提出自己的观点,全媒体的互动性将会更加突出。
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相互借鉴性较强,一般以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大学等课程为模板,在专业性传媒院校中专业方向会更加细化,而在全国近百家的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笼统,也相应会从专业发展方向进行课程设置调整,以江苏省常州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模块为例,几大专业课程分布在专业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模块中,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电视艺术概论、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戏剧戏曲与表演艺术、摄影、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色彩学、电视摄像、电视脚本策划与创作、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制作、非线性编辑、电视专题与纪录片创作。从课程设置来看基本完全是按照广播电视媒体的类型来进行课程设置。这种课程设置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很难适应当今全媒体的发展需求。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高校基本按照认识实践、广播电视采编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几个环节进行。主要实践的课程有: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电视节目采编制作、摄影、纪录片创作实践等。理想的传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基本形式主要有:
(1)校内实践平台。基本上每一所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实践性课程,都建立了对应的学生技能操作实验室,除此以外有的学校还建立了以系部为平台的学报刊物实践平台、以学院为平台的广播台和广播实践平台、以学校为平台的广播电视台实践平台。
(2)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多与所在城市或相邻地区的媒体如广播电视台、报社、网络媒体、及各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媒体、传媒公司建立实践基地。我国现阶段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常常在实践过程中大多单方面向媒体输入,有时媒体因无力接受更多实习者而拒收,形成学界依靠媒体而媒体不屑与学界联合的尴尬境地。
现在高校广播电视编导本科专业的课程群中,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仅仅作为通识基础课程占较小的学分比重。教学中最需要至少补充和加强的是通晓两门或两门以上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新媒体传播知识,精通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操作技能,并能在多门知识、多种技能的交叉、重叠中取得创造性成果和获得突破性进展的广播电视编导课程。而在全媒体时代,网络新闻传播是必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也看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从 2005 年开始开设了媒体融合专业,国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007 年开设了“数字新闻传播”专业方向,全国各高校新闻专业也陆续开设新媒体专业,常州工学院2010年开始招收新媒体与网络传播专业,经过两年的实践证明似乎招生及就业都不十分理想,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如不进行学科的整合很难适应业界的需求,现有专业学科不能很好贯通的现状,极大影响到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全媒体素质培养。
2014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宣布其新闻学研究生院将和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联合开设一个新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双学位硕士项目,来培养既懂数字媒体技术又有新闻制作技能的新一代专业人才。该项目培养学生还将会在新的技术下的应用和在线工具的开发。这一革命式的变化将会对我国广播电视编导教育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在传统广播电视节目生产过程中,往往以媒体的类型进行业务分工,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生产部门大多按媒体类型划分,广播电视下设广播中心、电视中心、新媒体中心,而工作人员的分工也会按服务的媒体类型各自为政,他们生产的内容大体相同,也都生产新闻节目、专稿节目、综艺节目,这种以媒体类型分工的现象除会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很难适应全媒体时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常常会出现在同一采访现场出现同一地区不同媒体类型不同频道的记者,而往往用户需求的信息却达不到预期的现象。按媒体类型分类生产的节目产品,大多也会与互联网合作,但只是将自己的产品以电视节目的样式转挂在网站平台。在未来的全媒体时代将打破现有媒体人的分工方式,将不再以媒体类型划分而是按照产品类型进行划分。
业界的转型变化必然会导致新闻教育的改革,在全媒体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媒体类型意识逐步弱化,按节目产品类型如新闻类、专题类、综艺类进行分工协作的特点会突显。在今后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模块中,打开媒体类型的壁垒,按节目的生产流程进行课程设置,按采编制作的产品运作流程作为学生的业务能力培养的目标,重点加强学生全媒体报道意识、信息整合能力的培养。国外的新闻教育早在几年前已开始进行课程转型及数据课程的设置。
在201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新闻学专业(050301)课程体系增加《音视频节目制作》《新媒体导论》为核心课程,《融合新闻》成为主要专业实验环节,广告学专业(050303)增加《新媒体广告》为核心课程,传播学专业(050304)将《媒介融合概论》作为核心课程,这些都证明了新媒体崛起、全媒体意识在新闻传播学科本科教学的变化。
全媒体时代新闻教育尤其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加强调多平台产出一体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在国内外的新闻教育中已初显端倪。理想的全媒体构建节目产品的新闻实验平台中学生应该完全熟悉各种传播平台的策划与采访流程及技巧,应该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多种信息编辑录入课程培养,掌握本地写稿、远程发布的技术基础。教师可以整合全媒体播放平台的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摄像、编辑制作的实验环节进行讲解,学生将成为采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复合型手”,把单一的媒体类型采编技术与全媒体共存的实战技能进行结合,完成节目话题策划、文稿采编、网络新闻设计、手机信息传播技巧、各种屏幕的音视频制作等操作环节。一些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完全可以北大方正文韬、飞腾、视频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为技术手段,结合原有的单一媒体设置课程的基础,构建一个全媒体传播实验教学平台,而这一平台更加侧重音视频内容生产、数字传播技术的应用,以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学习特长。在实践环节中,支持学生创办网络电台、网络电视台、电子杂志和互动网站等活动,加快以单一广播电视媒体为主的教学向立体化全媒体“四屏共融”教学的教育转型,以适应全媒体时代业界的发展需求。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引领着传媒业的不断向新的方向发展,现今新开设有实践性很强的报纸工作室、广电工作室、杂志工作室、新媒体工作室为核心课程。这与我国新闻教育中理论大于实践的教学方式有一定的区别。我国新闻专业教学的在将来的发展改革中可以加以借鉴。
