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伦理困境及化解路径思考

2014-03-14 07:06郑小波李先敏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伦理困境法制化市场经济

郑小波+李先敏

内容摘要:当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发展对经济伦理观的建构是受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对经济伦理现状分析,揭示市场经济伦理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诸如市场经济自身发展缺陷,价值选择多元化等,最后指出,将制度、法律、道德有机结合,促进市场经济摆脱伦理困境以推动市场经济机制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伦理困境 功利化社会 法制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经济交往打破了地域、国别的界限,交流日益频繁,民众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独立、民主、权利意识增强,颠覆了民众传统的思想认知,但市场经济伦理发展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显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选择正吞噬着主流意识。这类伦理导向挑战着社会主义平等分配的经济伦理观,民众倾向于追求自我完善、自我满足、自我权利享有,使得社会主义自建立伊始基于集体道德的伦理观受到威胁,所有这些现象都是市场改革必然的后果。

深入分析市场经济下的伦理困境,能发现当前市场经济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发展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市场经济伦理困境引起诸多负面的影响,但还处于相对缓和、可控的范围,这就为当前理性地采取危机管理,有效消解伦理困境赢得了空间和时间,也为正视当前经济发展过程出现的种种不合伦理现象及其解决提供了经验。因此,将制度、法律、道德等有机结合,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克服市场经济伦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实现社会伦理观的改善,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育。总之,市场经济伦理须扎根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中,从中汲取营养,才能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市场经济伦理困境的表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遭遇到一系列的困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伦理体系正逐步形成,但是却不完备。在新旧经济伦理相互交替的间隙中形成了道德“真空”,许多不道德观念乘虚而入,致使经济伦理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市场经济生活中,见利忘义,以利衡量个人成败的现象普遍。“利润最大化”成为市场经济生活中个体伦理取向的直接标准。由于现实的市场伦理发展的不完全成熟,法制化进程受利益的驱动,导致道德失范普遍。诸如市场买卖缺斤少两、以次充好、非法销售;部分企业或个人销售商品过程中搭售商品、掺假卖假;部分垄断行业欺行霸市、违背诚信原则等。虽然政府有关部门严格管理,但这类行为仍屡禁不止,原因在于个体行为动机与其利益追求直接相关,“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正是这些价值选择取向,使得民众在市场经济伦理构建过程中选择了堕落和颓废。

其次,在社会生活中,民众行为功利化趋势明显,情感淡化。利益至上致使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受到吹捧,民众更为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忽视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诉求,人际交往过程中信守“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恒的友谊”;人际关系冷漠,失去真感情甚至冷漠麻木、甚而见死不救的事也较为常见。这都是市场经济伦理建构过程的错误导向深入社会生活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再次,在精神文化享有上,市场经济伦理不良取向依然极大地影响着民众文化追求。功利化的价值选择致使文化追求也呈现功利化取向。以教育行业为例,初等教育更多以考上大学为直接目的,而非培养有品格、道德的未来建设者,高等教育则存在学风不正、考风不正、学术造假等受到市场伦理功利化影响的不良行为,甚而吹捧读书无用论等荒谬的价值选择。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过往未被视为商品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被“推向”了市场,成为可以买卖的东西。而在这一精神文化产品的商品化过程中,普遍不关心精神产品所特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而以赢利为目的,致使庸俗、低级文化垃圾泛滥,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精神污染”。在功利化社会里,民众追求消极的、悲观的价值观,社会集体道德水平下降,个人道德却表现出异常的影响力。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部分有良知的人提出了道德“沙漠化”的观点,试图唤醒民众的认知。

最后,在政治生活中也受到市场伦理的严重侵蚀,腐败问题严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也被引入政治生活领域,公权力和政治道德被明码标价,诸如失火急需救人时,还要讨论付多少钱才肯救人的怪象。当市场经济伦理的不良思想渗透公权力中时,必然出现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等腐败现象。这些现象使党、政府形象受到损害,对社会道德的完善造成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市场经济伦理困境原因分析

对当前市场经济伦理体系建构状况的担忧,常以“道德滑坡”、“价值失落”来形容。究其根源,市场经济伦理何以会同当前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形成相背离的趋势呢?

