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节奏形态的民族性

2014-03-15 10:16屠艳
歌剧 2014年1期
关键词:民族性

屠艳

内容提要:歌剧《卡佳·卡巴诺娃》是20世纪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家莱奥斯,亚纳切克创作的第六部歌剧,这部歌剧在创作技法上融合了民族性与20世纪音乐思维,以新颖、个性化的民族音乐语言突显出东欧的民族特质。本文拟立足于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的节奏形态,探讨其中彰显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卡佳;亚纳切克;节奏形态;民族性;对称式节奏

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以下简称《卡佳》)是20世纪捷克民族主义音乐家莱奥斯·亚纳切克创作的第六部歌剧,也是他成熟时期的典范之作。这部歌剧在创作技法上融合了民族性与20世纪的音乐思维,以新颖、个性化的民族音乐语言突显出东欧的民族特质,展现出一部捷克现代民族歌剧的创作风范。

“继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之后,亚纳切克成为掌握民间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最重要的一位捷克作曲家。”他对民间音乐始终怀有一份赤诚的热爱,早在1888年与民俗学家巴尔托斯一同到摩拉维亚乡村及斯洛伐克的部分地区采风时,便被民间音乐的无穷魅力深深吸引。他曾这样记下了采风的经历:“当地有名的农民歌手组成三重唱为我演唱了58首民歌,包括600条诗句,连唱了两个晚上。似乎上一首民歌是为下一首做准备。那些晚上,空气中弥漫着的橙子树和野生百里香的芬芳令人沉醉,而歌声更令人沉醉。”亚纳切克详细记录下了每一首民歌的歌词、曲调、节奏以及乐器伴奏,包括当地农民的舞蹈和跳舞方式,尽可能保留民间音乐的原始形态。

在领略摩拉维亚民间音乐魅力的同时,亚纳切克也意识到了保护这一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1890年,他与巴尔托什合作出版了曲集《摩拉维亚民歌的花束》,共收录了195首民歌。1899到1901年间他们合作出版了两卷《新编摩拉维亚民歌》,共收录2057首民歌,亚纳切克为之撰写了导言,其中就“摩拉维亚民歌的音乐形态”作了尤为细致的探讨。在《许克瓦尔迪民间歌集》(1898)和《摩拉维亚民间歌曲》(1892—1901)等多部民歌集锦中,他为民歌精心配置了钢琴伴奏。1891年,亚纳切克在布尔诺组织了斯洛伐克民间音乐会。1895年,他在布拉格民间艺术馆成功主办了摩拉维亚民间艺术节。晚年的亚纳切克在访问伦敦时谈了他对民间音乐的重视及热爱:“民歌——我从儿时起就生活在对它的眷恋中。一首民歌旋律涵括了一个完整的人、他的身心、他生活的环境以及有关他的一切......我认为,当我们所创作的音乐来源于同一民族的资源时,我们将应该分享这些民间音乐,它对我们大家来说是共同的,它能把我们联结在一起。民歌将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凝聚为一种精神、一种幸福。”

“亚纳切克在搜集、整理民歌方面所做的工作,对于唤醒他的摩拉维亚意识和发展他作为作曲家的创作个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把民间音乐作为创作的主要源泉。然而他并不欣赏一些作曲家简单地采用民歌的曲调来创造民族风格,他不想模仿别人,而是想发挥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使自己深入到民间音乐的精神、灵魂之中去,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独树一帜的作品。本文拟立足于歌剧《卡佳·卡巴诺娃》中的节奏形态,探讨其中彰显的民族特色。

歌剧《卡佳》中的节奏极其生动而富有活力,与摩拉维亚民间音乐及捷克日常话语的节奏韵律有着密切关联。对于摩拉维亚民间音乐中的典型节奏形式,亚纳切克并没有简单地模仿,而是结合戏剧表现需要创造性地吸收、运用。他还通过自由地变换节奏、节拍以及复节奏手法,打破了传统节奏以规律性的节拍重音周期为基础的匀称性和统一性,突出了节奏的不规则性和非稳定性特点。

