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华
我在新课程实行的第二年接手了初二两个班。
我在学校还兼任心理辅导工作,这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我将心理辅导技巧融入到教学当中,孩子们很快接受了我,和我打成一片。到第一个学期结束时,我和孩子们相处得特别好,教学成绩也不错。
可是,到了第二个学期,班里开始出现散漫的迹象。我特别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分析了本学期的学习任务以及紧迫性。孩子们似乎明白了,班级面貌却没有太大改变。
夏天很快来了。季节的关系,再加上初二下学期这样的敏感阶段,孩子们的状态更松懈了。那天,我在备课的时候,发现将要学的一课很难,便特地跑到教室去叮嘱学生们做好预习。
第二天上课,我检查预习的时候,意外地发现全班学生竟一个预习的也没有。
我于是让他们自读课文。
教室里气氛很压抑。我觉得这样自读效果也不好,就想控制自己,尽量讲点课。可是,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我感到失望、生气、委屈:昨天特别布置要预习,为什么不做?这课这么难,不预习怎么学?就快初三了,学生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我越想越气,终于流着泪摔门而去!
几天后,我在另一个班上课。这个班一向不活跃,但每次提问,总会有些学生举手回答,或者坐着七嘴八舌地说出答案(因为有些孩子较内向,所以我允许他们可以不举手,坐着回答问题)。但是那天,我提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全班却一片沉默。
“心里有想法的同学举下手,可以不说,但让我看看谁有想法。”
没人举手。
“那么不会的呢?也示意一下。”
还是没反应。
我终于忍不住了。
我用很快的速度讲完了课,接下来的时间让学生自修。
我所谓自修,就是让学生自我反省。
第二天,我把这课重上了一遍。
事后,有大约一半的学生在周记本中说了对此事的感想,还有的在周记里向我道歉,表示以后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事。
但有一个学生的周记让我很有感触。他写道:
“老师,那天我们是不对,没有做好预习。其实,有几个同学做了的,但看到你很生气,而且没人举手,也就没举手。
“老师,我们大家都很喜欢你,觉得你不像老师,更像我们的大朋友。所以我想把心里话和你说,希望你不要介意。我们知道,那天你太生气了,当时我们认为你有点小题大做。现在我明白了,你是‘恨铁不成钢啊。
“可我不明白,你为什么不和我们解释一下,像从前那样,和我们谈谈。你选择了发火。很多同学当时都不明所以,我们也伤心,从此也有点怕你了。
“老师,你是心理辅导老师啊。我们还不成熟,会犯错误,请你包容我们,我们会改的。你怎么能这么任性呢?”
我一直以为,爱之深,责之切。孩子们会理解这一点。现在看来,原来孩子们还不能理解。
在兼任心理辅导的工作中,我知道,沟通是十分重要的原则。想处理好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和师生关系,沟通都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在处理这两件事的时候,却没有了解情况,没有解释,没有沟通,而是任性地发脾气。发脾气,确实让学生当时怕了我,可却伤了学生的心,也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膜。
这件事让我牢记:站在讲台上,我们便没有了任性的权利。
编辑 江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