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忠
当代中国社会已进入利益分化时代,利益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也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重视利益分化的影响十分必要,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的必然要求,如何测量利益分化并描述和分析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产生的影响是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现有文献着重以思辨形式考察和分析利益与价值的关系,提出利益是价值生成的动力和本旨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意识形态维度彰显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并在价值体系的构建实践中体现着实现人民群众利益需要的价值本旨;①刘吉发:《从利益维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生成》,《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从历史经验和现实困境出发,认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曾经脱离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而效果不佳,现实社会中错误利益观与利益导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②王万洲:《试析利益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需要通过改善民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建立利益协调机制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③卢凤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整合功能》,《求是》,2008年第4期。这些研究成果提供了分析利益与价值观念的思考框架,但过于抽象,经验事实和依据不足,作为利益承担者的主体的分化状况缺乏翔实的描述和分析,现有研究大都假定不同利益主体有着一致的利益需求,而忽视现实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与冲突情况。现有研究缺乏对作为利益分化背景下的不同阶层、群体组织和个人的具体分析,不同的利益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需求状况需要调查研究。
为此,本文就利益分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状况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弥补目前过于抽象思辨的不足,描述不同收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为从利益角度增进不同利益群体的价值认同提供对策和建议。
利益分化是指具有相对独立利益的利益主体不断分化、组合,以及各利益主体因利益实现渠道和实现程度不同而引起的收入差别。利益分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分化、区域之间的利益分化、阶层利益分化、职业利益分化、城乡利益分化,由此形成的利益群体有李强教授的四个利益群体说,即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有陆学艺教授提出的10阶层说。①何海兵:《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研究综述》,《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本文从操作化角度把利益分化界定为社会成员在物质和文化产品占有量上的差异,用月收入进行定序测量,以2000元为等距,划分为5个层次,为了简化资料,把收入重新编码,4000以下为低收入组,赋值为1,4000-8000为中等收入组,赋值为2,8000以上为高收入组,赋值为3。
认同是对客体所具有的满足特定主体需要程度的认可,意义的有无和大小是价值认同的核心,实质是意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指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具有的意义的认可,以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认同量表,测量不同收入的社会阶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程度,量表由10条陈述构成,答案由非常不赞成、不太赞成、说不清、比较赞成、非常赞成构成,分别赋予1、2、3、4、5分,得分越高,价值认同度越高。把10个指标的答案重新编码,非常不赞成和不太赞成合并为不赞成,赋值为1,说不清赋值为2,比较赞成和非常赞成合并为赞成,赋值为3,然后把收入与价值认同进行交叉分析,进行方差检验,得出相应结果。
研究假设:利益是价值观念生成演化的基础和前提,利益分化必然引起社会不同阶层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分化,由此提出假设1:社会成员收入不同,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的认同度就不同。
社会主义共同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具有一致性,由此提出假设2:社会成员收入不同,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的认同存在一致性,利益分化社会中的价值共识已经形成。
收入不同的社会成员,其获取收入的社会结构条件和个体能力存在差异,是否收入越高的社会成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认同度就越高?由此提出假设3:收入越高的社会成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认同度也越高。
以四川地区社会公众为总体,选择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由高到低排序的成都市、遂宁市、凉山州德昌县三个地区为调查地点,于2012年2月至5月分别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高校、农村等场所以面访和自填方式完成问卷调查,发放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2份,有效回收率为90.1%,其中成都895份,占55.2%;遂宁412份,占25.4%;德昌315份,占19.4%。
表1 三个收入组认同总体情况
低收入组中收入组高收入组平均分标准差9能够提高我的社会公德意识水平,明辨荣辱 4.09 4.24 3.74 4.09 .97410能够让我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 4.09 4.24 3.76 4.09 .982总体平均分4.0324.1973.7894.0441.010180.6483.9475.7880.88 —