首先,市场经济发展自身的缺陷是经济伦理产生不良影响的根本原因。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既有积极的价值,也有消极影响。当前在市场经济内的多因素推动下,“民众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得以发展,……作为商品经济发展更高形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正常运作的主要动力就是源于人们对于个人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同时,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市场经济认同私人利益差别,并将竞争与功利原则视为其主要原则,“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是它统摄与调节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则与尺度。这些无不诱使人们的价值观由义向利倾斜,导致社会风气毒化”。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个人极端主义、功利主义等观念。这些观念促使民众过多关注个体利益,忽视国家、集体、他人利益,市场经济伦理建构陷入混乱。而且,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导致各种伦理观选择呈现竞争态势,自主性增强诱发利己主义、无政府主义倾向,致使市场经济环境内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宏观调控难调,损害集体利益等不良后果,整个社会成为弱肉强食的利益场。

其次,价值选择多元化是市场经济伦理困境出现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的深入,伴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碰撞,使得民众能在不同甚至激烈冲突的信仰之间抉择。民众在物化的社会中,生存的需要,物质崇拜改变了价值选择,利益成为最符合个人理性原则的目标。在多元化价值选择过程中,民众对高尚精神文化表现异常的冷淡,精神家园的回归遥遥无期,“各种思潮的冲击,部分人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是非不辨,美丑不分”。这是市场经济伦理建构过程面临的大挑战,良好的市场经济伦理必须合乎良性发展的原则,即能推动民众对物质和精神的共同追求,而非对利益诉求畸形的崇拜。endprint

再次,传统教育与现实社会的冲突是市场伦理困境产生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儒家思想伦理导向以“仁”、“孝”、“忠”、“义”为其根本原则,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体利益之上。然而市场经济下,民众的物质欲望被彻底解放,甚而部分人希望采用各种方式来满足利益诉求。而且,当前的教育对知识教育的重视超越了对道德引导,一切以功利化的结果为衡量标准,素质教育前景堪忧。“重智轻德”使德育边缘化,加速了经济伦理的畸形发展。同时,传统的父权道德、人伦依附等也加速了不平等原则的主流化,这些都不利于市场经济伦理正常发展。

最后,法制化进程滞后是市场经济伦理困境产生的现实原因。当前社会处于新旧交替和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敏感时期,民众在强调尊重个体权利、利益的同时,认同个体与社会利益的天然联系。随着科技进步,新的犯罪形式不断出现,诸如偷窥隐私、黑客盗取商业机密等,法律却未及时予以阻隔,使得市场经济伦理难以从某种正确的价值取向标准出发,建构合乎正义的伦理体系。

市场经济伦理困境化解对策

“当一个国家从经济发展的一个阶段转入另一个阶段时,经济发展的过程就达到一个转折关头,在此关头会出现各种诱惑。如果该国抵制住了这种诱惑,它就会实现发展;否则它只会繁荣一时”。因此,加强经济伦理体系的建构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把传统积淀的与市场经济相违背的伦理原则清除,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济伦理观念。这是解决经济伦理困境直接的形式,具体来讲,可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体制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尚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并不高,商品供应量还难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所有要求,因此须继续发展市场经济。只有民众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才可推动民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享有,才可提高人的精神、品格素养。使民众具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体品格,才可形成正确的、积极的竞争、开放心理,“进而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才能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轨道”。唯有如此,方可推动市场经济伦理建构正确的价值取向,才可推动经济伦理的完善。

