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各参与主体的竞争博弈分析

2014-03-14 10:49伦墨华李建军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博弈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伦墨华+李建军

内容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促使社会生活出现了“在线常态化、购物网络化、社交虚拟化”的互联网生活新特征,以电脑、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革命推动了以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等为形式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移动、智能为特征的移动互联技术又将互联网金融推向了移动金融时代。本文全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式特征以及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金融行业竞争态势,综合运用合作博弈的K-S解法,论证得出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合作利大于弊,商业银行拓展互联网增值业务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有效手段。最后,本文提出了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和建立移动金融生态圈的发展策略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电子商务 博弈论

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化、虚拟化和数字化变革,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形成了“在线常态化、购物网络化、社交虚拟化”的互联网生活新特征。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深度融合,展现出开放、聚合、互联和智能的新特征,彻底改变了信息采集和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大大降低。网络化服务的融合既有客户需求驱动的必然性,也有技术发展带来的可行性,大大提高了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和运转效率。传统的金融企业与新兴的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开始了博弈竞争。

互联网金融模式概述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技革命开创了社会网络化生活的新时代,现代金融业的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淡化,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大众化,金融家和普通百姓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的金融交易,身份识别、风险定价等复杂逻辑被大大简化,互联网成为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首要渠道,银行业面临严峻考验。

(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银行业兴衰与经济发展周期的相关性决定了银行业的发展进步总是与科技革命息息相关。以蒸汽动力、工业贸易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诞生了有限责任公司、债券市场和商业银行;以电力、化工、燃油动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催生了有限股份公司、股票市场和投资银行;以电脑、互联网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网络技术使各种信息渠道无缝连接、有效整合,动摇了传统金融运作的根基,电子商务的平台化特征使其具备了信息中介和资金中介的承接能力,金融创新得到极大推动。

(二)互联网金融的形式

互联网金融从形式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网络银行、电子商务和移动金融。网络银行是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延伸;金融业的电子商务是互联网金融条件下信用中介发展的必然产物;移动金融是以移动支付为主要形式,将对货币理论与时间、空间产生重大影响。

1.网络银行。一般是由商业银行发起的,银行通过专业门户站点为客户提供在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网络银行已经被广大的互联网用户所接受,成为信息化社会中商业银行率先发展的战略型业务。

2.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本身一般由生产销售企业或者互联网企业发起,金融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向金融领域的延伸,具有代表性的有第三方支付(如Ebay旗下的Paypal、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网络融资平台(如宜信、拍拍贷)、社交金融(如Facebook、人人网)等。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方支付企业不断扩大业务范围,逐步开始试水小额信贷、虚拟信用卡等银行核心业务,商业银行也开始通过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向企业的上下游延伸。

3.移动金融。主要是指借助移动终端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金融服务,移动金融具有贴身便捷、随时随地的特性,是客户的贴身金融伴侣,业务范围包括移动支付、手机银行、手机钱包、移动商务、移动资讯等,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三)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通过上述对互联网金融的描述可以得出,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技术与金融服务相互融合、相互作用的产物。借助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展的金融服务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线上服务,以及新兴的各类互联网在线服务平台直接或者间接向客户提供的第三方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1.虚拟开放。现实世界不断被数字化、信息化和虚拟化,人们生活在由虚拟社区和现实环境构筑的开放环境之中,其金融生活则在虚拟银行和实体金融中自由选择,丰富的资讯服务打破了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壁垒,信息的转播与获取渠道更加多元,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逐渐弱化。

2.交互体验。人们在互联网上自主选择交易标的、交易对象,分享交易体验。客户的网络行为数据具有更好的公信力和可靠性,互联网交易平台通过不断积累客户的交易数据,为信用评估和征信体系建设提供新的依据,互联网金融的参与主体在交互与体验中发展生存。

3.跨界共生。每个参与方都可以成为有价信息的创造者、使用者、营销者,行业边界趋于模糊,行业的准入门槛持续降低,银行需要涉入到商品交易的过程之中,企业和个体都可以成为融资服务的参与主体,行业参与者成为互联网金融利益链条上跨界共生的生态主体。

