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陈波平
内容摘要:我国的资源环境需求,尽管人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总量已经是全球最大。这意味着,我国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可以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将会受到更多的关注。绿色发展与对外投资与贸易有何联系,如何通过国内的绿色发展增强对外经济活动的环境可持续性,推动国内经济转型,为全球生态保护作贡献,是更加开放的中国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绿色发展 可持续对外投资 贸易 路径
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政策指导。绿色发展与对外投资与贸易有何联系,如何通过国内的绿色发展增强对外经济活动的环境可持续性,推动国内经济转型,为全球生态保护作贡献,是更加开放的中国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转变高能耗出口模式
多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较大贸易顺差。国内环保专家纷纷指出,我国的顺差是货币数量的顺差,在环境指数上其实是逆差,大量的出口以牺牲生态环境和自身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主要以粗浅加工产品为主,加工贸易几乎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贸易仍然是建立在大量耗费资源、能源等生产要素的基础之上。这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显然不可持续。尤其是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条款已经是多双边贸易协定中无法回避的条款,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不断推陈出新,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投资与贸易。因此,适应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新形势,考虑资源和环境因素,加快进出口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技术竞争力、综合竞争力来增强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才是我国对外经济和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
和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具有能源消耗低、碳排放污染少、附加值较高、知识和人才较为密集等优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与我国相关产业结构中的比较劣势有关。当前,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现代服务业贸易,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已接近一半,而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有约一半集中在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领域,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通讯服务四类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服务贸易仅占出口总额的7.6%。我国服务贸易尽管增速较高,但绝对额仍较低,无论是规模还是具体内容都具有较大改善空间。
时至今日,我国的对外贸易需要逐步实现从“高能耗、重数量”到“重质量、重效益”的转变,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提升,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服务贸易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努力扩大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缩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贸易,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能力,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发展服务贸易的重点。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对外资源依赖
迅速的城镇化、工业化带来了生活模式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也带来了更多的资源需求。生态足迹是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工具,既包括人们对农林牧渔自然资源的消费也包括人们的能源消费。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各省的生态足迹水平与城镇化水平成明显正比,城镇人口的平均生态足迹是农村人口的2倍左右。今后二十年将是我国高速城镇化的二十年,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将依旧驱动生态足迹,即人们对能源资源需求的增长。
在资源需求增长的同时,我国的对外资源依存度也在上升。以石油为例,我国自从1994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后,对外依存度一路攀升,已经从1994年的10%上升到2011年的57%。
另外,由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强度大,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浪费严重,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相对偏低。根据《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的调查排序,我国资源绩效居倒数第6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
因此,我国的资源效率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效率,可以大大降低我国的对外资源依存度,尤其是能源依赖,促进国内循环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重点开发资源的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用水、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耗能领域节能技术与装备等技术。其次,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再生能源由于具有环境友好、可再生的特点,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而我国的再生能源可利用量比较丰富,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再生能源开发上,主要解决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利用的一些关键技术,为提供多样性的能源供给提供技术支撑。再次,发展后备能源技术和资源替代技术也很重要,应重点加强地热能、核能、海洋水化合物的研究和开发,形成技术储备,为长远需要打下基础。也要发展资源替代技术,如利用陶瓷材料替代钢材等。
当然,提高资源效率更应从制度、政策的角度入手。我国应该通过设立资源产出率指标体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资源节约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回收再利用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缓解对外资源依赖。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并促进对外投资的绿色转型