(二)健全市场经济监管机制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深水区,民众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失去生命力的旧的市场监管制度必须退出市场领域。但是,适应市场经济伦理观构建的新制度并未能及时建立,这就为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因素的扩散提供了机遇,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滋长渗透到市场经济伦理建构的过程中。因此,市场经济自身才是经济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因此必须从源头上进行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市场健康发展,才可实现“治本”。

首先,规范市场经济主体获取利益机制。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多不公平的现象,使很多市场主体的利益受损,因此要求政府建构规范化的利益获取机制,使市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严格遵循公平、合理、合法的市场监管制度,对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行为严肃惩罚,为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创造环境。对于不遵守市场监管机制的个体行为必须运用监管机制强制遵守。

其次,建构诚信社会机制。建立诚信社会对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必须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尤其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只有政府、社会组织成员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建构诚信机制,才会促进经济伦理体系的完善。因此,就必须建构以道德为引导,产权自主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市场信用机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达到这样的社会效果,即民众“检查自己的信用报告就像检查汽车有没有油那样重要,没有人在急需赶到某个地方时因车没有油而困在路边,同样,也没有人希望在自己需要信用贷款时遭到拒绝。我们就是要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形成这样的局面”。只要社会切实建成诚信机制,市场经济伦理体系才会呈现正面效应,给市场发展赋予正能量。

(三)建构与市场经济适应的新经济伦理体系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伦理规范体系。市场伦理规范体系由三部分组成: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这三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经济领域内的伦理体系的发展。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规范准则,梁启超说:“公德之目的在于利群”,“公德盛者其群必盛,公德衰者其群必衰”。社会公德是目前最需要建立和完善的道德规范,直接影响到经济伦理体系的导向。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友爱和谐将会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创造很好的条件,也为市场提供私人道德取向有重要的作用。而职业道德和物质生产、文化教育及科学研究等联系密切,历来都为伦理体系的主体部分,反映社会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发展的趋势。道德风气如何,关系着市场伦理体系所吸收营养是否合乎公平、正义,因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责任意识、自律意识等为核心的职业伦理体系建设。总的来看,这三者都关乎着市场经济伦理能否具有正确的取向,能否建构积极的伦理体系。

其次,要强化伦理体系的引导、教育作用。“教育以育人为先,育人以育德为先”,加强伦理体系的引导教育就显得迫切。伦理教育着力于培养民众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增强人的道德意识,从而提高民众的道德水平。加强经济伦理观教育,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准,是市场经济伦理建设的重要环节。从长远看,对未成年人的伦理引导决定了民族现在和未来的道德水平。因此伦理教育要以集体主义道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伦理规范对青年的潜移默化作用,加强青少年伦理观教育,培育有正确的荣辱观、公平观、和谐观的未来建设者。

再次,要加强市场管理者道德示范教育。市场管理者包括政府相关人员和市场自发组织的管理人员,这部分人的道德水平直接决定了市场经济伦理的走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上者,民之表也”。强化管理者道德模范的示范意义,鼓励其发扬“从我做起”,严以律己,以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带领其他人。管理人员的廉洁自律能引导市场伦理向公平、公正的伦理转向,使得市场伦经济伦理的建构符合正义社会秩序的要求。endprint

最后,要培育道德的社会环境,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消除市场经济下的负面因素影响,单靠伦理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培育道德的社会环境,才可抵制堕落思想的侵蚀。其一,强化社会政策引导作用,坚持物质享有和精神家园建设并举原则,“一方面要搞市场经济,要增加收入,要赚钱,要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也不能搞拜金主义,使我们的后代变成精神空虚,思想腐朽的人”。其二,加强舆论监督。社会舆论对民众的行为有极大影响,多宣传伦理规范对个体自律的引导作用。面对当前市场伦理困境的情况,舆论界多揭露恶的行为,多扬善的举动,这是舆论工具应当担当的社会责任。对不符合正确经济伦理规范的行为,如拜金主义、假冒伪劣、欺行霸市、权钱交易要揭露。而对于符合经济伦理原则的行为要宣传,通过舆论工具的宣传引导,在社会中形成正确的伦理导向,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推动良善的经济伦理观念的完善。