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行业竞争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资金双方的供需关系通过社会化的网络被揭示和传播。有价信息在金融行业表现为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资金信息序列,金融机构开始涉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电子商务销售环节;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凭借其聚集的大量信息迫使金融机构从战略性规划的顶层入手,调整发展方向,创新经营模式,倾力打造竞争先发优势。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银行或其他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各种在线金融服务创新;二是非传统金融机构基于互联网生态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拓展。

(一)金融行业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

在国内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较早将网上银行业务放在整体经营战略中极为重要的位置,率先推出网上金融业务“一网通”,成为网上银行先导战略的成功范例。建设银行于2010年着手开始“善融商务”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历时2年、投入近3亿元,于2012年6月正式推出,截至目前,共入驻企业用户近万户,企业商城交易量近30亿元,发放贷款超过4亿元,个人用户达到52.9万,个人商城交易量近1亿,成功实现了电子商务和金融服务的深度融合。建设银行针对网络信贷,首次将“网络商户”、“注册用户”、“网络信誉”等虚拟经济元素纳入客户分类、准入标准,将网络商务信用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创建客户评级评价办法,在信贷审批系统中开辟专门审批通道,引入网络平台共同参与信贷管理,以网络公示和终止服务等手段提高违约成本,实现全流程在线申请、受理、审批、放款等操作。endprint

交通银行2012年推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交博汇”,分为“商品馆”、“收付馆”、“企业馆”和“金融馆”四馆,以金融服务为核心,以网络信贷、供应链金融、要素市场等为切入点,为企业客户提供全流程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为个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财富管理服务。

(二)互联网企业积极开发网络金融业务

在国外,Ebay公司看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商机,成立并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支付公司Paypal,能够支持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25种货币进行在线交易,活跃个人客户多达10亿,合作商户超过800万。

在国内,阿里巴巴集团于2004年成立支付宝公司,引入信用中介交易模式,切实推动了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发展。当前,已占据国内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开始涉足融资领域,正在谋划进军网络保险、网络银行领域,试图成为全产业链的互联网金融机构。

2012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的当日销售额达到191亿,超过1亿笔订单完成支付,其中快捷支付交易笔数占到所有交易的45%,支付宝充值带来的余额支付占31%,而所有银行渠道的网银支付只占到23.2%,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在“网络支付”正面战场的交锋中完败。阿里巴巴集团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淘宝商城与支付宝支付既满足了客户低门槛、简流程、便捷、安全的支付需求,又确保商户享有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逐步搭建起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高效的配送体系以及快速的差错处理流程,增强了客户黏性,赢得了市场机会。不仅如此,面对客户的融资困难,创建了“阿里金融”服务平台,已累计为超过12.9万家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总额超过260亿元,仅在 2012年7月20日就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已经渐有“网络银行”的雏形。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P2P和网络理财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在2013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包括阿里集团的阿里小贷、平安集团的陆金所、支付宝的余额宝、百度的百发等多种模式。P2P因为拥有阳光透明的借贷程序,对抵制高利贷、扶持创业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网络理财的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所有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在内,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变革,都有着类似的成功路径:即以客户为中心,切实研究客户需求,通过刚性需求与优秀体验留住客户,利用客户交易行为积累的大数据发展信用中介与精准营销,积极抢占战略高地。

互联网金融竞争博弈分析

合作博弈是指参与博弈双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或者至少是其中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体的社会效益有所增加。如果协议、承诺或威胁对于参与方具有完全约束力,并且可以被强制执行,合作利益将大于成员各自单独经营时的收益总和,同时收益总和应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合作博弈以每一类参与人集合可以得到的集合最优结果来表示博弈,如果不同集合的所得收益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且转移支付是可能的,则合作收益可以用数字来表示,最优结果即为帕累托最优集。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参与方主体进行合作博弈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参与方当前各自的业务特点,可以得出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施战略。

(一)互联网金融博弈的K-S解法

合作博弈的K-S解法是20世纪70年代由数学家E.Kalai和M.Smorodinsky提出的,参与博弈的合作双方在同时增加收益的前提下达到需求效用的最大化。该解法的核心思想是按照参与合作的双方可能收益的最大量进行比例分配,该解法对地位与实力不同的博弈双方都具有明显的公平性。K-S解法是在Nash解的基础上改进的,所以K-S若有解,则必为帕累托最优解。

