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演戏剧 冷眼看人生

2014-03-14 18:27邵世民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刘大为剧社话剧

邵世民

为了培养学生戏剧创作与表演素养,丰富人文底蕴,提高写作能力、表演能力与沟通、协作能力,在语文组老师的帮助下,扬帆剧社于2013年3月14日成立。创社伊始,剧社就迅速成立了编剧组、导演组、剧务组、演出部、宣传部五个部门。本着“鉴赏、创作、表演”的培养宗旨,经过一段时间的“话剧名作鉴赏”之后,创作剧本的欲望在同学们心中呼之欲出。

写剧本是件奇妙的事儿

在“课本剧创作讨论课”上,七年级、八年级、高一年级的同学就如何将一篇课文改编成能在舞台上表演的话剧剧本各抒己见。如何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如何表现人物情感变化、反映主题等,都是他们探讨、练笔的内容。不久,他们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写一部或者改编一部完整的戏剧。于是,由宋东博同学主笔,完成了对契诃夫的名作《小公务员之死》的改编,增添了人物,丰富了情节,强化了矛盾冲突,以适合舞台演出。同时,由刘心怡、张申宇等同学主笔,将上世纪三十年代南开大学的讽刺戏剧《虚伪》改编成现代版本,增添了现代元素,调整了舞台语言,增加了当下社会中的流行语,既便于在舞台演出,也拉近了戏剧与观众的距离。

编剧组自由、合作、乐于表达与勤于动笔的氛围也吸引了非话剧社社员的同学。2013年暑假,杨沥彬、张申宇、王秋瑾同学将她们创作的《暗夜列车》交给了老师。这部根据电影《暗夜列车》改编的剧本,删减了人物,凝练了剧情,强化了人物性格的差异与变化,情节更紧凑,现场感更强了。刘心怡同学创作的《小人物,大智慧》则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作品。它取材于学生学习生活和家庭生活,反映的是“青春期撞上更年期”的冲突,以及当下社会生活重压下的家长在处理事业与家庭、理智与情感冲突时的矛盾与纠结。

同学们从改编课本剧开始,到成功地改编世界名著,把视觉艺术——电影作品改编成舞台艺术作品,到如今取材于生活并进行加工,形成适合舞台演出的话剧剧本,可以说,话剧社这个舞台,为同学们艺术创作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并让他们乐在其中。正如刘心怡同学在《<小人物,大智慧>创作手记》中所说的那样:“写剧本是件奇妙的事儿。”

从“我演角色”到“我是角色”

7月1日演出结束后,“嘿,您瞧瞧——”成了校园流行语。而将这几个字“推广”至全校的,是《虚伪》中饰演“贼”这一角色的八年级同学刘大为。在整个剧本中,这句话出现了五次,每次出现时,面对的对象不一样,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当初刘大为对这几个字不以为意,总感觉“说的台词没有分量”,导演刘懿舟同学每次的指导让刘大为感到“更迷茫”。当经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著名节目主持人唐成老师关于发声练习的培训之后,刘大为豁然开朗了。原来,这几个字当口头语的时候是轻柔的,表示气愤时是高昂的,表示讽刺时拖长音更有味道……

多学习、多开阔眼界才能有所提升。为此,剧社经常开展活动以开阔视野,在学习中感悟,在切磋中提高。剧社走进北京人艺,观赏话剧界最高级别的演出,揣摩体味;观看陈佩斯导演的青春版《阳台》《老宅》等,玩味悬念设置;剧社还与首都师范大学唳天剧社结成友好社团,观摩唳天剧社的排练与演出,并邀请他们予以指导;聘请张红峰导演、唐成老师、首都师范大学朱宝清教授为顾问,进行艺术指导。陈昭同学在《<小公务员之死>演出手记》中说:“我从‘我演角色到‘我是角色的认识转变,得益于各位老师的教诲。”

现在,《话剧欣赏与表演》校本研修课已进入课表,学生最期待的是周五下午的研修课时间。话剧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有益补充,是语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生动展现。以实践的方式展现所学,以创造的形式固化所得,这不正是教学的意义所在吗?endprint

猜你喜欢
刘大为剧社话剧
话剧《坦先生》
白音和新中国剧社的往事
抗战时期战斗剧社的戏剧活动及其作用
话剧《二月》海报
冲锋剧社在唐县
尿 急
向右或者向左(外一题)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