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
2014年春节如期将至,按照生肖的划分,1月30日之前属蛇,到了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一)就属马。农历甲午马年已经向我们走来。
马,在中国古代一直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马又被称为人类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那么,你了解马吗?
新疆自古盛产良马
新疆自古以来就盛产良马。早在2000多年前,汉武帝把乌孙(今伊犁)马称为“天马”。民间还传说,焉耆马是龙的后裔,有“龙驹”之称。
《汉书·西域传》说,“乌孙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后返回长安,乌孙王派了数十名使者,携良马数十匹与张骞同归汉朝。十多年后,乌孙王又派使者,以千匹精选的良马为聘礼,要求同汉朝联姻。武帝允其请,先后将江都王刘建的孙女细君公主、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与乌孙王。此后,乌孙马又大量进入中原地区,这对巩固汉朝的疆域,加强军事力量,以及发展生产和交通运输,都具有重要意义。汉武帝因得乌孙马,曾高兴地挥毫题字:“天马行空”。后来,汉武帝又得到比乌孙马更加强壮的大宛马,于是又将“天马”的美称授予大宛马,而将乌孙马改称为“西极马”,并作《西极天马歌》云:“天马徕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历经千古,传为佳话。
又是马年。青梅竹马、马到成功、一马当先、万马奔腾、老马识途、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金戈铁马、汗马功劳、兵荒马乱、盲人瞎马、耀马扬威、香车宝马……虽然是农耕文明,古老的中国并不缺少属于自己的马文化。
中国北方古老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都有过发达的养马业。他们基本上和现在的蒙古族一样,以游牧狩猎为生。蒙古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饲养和驯化的经验,培育出优良的马种——蒙古马。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古老的马的品种之一。其特点是,体形较小,外貌很好看,性格也较温顺,但体质健壮,胸廓身长,被毛浓厚,不怕寒冷,不择食,极耐劳苦。而且速度快,耐力久,远行出征,途中不用喂饮。
成吉思汗在垂训中曾说:“马喂肥时能疾驰,肥瘦适中或瘦时也能疾驰,才可称为良马。不能在这三种状态下疾驰的马。不能成为良马。”所以蒙古族不论官方或民间,都十分注意对马的管理和饲养、驯化,给予精心的爱护。既把马看做是财富,更把马看成是朋友。
马是牧民生活中的资源财富,是草原上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是军队作战的制胜法宝,也是诗歌文学的重要主题,是蒙古族欢庆娱乐的亲密伴侣,更是他们心灵和理想借以寄托的载体。所以马在蒙古族的全部社会生活中,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疆原产准噶尔盆地的普氏野马,身材矮小且不修边幅。19世纪被西方探险家当宝一样从新疆疯狂盗猎,运回欧洲。1970年,中国野外的普氏野马种群完全灭绝,不得不在1985年低声下气地从美国求回18匹当年普氏野马的后代放养繁殖,交换的代价是同样珍贵无比的阿尔金山野驴。这是中国马文化耻辱的一页。
焉耆马早在汉朝时,就在中原和西域享有盛名,隋唐时焉耆年产马达10万匹,焉耆马有“龙驹”“海马”之美称。
博斯腾湖古称西海,传说西海龙王有3个太子。有一年,火神发威,大地久旱无雨。四周草原上,百花凋零,牧草枯萎,人畜面临一场空前浩劫。西海龙王的三太子见到草原遭此大难,于心不忍,瞒着老龙王腾空而起呼风唤雨,给草原普降甘露,草原上的人畜都得救了。但三太子却因此冒犯神规被贬为马。从此繁衍了“海马龙驹”——焉耆马。
焉耆马和驰名中国的伊犁马相媲美。焉耆马的身架紧凑适中,马头秀丽壮美,马眼炯炯有神,放射出一种龙的神威,马耳长立威风凛凛,鼻孔大有吞吐千里之势,嘴颚宽有尝百草之福,颈中等长,多为鹿颈,倾斜适度,马背高长而挺平,马胸发育适度。因为出生后经常在沼泽地里觅食,从小就拔开了四条腿筋,长大后奔跑起来步履轻捷平稳,蹄质结实,特别善走。好马日行一百公里,跋山涉水具有持久耐劳的特性。
闲话“马性”
马的嗅觉特别发达,能在呼吸过程中嗅出大气中含有的微量水气,找到数里以外的水源。还可以感觉鉴别饲料、水质的好坏。
古时的驿站,从新疆往北京传递消息,用得是每天1200里加急传递,就是几十匹焉耆马接替传递,一匹马飞速驾到驿站,另一匹马接奏报飞速而去,要求奏报五六天必须到北京,而皇帝的命令也必须五六天传到西域各地,从此焉耆马闻名天下。
焉耆马奔跑时四蹄生风,昂首挺胸,身跃入半空,尾飘于身后,如一匹蛟龙在大海中腾跃。它勇于爬山,善于涉水,走过一遍的路,一辈子也忘不掉,真的应验了老马识途之说。
马是畜牧业发展的一个基础,“没有马,草原经济便无法经营”。马又是蒙古人生存生活的资源。马奶及马奶制成的酒,是蒙古族喜用的饮食品。元朝历代大汗,每年8月,都要从大都返回草原,举行盛大的马奶宴。
宋代孟珙在《蒙鞑备录》中说到“饮马乳以塞饥渴,凡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在战争中,“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就是以马奶充饥。饮用马奶还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在今天的医疗保健领域仍视为重要的医用保健品。马奶酒更是上品佳酿。《马可·波罗行纪》中说,“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蒙古人饮马奶酒始见于《蒙古秘史》,从成吉思汗先祖时代即已酿制,到元代时已成为宫廷中的“国宴之酒”。在蒙古人心目中,马奶酒是神圣的饮料。
马有灵性,它的长脸特别有利于进食时观察敌情。它的眼睛长在脸的上部两侧,耳朵长在脸的顶端,向上高高竖起,这样,当它的嘴巴伸进茂密的草丛里吃草时,用不着抬头张望,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预防敌害的突然袭击。
马的耳朵有“表情”。马耳朵除了作为听觉器官外,还能表示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当马“心情舒畅”的时候,耳朵是垂直竖起的,耳根非常有力,只是时常微微地摇动;当它心情不好的时候,耳朵就前后不停地摇动;它在紧张的时候,就高高地仰起头来,耳朵向两旁竖立;它兴奋的时候,耳朵一般都是倒向后方;当它在劳动后感到很疲劳的时候,耳根显得无力,耳朵倒向前方或两侧;当它困倦而需要休息的时候,耳朵就向两旁垂着;当它恐惧的时候,耳朵就不停地紧张摇动,而且不停地“打响鼻”。
古人有借“马”喻人才的习惯。唐代的韩愈,强调不要埋没人才,在其《杂说》之中谈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提醒人们,有了识才之士才会涌现出无数的人才。确实,人才如果遇不上“伯乐”,就会被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