设。其中(u10,u20) 是博弈双方合作支出的起始点,同时也是合作利益的起始点。参与方经过综合考虑和多方面协商,最终得到博弈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结果(y1*,y2*),令(y1*,y2*)∈S,则S表示所有可行解集合。

在坐标u1和u2所组成的二维直角平面上,若定义以(u10,u20)为始点,经过(y1*,y2*)的射线为K-S线,曲线AB为可行解集合S的边界。若K-S线与S的边界AB在(y1*,y2*)处相切,则切点(y1*,y2*)即为磋商的最优解,如图1所示。

由上可知,K-S线的斜率为,k即可表示双方合作时可增加的收益比例,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可能给互联网企业带来的最大收益增量可表示为y2*-u20 ,而y1*-u10 则反映的是互联网企业的涉入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收益增量。

(二)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合作博弈分析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同为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合作博弈关系,利益相关,但同时又是客户资源与利润空间的抢夺者。双方选择合作共赢还是隔离竞争,合作时如何公平分配合作收益,对合作双方意义重大。本文综合运用K-S解法和合作博弈理论,研究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进行相互合作的所得收益,论证合作的可能性。

用p表示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附加上互联网企业的增值服务(如便民服务、商品销售、信用中介、在线融资等业务)后的价格,q为市场需求量。产品需求可设为价格的负指数函数,记做q=αp-λ,其中α、λ 均为常数,且α>0,λ>1 ,λ 为价格弹性系数。设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的组合成本为c,(c≤p) 。当双方开展合作时,根据已知假设,合作双方的收益函数为:

f(p)=q(p-c)=αp-λ(p-c) (1)

收益最大化转换成了求一元函数极值的问题,对p求导:

f`(p)α[(-λ+1)p-λ-cp-λ-1]=0 (2)

此时的极值点为:

又因为收益函数f(p)=q(p-c) 在其定义域上为凸函数,所以p=p* 是f(p) 的唯一极大值。endprint

当商业银行选择不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只能通过自主开发、自主运营的模式开展,则自主研发的均衡价格为:

则有:f(p)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增值服务间合作能够获得更大收益,且由于利润分成可按照实力进行分配,所以合作是双方的最优选择。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建议

通过上述对于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出,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将顶层设计与业务推进有机结合,切实加快电子银行创新方案的实施,打造适应互联网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金融改革。

(一)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商业信誉、资金运作、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商业银行以优势金融服务为基础,通过“联盟+自营”的方式,建设适应客户习惯和网络经济生活特点的“金融+商务+消费+社交”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金融服务方面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需求为目标,以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集金融资讯、产品销售、理财顾问、客户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方面以促进与客户的深度融合为目标,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覆盖销售、采购、融资等配套专业化金融服务;消费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社交服务方面力争与客户建立新型互动关系,把金融服务融入网络社交和网络圈子,让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最终,互联网金融将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融合商务支持、资金管理、数据支持等新兴服务模式,将以整合便民生活服务提高客户粘稠度,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泛金融”服务。

(二)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竞争合作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融合的时代,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响应速度、服务灵活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将部分非核心增值服务通过合作外包的形式交由专业的互联网公司运营,服务于银行主营业务发展。对于核心支付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有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技术,按照“便捷、安全、融合”的原则,积极推动支付模式创新,以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为突破,重塑银行核心支付地位,建立产业链融资体系。

(三)积极布局移动金融

移动金融是包含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和营销服务的综合化服务。移动金融服务则是依托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全面融合移动银行、移动支付和移动商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移动金融是未来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和生活支付的主要手段。移动金融被行业相关方定位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战略重点,具有社交、位置移动特性和贴身便捷、随时随地两大优势,移动金融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围绕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移动化不断深化,将移动支付与行业应用深度整合,打造全新移动金融生态圈。