(1)对称式节奏

对称式节奏也称逆行节奏或镜式节奏(Mirror Rhythm),常见于摩拉维亚民间歌曲、舞曲中。如亚纳切克整理出版的《26首民间叙事曲集锦》的第1首,在这首20小节的作品中,下例的两种对称式节奏(谱例1和谱例2)占据了作品总长度的一半。

这种节奏型成为亚纳切克作品中的典型节奏之一,无论是在器乐还是声乐作品中都很常见。如《小交响曲》第一乐章以五声音阶写成的淳朴嘹亮的主题旋律、歌剧《耶奴发》中的许多独唱旋律等都运用了这一节奏型。

谱例3是歌剧《卡佳》第一幕第二场中卡佳的独唱片段,季洪就要外出经商,卡佳温柔地挽留他。声乐和乐队的旋律都建立在由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组成的连续的对称式节奏之上,2/4的节拍稳定而从容,很适宜表现卡佳温良、谦恭的性格。

(词意:你或者留下来陪我,或者让我和你一起去。)

同一场中,卡巴尼卡让季洪告诫卡佳在他离家期间安分守己,季洪遵命去做。谱例4中季洪的旋律采用由四分休止符和三连音构成的对称式节奏,均衡而略显呆板,能与季洪懦怯、毫无主见的个性联系起来。乐队高声部的前两小节以稳健、均分的对称式节奏同步进行。与随后卡巴尼卡的曲调中复杂多变的节奏形成了鲜明对比。

(2)不规则节奏

不规则节奏也是亚纳切克作品中常见的节奏手法,主要表现为避免重音循环下的有规律的节奏律动。这种节奏组合自由多变,一方面是受摩拉维亚当地方言韵律的影响,为了创作出接近生活化语言的理想旋律曲线,符合语言的节奏韵律,亚纳切克必然要采用不同节奏形式的多样化组合,节奏变化非常频繁。另一方面的重要来源便是与东摩拉维亚民间音乐的密切联系,“来自Valachia、Lachia和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地区的有着典型特征的音乐对亚纳切克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捷克民间音乐大体上分为两种鲜明的风格。在波希米亚以及与德国、奥地利接壤的摩拉维亚的毗连地区,民歌的旋律具有明显的西欧特征。例如规则的旋律结构,明确的调性和节奏循环以及对称的形式。相比之下,东摩拉维亚和西里西亚的民歌,与斯洛伐克和波兰接壤,在旋律、和声、节奏方面呈现出一种自由的结构特征。”这里将东摩拉维亚民歌与波希米亚民歌作以对比,便可看出其节奏形态的不规则、不均匀特征。

谱例5是一首典型的波希米亚民歌,3/4拍的节奏突出了第一拍重音,以4小节均匀划分,规整而富有韵律,具有整齐统一的舞曲节奏特点,反映出波希米亚人载歌载舞的民俗风情。前两小节动机及三、四小节动机的规律性重复突显出整体结构形态的对称、均衡。

相比之下,谱例6的节奏形态与之大相径庭,这是一首东摩拉维亚民歌,7小节的旋律中包含了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四分音符以及切分音,每小节的节奏形态各异,不规则而多变化,整体上呈现出自由灵活的特征。

这种不规则的节奏在歌剧《卡佳》中俯拾即是。如第一幕第一场中季科伊刚刚上场的旋律片段(谱例7),6/8拍的节奏在第一小节以均分的八分音符呈现,到了第二小节这种均衡性便被打破,休止三拍后,速度加快为连续的十六分音符。休止一小节后,又变化为八分音符接四连音的进行。节奏形式复杂多变,毫无规律性,它表现的是季科伊粗暴、乖戾的说话语气。乐队部分则以稳定、规则的节奏给予支撑,使上方零散、多变的旋律获得了整体感和流畅的推动力。