节能环保产业及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的资源环境压力,同时我国还可以通过促进这些新兴战略性产业“走出去”,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方面,面对全球可持续发展挑战,发展中国家对节能环保产品、服务需求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对环境保护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这些国家又与我国发展水平相近,相较于高标准、高成本的欧美环保技术设备,物廉价美的环境产品、服务更具有竞争优势,这为我国环保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另一方面,我国环保产业有了较好的技术储备。当前,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十一五”以来,保持了年均15%-20%的增长速度,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供给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服务领域不断拓展。endprint
我国环保产业“走出去”已经具备了比较好的技术储备。国内环保企业在传统的工程建设、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等方面仍具有较强优势,环境工程建设能力和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不但能满足国内需求,也能为“走出去”提供支撑。在此背景下,政府应该制定优惠的财税政策,鼓励节能环保新兴产业走出去。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政府指导和政策支持。纵览全球环保产业之环境服务业,都需要政府的投入与政府采购,投资容量较大。因此,我国环保企业为其他国家政府做投资服务及相应的运营服务,一定要有强大后盾,要获得政府的有效指导和支持。
第二,发挥体制优势。国外环保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往往有国际运作体制的影响,这一点值得借鉴。如亚洲开发银行在河南省贷款投资建设的近20个污水项目,亚行参与了全周期的工程管理。而目前我国援外的环保项目给予企业的支持是以资金支持为主,建设项目大部分是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些项目中,完全可在贷款项目条款中增加一些软性要求,以此将国内运营思路及管理模式渗透到项目中。另外,在环保产业整合尚未完成之前,中小型国企或民营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上可能会遭受多重困境,所以亟需出台工程标准和服务标准来引导海外市场的开拓。
第三,模式输出。模式先行及其输出,可助力环保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中发挥优势。我国环保企业在转型中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其涵盖BOT等多种模式的建设运营经验,企业深知在快速发展的环保产业中如何迅速做出反应,如何在特定的集权体制的发展中国家运作项目。其次,我国可结合援外项目建立示范工程,环保项目应成为援外项目的主力军。环保企业“走出去”是输出我国大国形象的良好方式,援外项目可成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的载体,更应成为输出我国环保技术标准的重要模式。
推进绿色发展经验共享并搭建国际合作平台
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合作,不仅存在于经济、技术交往的微观领域,更体现在绿色发展政策、机制等宏观面的经验共享与国际合作。一方面,通过经验分享、内部培训、联合参展等方式,能为我国环保企业“走出去”建立沟通机制,搭建技术交流与服务平台。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政府间在绿色经济、绿色发展领域的政策对话、经验共享,增加我国在全球绿色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绿色发展转型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政策性、机制性经验,如积极推进低碳城市的试点与建设,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节能服务公司的模式促进能效项目的推广等,这些好的经验和机制值得与其它国家,尤其是面临着同样的资源环境挑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分享。以我国与非洲为例:我国和非洲各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进程中,都面临人口与资源压力巨大,生态环境脆弱,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如何有效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持续共生、协调融合,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中非合作论坛”这一中非政府间的对话与务实合作机制进一步融入了可持续发展议题,积极推动了中非环保交流与合作。随着中非合作的不断深化,促进绿色发展,创新合作模式,将愈发成为我国与非洲各国的环境与发展合作重点。
不断搭建国际平台,促进与国际社会共享绿色发展的知识和经验,积极参加WTO、UNFCCC框架下的贸易与环境谈判,与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加强政策对话和经验交流,不断为绿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可以成为我国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出贡献的重要措施之一。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以推动经济绿色发展
在实践层面,我国的绿色发展更多地还是依赖政府“有形”的手在推动和监督。在发展的初期,为了提供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调整是必要的。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应起决定性作用。由市场的介入而形成的倒逼机制,可以促进绿色转型的过程更科学、更有效率。另外,发挥金融市场的杠杆作用,是实现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手段。在国际层面,我国要坚持既定利益立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进一步推动清洁发展机制框架下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项目合作,在节能减排项目建设的同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在国内层面,继续推进处于起步阶段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实践,为我国的绿色发展增加动力。截至2013年底,深圳、北京、上海、广东和天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陆续开市,“碳排放权交易”进入实际操作。但是,作为一种市场性机制的探索,碳排放权交易在拥有广阔前景的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从公布的信息看,北京约有490家,上海只有191家。另外,改变目前的封闭状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制度、政策、金融产品的完善等方面还任重道远。
总之,对外投资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根本的评判标准,是贸易的发展应该建立在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的基础上,而不是以牺牲环境、透支发展资源为代价,不能造成贫困的增长与恶性循环,更不能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被主动或者被动剥夺或者削弱。国际投资和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普遍挑战,怎样以绿色发展推动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今后很长时间内各国政府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钟晶晶.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57% 能源安全形势严峻[EB/OL].http://finance.qq.com/a/20121025/000991.htm,2012-10-25
2.董少广,王淮海.我国能源结构与资源利用效率分析[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60421/1429660757.shtml,2006-4-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