移动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优势与立身之本,且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具有较高的客户黏性和客户依存度。随着移动端应用的不断推进,移动应用向门户类和垂直类两个方向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将移动银行打造成为商业银行的移动门户,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创新展现形式,围绕自身在财富管理和账务支付方面的专业优势进一步赢得客户。移动支付是未来客户生活支付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可以在移动银行和移动支付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发展,以移动银行业务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实施客户引流。同时,商业银行可挖掘自身在移动远程支付方面的账户优势,通过创新产品布局市场,积极跟进基于安全芯片的移动近场支付的推广,通过挖掘应用场景培育客户习惯。如前所述,商务与支付逐渐成为统一的整体,移动商务是将客户的购物支付与生活消费相结合的整体服务,移动商务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开发,商业银行应从客户的生活消费的场景入手挖掘客户需求。在营销互动方面,商业银行拥有线上推广和线下网点的双重优势,能够有效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是商业银行打造移动金融生态圈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N].中国经济时报,2012-9-18

2.钱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

3.翟大伟.我国移动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金融,2011(9)

4.朱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维度构成及本质特征[J].商业研究,2012(5)

5.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6.王雪玉.互联网金融:银行变革的驱动者[J].金融科技时代,2013(3)

7.蒋鹏飞.合作博弈解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

8.柳宏珠,潘和平,唐小我.博弈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9-20

9.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0.何启翱,吴恺.互联网金融模式变革与银行业务创新[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5-13

当商业银行选择不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只能通过自主开发、自主运营的模式开展,则自主研发的均衡价格为:

则有:f(p)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增值服务间合作能够获得更大收益,且由于利润分成可按照实力进行分配,所以合作是双方的最优选择。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建议

通过上述对于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出,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将顶层设计与业务推进有机结合,切实加快电子银行创新方案的实施,打造适应互联网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金融改革。

(一)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商业信誉、资金运作、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商业银行以优势金融服务为基础,通过“联盟+自营”的方式,建设适应客户习惯和网络经济生活特点的“金融+商务+消费+社交”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金融服务方面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需求为目标,以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集金融资讯、产品销售、理财顾问、客户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方面以促进与客户的深度融合为目标,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覆盖销售、采购、融资等配套专业化金融服务;消费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社交服务方面力争与客户建立新型互动关系,把金融服务融入网络社交和网络圈子,让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最终,互联网金融将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融合商务支持、资金管理、数据支持等新兴服务模式,将以整合便民生活服务提高客户粘稠度,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泛金融”服务。

(二)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竞争合作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融合的时代,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响应速度、服务灵活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将部分非核心增值服务通过合作外包的形式交由专业的互联网公司运营,服务于银行主营业务发展。对于核心支付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有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技术,按照“便捷、安全、融合”的原则,积极推动支付模式创新,以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为突破,重塑银行核心支付地位,建立产业链融资体系。

(三)积极布局移动金融

移动金融是包含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和营销服务的综合化服务。移动金融服务则是依托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全面融合移动银行、移动支付和移动商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移动金融是未来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和生活支付的主要手段。移动金融被行业相关方定位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战略重点,具有社交、位置移动特性和贴身便捷、随时随地两大优势,移动金融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围绕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移动化不断深化,将移动支付与行业应用深度整合,打造全新移动金融生态圈。

移动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优势与立身之本,且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具有较高的客户黏性和客户依存度。随着移动端应用的不断推进,移动应用向门户类和垂直类两个方向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将移动银行打造成为商业银行的移动门户,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创新展现形式,围绕自身在财富管理和账务支付方面的专业优势进一步赢得客户。移动支付是未来客户生活支付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可以在移动银行和移动支付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发展,以移动银行业务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实施客户引流。同时,商业银行可挖掘自身在移动远程支付方面的账户优势,通过创新产品布局市场,积极跟进基于安全芯片的移动近场支付的推广,通过挖掘应用场景培育客户习惯。如前所述,商务与支付逐渐成为统一的整体,移动商务是将客户的购物支付与生活消费相结合的整体服务,移动商务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开发,商业银行应从客户的生活消费的场景入手挖掘客户需求。在营销互动方面,商业银行拥有线上推广和线下网点的双重优势,能够有效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是商业银行打造移动金融生态圈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N].中国经济时报,2012-9-18

2.钱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

3.翟大伟.我国移动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金融,2011(9)

4.朱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维度构成及本质特征[J].商业研究,2012(5)

5.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6.王雪玉.互联网金融:银行变革的驱动者[J].金融科技时代,2013(3)

7.蒋鹏飞.合作博弈解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

8.柳宏珠,潘和平,唐小我.博弈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9-20

9.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0.何启翱,吴恺.互联网金融模式变革与银行业务创新[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5-13

