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怡倩
2013年12月5日晚,在满堂观众热烈而持续的掌声中,歌剧《原野》在兰心大戏院落下帷幕,为贯穿一年的上海歌剧院“小歌剧系列”演出季圆满收官。2013年下半年“小歌剧系列”的三场演出连创佳绩。10月5日的《爱情灵药》、11月19日的《弄臣》和12月5日的《原野》,每场681张票100%市场购买,上座率100%。这在演出扎堆、艺术节热销的金秋沪上,不能不说是个夺目的亮点!
作为国内专业的歌剧表演剧院,2013年上海歌剧院演出的“大动作”和“闪亮点”很多,譬如:由魏松、戴玉强、莫华伦组成的“三男高版”《托斯卡》是一次挑战性的创新演出,看点很多;歌剧《阿蒂拉》是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与匈牙利大艺术宫三方的合作项目,也是上海纪念威尔第诞辰200周年的唯一一部大戏:5月首演的《燕子之歌》则是上海歌剧院自主创作的以声乐艺术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为生活原型的大型原创歌剧:而《国之当歌》更是入选了第十五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闭幕式,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和广泛赞誉。除了这几个“大动作”之外,细心的观众还会发现,2013年伊始,上海歌剧院已经拥有一个完全独立的、常态化的、有固定演出场所的演出品牌——“小歌剧系列”,于兰心大戏院正式亮相。
据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介绍,上海歌剧院的歌剧演出分为三个阶梯:一、在院内多功能厅演出的沙龙版歌剧,剧本剧情经过一定压缩之后,用一架钢琴伴奏,演员穿戏装带小道具:二、在兰心大戏院上演的小歌剧,剧本剧情基本不变,用小型乐队现场伴奏,演员穿戏装带道具,舞美极简处理:三、大型剧院上演的歌剧,按舞台版大歌剧标准演出。相当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各种主客观的条件限制,第三类的大型歌剧演出的场次较少,青年演员出演角色的机会更少。虽然沙龙版歌剧为培养青年歌剧人才提供了基础条件和角色机会,但毕竟它不是正式舞台,成功演员的造就还必须放到舞台上去锤炼。因此,剧院积极筹划并深入探索“小歌剧”这种排演周期短、演出成本低、内容与形式都更亲民的歌剧表演样式。“小歌剧系列”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应运而生的。
在谈及为何选择兰心大戏院作为小歌剧系列的演出场地时,李瑞祥介绍说,兰心大戏院演出小歌剧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这座仅有681座的欧洲古典风格剧院与歌剧这种外来艺术形式高度匹配,观众对舞台表演的视角、视感也很好,音乐的自然延迟效果也恰到好处,舞台的大小与设施都很适合做小型歌剧。其次,兰心大戏院的悠久历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亮点——它是上海乃至中国最早引进西方经典音乐、管弦乐、歌剧、芭蕾演出的剧场,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内外名家、名角的云集之地,这使它成为了上海的一座历史文化地标,拥有深厚的人文气息和市场感召力。再次,它坐落于上海淮海路周边的历史文化风貌区内,周围高级宾馆多,白领阶层多,高档消费多,文化需求高,人流多人气旺。在上海真正具备以上各项优势的且能适合演出小歌剧的场所其实很少,在进行了调研比对后,最终我们选择了兰心大戏院。
为了促使“小歌剧”的样式定型并加强品牌辨识度,在剧目选择上剧院可谓煞费苦心。在策划之初,考虑到演出效果和票房收入等因素,首先被确定下来的是《爱情灵药》和《风流寡妇》这两部轻喜歌剧。一般来说,轻喜歌剧的内容较为轻松,演出形式比较亲民,适合那些没有接触过或是浅层次接触过歌剧的人轻轻松松地欣赏,而且在票房上有相当的保障。这两部轻喜歌剧中,《爱情灵药》曾于2011年被搬上过兰心大戏院的舞台,当时连演两场,演出效果很好。而《风流寡妇》曾经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过音乐会版,演出效果同样令人欣喜。有了这两部歌剧打基础,我们又考虑到小歌剧系列中必须要有中国民族歌剧,而《原野》是上海歌剧院排演过的剧目中相对比较成熟的,它的制作投入也相对会少一些。最后入选的《弄臣》,是因为之前在上海大剧院为它做过一次带音乐表演的艺术课堂,反响热烈。最终,上海歌剧院首个小歌剧系列演出就确定了这四部。
对上海歌剧院来说,近年来的大型演出大多是以合作形式进行的,上海歌剧院往往是作为协办方或者演出方参与,久而久之,上海歌剧院的自主品牌形象会逐渐被观众淡忘。“小歌剧系列”一年来的成功运作,终于使上海歌剧院有了一个独立的、成系列的演出品牌,我们也看到了这个品牌的前景可喜,比如年轻观众的比例高了、自发购票的观众多了、真正爱好歌剧的“熟面孔”也多了。有了这样的起点,相信2014年“小歌剧系列”的品牌还会更上一个台阶。
谈到2014年“小歌剧系列”的安排,李瑞祥副院长显得信心满满。“会有很多新的亮点,首先会确立制作人制度并设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负责‘小歌剧系列的品牌建设。在全院演出季的安排上,小歌剧系列将会与大歌剧演出整体打包推出,整体宣传营销,大小歌剧互为映衬、互为推动。在制作上,会让原来在舞台上演奏的乐队回到乐池里演奏,这样既可以留给舞台更多的表演空间,又为以后的全舞台版制作留下余地。当然,小歌剧系列的舞美将依旧遵循简约风格”。李瑞祥特别指出,虽然是“小歌剧系列”,歌剧的内容与形式也略作删减,但这个“小”字是体现在制作规模上而非艺术质量上,整个演出系列的艺术质量是首先要保证的。在剧目的安排上,2014年的小歌剧系列将会比去年增加一部制作,以保留剧目为主,带动新剧目的排演,总体上保持新老剧目发展的平衡。按国内外歌剧院的排演规律,轮演保留剧目与新创新排剧目的比例在3比1甚至4比1为妥,这无论从剧院的成本核算还是市场的接受度来说都是最合适、最“安全”的。
2014年将由五部小歌剧组成的“小歌剧系列”,加上多部大型歌剧的演出,一定能形成上海歌剧演艺业态的一种新气象和新发展,并由此逐步建立起上海歌剧院的歌剧“自主品牌”,为上海歌剧院建设城市“文化名片”的追求奠定根基,为上海建设文化大都市的愿景提供有力支撑。
(录音整理:张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