(四)完善社会相关制度建设

对市场领域内经济伦理的形成,相关制度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相关社会制度的好坏对人的经济伦理信念的形成能产生示范效应。因此,经济伦理的构建还应重视相关制度建设。

首先,加强相关市场经营的政治体制改革力度。推进与市场相关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经济民主,加大市场领域内反腐力度,遏制腐败,建构和谐、民主、文明、公平的市场;要加强市场领域相关执行权力的监督,实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社会主义的公权力都源于人民,必须鼓励为民众服务的牺牲精神,推动市场内互利原则的引导,确保市场领域内的公平和正义。当市场公平和正义被破坏,经济伦理就会陷入尴尬,就会错误的引导市场的经营行为;当公平和正义被维护,经济伦理就会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因此,经济伦理的构建依赖于公平和正义的社会秩序,完善市场相关政治制度也就成为必须的前提。

其次,经济伦理建设与法制化进程相结合。经济伦理建构必须和法制化进程紧密结合,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有机整合。因法律规范是经济伦理实践的最低限度。法律和经济伦理原则的最大不同在于伦理原则的非强制性,是自律原则,所以市场生活中伦理实践需得到法律的认可和支撑,否则它就是脆弱的。因此,把符合社会发展的普适性经济伦理原则上升为法律,用法律制约民众的行为,从而使民众都能按照伦理规范约束自身行为,产生普遍的、正面的社会效果,这是建构市场经济伦理体系不可缺少的要素。

总的来看,市场经济伦理目前遭遇到的困境是阻碍市场正常发展的巨大阻力,要改变这一形势,就必须从多方面努力,加强对市场经济伦理原则的规范和引导,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发展。

结论

从对当前市场经济伦理建构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的分析,以及对解决这些困境所作的反思等来看,要解决市场伦理的完善所要实现的目标,其主要的难点在于三个方面:其一,公众的“义利观”难以用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这就导致义与利的关系无法得到合理的协调,并以此为基础协调公众合理、合法追求自身的应得利益。其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应是全社会共同努力才可实现的目标,但是当前社会的多元化趋势使得公众更多关注自身的利益诉求,并不会特别关心社会整体福利的推进,以至于一种个人主义的功利化取向被多数人认同,这使得合理、健康的市场伦理观的建构遭遇到民众心理上不自觉的抵制,因此,建构合理的市场伦理观过程就必然受到不良道德取向的制约。其三,社会、政治生活的实用倾向使得公众道德势利化,在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以金钱、权力为标准推动个人道德的退化,在政治生活中贪腐、奢靡现象使得民众对公权力的公信度产生了怀疑,因而,公众对自身的道德要求也随之降低,这进一步恶化了市场伦理建构的大环境。从这些难点来分析,当前的市场伦理体系的建构要摆脱负面因素的影响,惟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整个社会以积极的态度祛除不良的社会价值、道德取向,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教育领域等各方面努力消除所遭遇的困境,才能最终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实现市场伦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56

2.武经纬,方盛.市场经济体制创新与理论困惑[M].人民出版社,1978

3.张鹏程,王雅文.市场经济体制下道德滑坡现象与本质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

4.任蓓.中国当前道德危机的成因与消解对策分析[J].学术探究,2008(11)

5.毕天云.经济社会学视角中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6.陈杰,刘彦朝,周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关系再探讨[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侯居茌,魏建丽.社会公德缺失因素分析及对策[J].理论纵横,2006(9)

8.王凤民.梁启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内容及意义[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11)

9.刘惠荣.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J].商业研究,20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伦理困境法制化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本土文化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研究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土地交易程序的法制化
论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关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法制化的思考
用法制化带动和促进正规化——论邓小平军队正规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