态度收入分组方差分析(p)高 15.817.167.1高-中.048不赞成说不清赞成卡方检验(p)1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中 7.7 16.376.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助于凝聚人心.302低 9.3 17.872.9高 17.123.759.2.010低 7.7 17.175.2中 7.3 15.077.7低-高.001中-高.001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高 7.9 17.175.0中 4.3 9.9 85.8低 6.4 14.079.6高 10.517.172.4中 5.6 11.682.8低 7.9 16.076.2.185 低-中.041.191 低-中.04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6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迎接西方价值观的挑战7能够让我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看清方向8能够增强我对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辨别能力9能够提高我的社会公德意识水平,明辨荣辱10能够让我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高 9.2 25.065.8中 5.6 11.682.8低 6.1 15.178.8高 11.823.764.5中 6.0 16.377.7低 7.3 23.269.5高 14.535.550.0中 7.3 18.973.8低 7.9 22.269.9高 17.117.165.8中 6.4 15.578.1低 6.8 18.374.9高 10.527.661.8中 5.6 12.482.0低 5.7 17.077.3高 11.821.167.1中 6.4 12.980.7低 5.8 15.978.3.036 低-高.017中-高.006.059 低-中.034中-高.019.003 低-高.000中-高.000.013低-高.007中-高.004.008 低-高.003中-高.001.086 低-高.011中-高.012
从分数和百分比两个角度考察三个收入组的价值认同情况,表1计算三个收入组在10个指标上的平均分,10个指标平均分为4.044分,按百分制折算为80.88分,属于良好水平,可见不论收入高低,调查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达到良好水平。
表2计算10个指标百分比,不同收入的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认同均超过半数,甚至达到80%,这表明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作用成为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收入的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系统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成为明辨是非和正确处理社会关系的价值准则,中国社会尽管进入利益分化时代,但不同收入的社会成员已经有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的共识,这种共识成为利益创造、利益享受的基本价值指南,也成为抑制不良利益获取的矫正器,假设2得到验证。
三个收入组价值认同的差异是显著的,低收入组得分是4.032,按百分制折算为80.64分,中收入组得分是4.197,按百分制折算为83.94分,高收入组得分是3.789,按百分制折算为75.78分,三个收入组得分的差异可用图1直观表示。
通过卡方和方差检验来进一步考察三个收入组之间的差异以及在每个指标上的差异情况,表2显示:
1.三个组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均超过2/3,总体差异不显著,但中等收入组成员的认同度显著高于高收入组成员的认同度。
2.三个组成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认同均超过半数,但在0.05的显著水平上,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中低等收入组成员的认同度分别高出高等收入组成员认同度18.5和16个百分点。
3.三个组成员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价值认同均超过3/4,总体差异不显著,但中等收入组成员认同度显著高出低等收入组成员认同度6.2个百分点。
4.三个组成员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认同均在70%以上,总体差异不显著,但中等收入组成员认同度显著高出低等收入组成员认同度6.6个百分点。
5.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道德基础的价值认同上,认同度均超过60%,但总体差异显著,中低等收入组成员的认同度分别高出高等收入组成员认同度17和13个百分点。
6.在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助于迎接西方价值观挑战的价值认同上,总体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中等收入组成员的认同度分别高出高等和低等收入组成员认同度13.2和8.2个百分点。
7.在对能够让我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看清方向的价值认同上,总体认同度超过50%,但三个组之间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低等和中等收入组的认同度高出高等收入组认同度19.9和23.8个百分点。
8.在对能够增强我对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的辨别能力的认同度上,总体认同度超过60%,而且三个组之间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低等和中等收入组的认同度高出高等收入组认同度9.1和12.3个百分点。
9.在对能够提高我的社会公德意识水平,明辨荣辱的价值认同上,总体认同度超过60%,而且三个组之间的认同度存在显著差异,低等和中等收入组的认同度高出高等收入组认同度15.5和20.2个百分点。
10.在对能够让我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的关系的价值认同上,总体认同度超过2/3,差异不显著,但低等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的认同度分别高出高等收入组认同度11.2和13.6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收入不同的社会成员,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就有差异,利益是价值观生成变化的根源和基础,计划经济时期属于整齐划一的均质利益结构,市场经济时期形成多种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形式,利益主体、利益内容和利益获取方式均发生变化,利益分化引发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假设1得到验证。
把三个组认同度在10个指标上的百分比以折线图表现出来,图2显示,在三个收入组中,中等收入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度最高,其次是低等收入组的价值认同度,价值认同度最低的是高收入组,也就是说,收入越高的人,其价值认同并非越高,收入与价值认同存在非线性关系,假设3没有被验证。