当商业银行选择不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商业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只能通过自主开发、自主运营的模式开展,则自主研发的均衡价格为:

则有:f(p)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增值服务间合作能够获得更大收益,且由于利润分成可按照实力进行分配,所以合作是双方的最优选择。

商业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策略建议

通过上述对于商业银行与互联网企业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出,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将顶层设计与业务推进有机结合,切实加快电子银行创新方案的实施,打造适应互联网经济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推进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金融改革。

(一)积极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商业银行在客户资源、商业信誉、资金运作、项目管理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商业银行以优势金融服务为基础,通过“联盟+自营”的方式,建设适应客户习惯和网络经济生活特点的“金融+商务+消费+社交”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金融服务方面以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需求为目标,以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集金融资讯、产品销售、理财顾问、客户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方面以促进与客户的深度融合为目标,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覆盖销售、采购、融资等配套专业化金融服务;消费服务方面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在线交易、支付结算、融资贷款、资金托管等全方位金融服务;社交服务方面力争与客户建立新型互动关系,把金融服务融入网络社交和网络圈子,让客户感受到金融服务无处不在。最终,互联网金融将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融合商务支持、资金管理、数据支持等新兴服务模式,将以整合便民生活服务提高客户粘稠度,通过互联网为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泛金融”服务。

(二)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开展竞争合作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融合的时代,互联网企业在业务响应速度、服务灵活程度等方面具有优势,商业银行可以选择将部分非核心增值服务通过合作外包的形式交由专业的互联网公司运营,服务于银行主营业务发展。对于核心支付业务,商业银行可以有效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智能终端为代表的新技术,按照“便捷、安全、融合”的原则,积极推动支付模式创新,以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为突破,重塑银行核心支付地位,建立产业链融资体系。

(三)积极布局移动金融

移动金融是包含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商务和营销服务的综合化服务。移动金融服务则是依托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全面融合移动银行、移动支付和移动商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化服务的综合服务体系。移动金融是未来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方式和生活支付的主要手段。移动金融被行业相关方定位为互联网金融的未来战略重点,具有社交、位置移动特性和贴身便捷、随时随地两大优势,移动金融在互联网经济时代呈现出新的特点,商业银行应围绕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的移动化不断深化,将移动支付与行业应用深度整合,打造全新移动金融生态圈。

移动银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优势与立身之本,且已经建立起了良好的客户基础,具有较高的客户黏性和客户依存度。随着移动端应用的不断推进,移动应用向门户类和垂直类两个方向发展。商业银行可以将移动银行打造成为商业银行的移动门户,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创新展现形式,围绕自身在财富管理和账务支付方面的专业优势进一步赢得客户。移动支付是未来客户生活支付的主要手段,商业银行可以在移动银行和移动支付之间实现双向互动、协同发展,以移动银行业务为移动支付的发展实施客户引流。同时,商业银行可挖掘自身在移动远程支付方面的账户优势,通过创新产品布局市场,积极跟进基于安全芯片的移动近场支付的推广,通过挖掘应用场景培育客户习惯。如前所述,商务与支付逐渐成为统一的整体,移动商务是将客户的购物支付与生活消费相结合的整体服务,移动商务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移动支付应用场景的开发,商业银行应从客户的生活消费的场景入手挖掘客户需求。在营销互动方面,商业银行拥有线上推广和线下网点的双重优势,能够有效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是商业银行打造移动金融生态圈的又一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巴曙松,谌鹏.互动与融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新格局[N].中国经济时报,2012-9-18

2.钱峰.商业银行移动金融外部环境分析及策略建议[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6)

3.翟大伟.我国移动金融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新金融,2011(9)

4.朱明.商业银行战略竞争力:内涵、维度构成及本质特征[J].商业研究,2012(5)

5.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

6.王雪玉.互联网金融:银行变革的驱动者[J].金融科技时代,2013(3)

7.蒋鹏飞.合作博弈解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

8.柳宏珠,潘和平,唐小我.博弈论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9-20

9.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0.何启翱,吴恺.互联网金融模式变革与银行业务创新[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5-13

猜你喜欢
博弈论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博弈论视角下的自首行为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博弈论视角下医疗纠纷解决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