微博、微信的到来使传统信息传播形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微传播时代这种个性化的泛传播方式,让人与人之间、信息与信息之间拆除了障碍和壁垒,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比任何时候都亲近,信息与信息的传递比任何时候更直接。微博时代虽然信息的传达更加迅速直接,但仅仅144字的篇幅也局限了很多人的信息传播。微信时代的到来让手机成为真正社交媒体的主力军,“微时代”的信息传播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而活跃在微时代中的群体已分布在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持有者,这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但真正能够熟练运用还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他们是微时代最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微博、微信发布既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文稿样本和技术的约束,发送终端要求也较低,这样看似简单的行为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用微博、微信记录生活、表述情感已经成为众多用户生活中的一部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大多属于艺术类招生,学生普遍个性强、自尊心强、表现欲强的特点,相对于现实生活,他们更容易在网络上和社交媒体平台建立自已的社交圈,产生虚拟与现实共存的互动。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中教师充分利用微平台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并且可随时随地呈现作品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微博、微信平台上学生们可将自己的微小说、微视频等展示出来,并引导学生可围绕某个话题某一事件进行讨论并形成自己不同形式的作品,以此锻炼学生的影视写作和时评能力,也是对他们观察事物敏锐度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微信公众账号兼有杂志博览的特点,为学生的实践提供较大的平台,微信特色的图片配文的展示形式也潜移默化中锻炼了学生对于画面语言的选取和运用能力。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媒体的运作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屏联运、多屏开花的状态将会全面展开,媒体类型会在不断融合中完成化茧成蝶的蜕变,从理念到节目创意及内容的生产,以及多屏终端播放等环节的全面变化,一定也会让新闻专业教育尤其是广播电视编导教育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完成全面的改革。从目前形式可看出它的发展趋势大体可为:
“策划”作为媒体运营形式,从一开始就应是媒体人运用脑力必须完成的首要工作的理性行为,而在我国曾经经历过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垄断的稀缺媒介资源,广播电视媒体人无需花费多大的心思就可很好的完成传播任务,并能起到众星捧月般的影响,收到较大的收益,此时期的策划似乎可有可无,甚至于少有人提及。但随着电视媒体及各类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当媒体人付出全部的心血也未必能取得观众的认可和期盼的知名度,一瞬间人们发现广播电视活动领域已从国内拓展到国际,甚至一些国际视频产品开始占领了国内的阵地,“策划”悄然成为各大媒体必行之事,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策划成为节目成功的必然条件,其愈来愈有地位、愈来愈有地位、愈来愈有必要。
近年来我国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已逐渐加大策划课程的力度。但从课程设置上看大多着重于理论上的培养,在全媒体时代,策划课程将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面的打通,在节目产品生产中策划作用会更加明显。全视频、多渠道、多平台的节目播出样式,必定要求我们培养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具有乐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有新思路、新观念、新方法涌现的看家本领。总而言之,在全媒体时代策划素质的养成将是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的根基。
在全媒体时代,电视机、PC机、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屏幕共存,多屏互动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多屏联动”的特点必将会在产品生产中形成融合产出的状态,融合产出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全媒体人才即复合型人才。2014年4月通过统计调查问卷发现,参与问卷调查的常州市传媒行业的业界和学界人士中,约有4.49%的人认为传媒行业需要理论型人才,约34.37%的人认为传媒行业需要实战型人才,约61.14%的人认为传媒行业需要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仍然还是重讲授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口头轻操作,重单练轻综合,复合型的人才数量远远少于理论型,这与传媒行业所需的复合型或实战型有较大的差距。
融合产出国外媒体尤其是“Discovery”频道是融合产出模式的先驱者,他们在节目产品推向市场的同时衍生产品随之在市场中大量涌现。节目产品在电视媒体推广后其他媒体成立衍生产品的宣传推广平台。中央电视台在《舌尖上的中国》做了大胆的尝试。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轰动一时,影响深刻,但对中央电视台和制作团队来讲是赚到了口碑,没赚到利润。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2》汲取了原来的经验和教训做了大胆的尝试,在节目产品推广中全媒体联动,在商业运作中打融合产出牌,在节目产品中释放内容价值,全媒体融合衍生经济共荣。《舌尖上的中国2》在节目内容元素上授权苏泊尔和四特酒,赚得第一桶金,之后将内容扩展到天猫、豆果,网络内容互动共同合作中形成融合产出的成功模式。豆果网在得到央视的授权后推出系列线上线下的双边活动,豆果网在央视4月18日《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当日,其推出的一款APP下载量超过100万,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现也积极与视频网站合作,由此可见,融合产出将是未来全媒体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今后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要时刻把握业界的动向。
在全媒体时代,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异常发达活跃,人人都是信息的记录者、传播者,新闻发布、信息传播已不再是媒体记者的专属,但作为媒体记者会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熟练掌握数据的收集、整合、挖掘和分析,在开放的数据中,获取价值公共数据,深度解读、去伪存真使媒体的信息发布更具可信性和权威性,原创信息、原创评论有深度、有广度、多维度的发布评析新闻事件,在大数据支持下,媒体人更好地代表舆论、主导舆论、影响舆论,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中,大数据意识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新闻数据化、数据可视化也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育必行之路。
全媒体时代,对业界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媒体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来看都在经历着全新的变革,依托“大数据”、“微平台”已成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时代”似乎人人都是记者,而人人又不像记者,媒体人必须面对当今的媒介环境变化完成完美的转身。同样,高校新闻教育尤其是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进也面临着机遇,顺应时代、看清方向、有的放矢努力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的同时,重视当今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制定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