本文基于四川省成都市、遂宁市、凉山州德昌县1622名社会成员的调查数据,对收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在以收入作为利益分化的测量指标中,收入不同的社会成员,其价值认同存在共性和差异性,呈现出主流认同稳定、价值共识基础形成的特点,超过50%的调查对象能够客观评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和个体的积极作用,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实现社会建设目标所具有的价值引领功能,对个体实现人生价值也有方向指引、动力激发的功能,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已经具有较好的社会效果,已经被不同利益群体认同和践行,那种认为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迷失和疏离化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不同收入的利益群体普遍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念,这为一元价值导向、包容多元价值观奠定了群体价值观基础。
利益分化时代,收入不同的利益群体,其价值认同存在差异性,随着收入的增加,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随之提升,当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达到最高值,到高收入组时,认同度下降,成为三个收入组中认同度最低者,也就是说,中等收入群体的认同度最高。
首先,为什么中等收入组成员的价值认同显著高于低等收入组和高等收入组的价值认同?经验证明,中产阶级是社会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缓冲层,代表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这样的意识形态往往与主流社会价值取向一致,可以为社会稳定奠定思想和意识形态基础。基于自身相对较高的收入和消费能力,往往成为引导社会消费的主要群体,中国中产阶级的快速增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文化的僵化和意识形态控制,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和对多元文化的宽容,而且使中国人开始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方式。2008年我国中产阶级的人口不超过20%,如果按每年1%的速度增长,20年后可达40%。①周晓虹:《中产阶级与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8期。我国社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中等收入者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社会阶层结构正在由金字塔型或哑铃型向橄榄型演化,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通过收入分配改革,抑制不合理的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由此构造一个中等收入者占人口大多数的社会结构。本次调查显示中等收入者的价值观具有主流性特征,成为认同并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的中间力量。
其次,从收入测量利益分化的效度问题。利益分化是一个比较宏观和抽象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比较丰富,本文用收入这个指标来测量,存在缩小利益分化内涵和外延的风险,但有一个好处,符合社会学概念操作化要求,收入具有感性经验基础,调查对象能够感觉到收入的存在,进而理解利益分化的存在,通过收入分组体现利益分化的基本状况,本文为研究利益分化提供了客观测量指标,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再次,利益分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影响的性质问题。这种影响在性质上可以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种情况,利益分化是与利益均质相对应的概念,反映利益在社会个体和组织中的不均衡分布状况,利益均质是利益在社会个体和组织中的均衡乃至平均分布状况,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利益分布存在差异,但社会制度和政策设计可以实现利益的均值分布,我国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就是影响利益分布的两种体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经济制度变迁具有紧密的互动关系,经济制度的变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经济制度变迁这一时空体系内发展的,其完善状况直接影响经济制度变迁的进程及成败。②时家贤、郭玉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经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7期。计划经济时期,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使得利益在区域、城乡、个体之间的分布比较平均,基尼系数比较小。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利益分布的平均主义格局逐渐被打破,利益分化逐渐凸显,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个体价值的必然体现,利益分化对形成效益、效率、竞争、合作、创新、自由、平等、法治等价值观具有积极作用,这些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所以当收入提高时,也就是由低收入组进入中收入组时,调查对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随之提升。
与此同时,利益分化过于强烈,超过大多数人的心理承受度时,也就是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时,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随之受到影响,呈现下降趋势,这就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消极影响,所以保持一个合理的利益分化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纳。合理的利益分化就是在质上符合公平正义价值标准的分化,在量上差距不超过警戒线的分化,毕竟正当合理的利益追求及实现机制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争取民众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追求不正当利益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是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力下降的重要因素。③李英田:《利益变迁与意识形态创新》,《理论探讨》,2007年第9期。另外,在获取利益的手段上,需要进一步倡导用符合法律和道德的手段发挥个体和区域的禀赋与积极性,努力实现自身利益,尤其在制度设计上要取缔非法收入,打击贪污腐败,抑制灰色收入,鼓励通过诚实劳动发家致富,这样的社会成员越多,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就越高,就越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