谱例8是第一幕第二场中卡巴尼卡的旋律片段,她严厉地告诫季洪要在离家前对卡佳严加要求。旋律声部先后运用了八分音符、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等,间或以不同时值的休止符穿插,节奏不规则、不均匀,具有明显的突兀感,与卡巴尼卡专横冷酷、咄咄逼人的气质非常吻合。

(3)复节奏

复节奏(Polyrhythm)是20世纪音乐中常见的节奏手法,是在相同节拍中纵向叠置不同的节奏组合。“传统多声部音乐中的旋律线条起始不一,在规则的节拍律动中也有重音位置移动、声部错综交织的“复节奏”现象,其通常是体现在纵向的同一节拍及其重音上,而“现代音乐特别是主调织体中,使用各自分离独立发展的同节拍不同节奏律动的复节奏”,与之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复节奏在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中得到创造性地广泛运用,巴托克、兴德米特等人也在创作中有所涉猎。

歌剧《卡佳》中也运用了这种复节奏组合。例如第一幕第一场季科伊上场后责骂侄子鲍里斯的段落:“滚开!见鬼去吧!”(谱例9),采用6/8拍,这种复节拍在第一拍和第四拍有强拍、次强拍两处重音。从谱面上看,第二、三、四三个声部与6/8拍的节奏律动是一致的,围绕节拍重音来组织节奏,而第一声部的主旋律是四分音符的跨小节连续进行,显然它并不受6/8拍强弱规律的控制,呈现出相对的独立运动感。四个声部叠置后,便构成了下方三个声部的节拍重音与第一声部的节奏重音之间的错位关系,产生了不同节奏律动的对比、交织,在同步与不同步中构成了错落、不稳定的音响效果,对于刻画季科伊野蛮、暴躁的性格具有生动的表现作用。

(4)自由变换的节拍

节拍是音乐进行当中的时间划分。20世纪的作曲家们常采用形态各异的节拍手法,包括自由地变换节拍、多节拍对位、附加节拍等,来打破一定范围内的强弱拍律动规律,为音乐的发展提供源泉和动力。

自由地变换节拍是获得音乐发展的不规则律动及不稳定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俯瞰《卡佳》全剧,这种节拍表现手法成为一个鲜明特征。例如第一幕第二场变换了包括2/8、3/8、3/16、6/16、4/8、2/4等21次拍号,第三幕第一场变换拍号达34次,包括6/4、4/4、3/2、9/4、1/2等。这些节拍的变换并没有递增或递减等规律性可循,作曲家完全是出于音乐发展及戏剧表现的各种需要,以一种近乎自由的方式来灵活地组织节拍。由于节拍提供了节奏速度的规律性,这种自由变换的节拍不断地打破了以节拍重音周期为基础的匀称性和规律性,从而不断地给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如谱例10)

20世纪音乐在和声、调性领域的创新带动了节奏节拍领域的演变。作曲家们从民间音乐、教会音乐、爵士乐等诸多来源中汲取节奏创新的灵感,突破传统的节奏观念,探求新的节奏组合形式,运用复节奏、多节拍对位、频繁地变换节拍等手法来获得音乐发展的动力性、不平衡性,从而不断丰富、扩展了音乐的节奏语言。

亚纳切克始终关注同胞的生活,关注丰厚的捷克民间音乐资源。对他来说,民歌就是捷克民族的心声和语言。他将自己的创作扎根于摩拉维亚民间音乐的肥沃土壤之中,在《卡佳》中运用了具有对称式节奏、不规则节奏等颇具民族特性的节奏语言,追求鲜明独特的民族个性。同时为了歌剧中戏剧表现的需要,他还吸收了复节奏、自由变换的节拍等20世纪的音乐思维,使音乐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

猜你喜欢
民族性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探究钢琴改编曲《夕阳箫鼓》的民族性特征及演奏技巧
论中国油画中民族性绘画语言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性与个性的互放光亮——2018“海峡乐谈”音乐创作研讨会回顾与个人反思
从《木卡姆》看新疆人物画的民族性
民族性在流行音乐中的保持与再创作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论工笔重彩画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