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远
(上海师范大学 商学院,上海 20023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既是世界各国面对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所采取的对策,更是各国为适应数字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所做的准备。本次调整的策略重点放在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主要表现在:产业重心由第二产业(先进制造业)向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转移渗透,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信息密集型服务业,以适应“新经济”时代人们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需要。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体现为各国的制造业除了继续重视技术创新之外,也开始向服务业转移和渗透,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创新、流程再造等,实现差异化,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已经成为未来的一个主旋律,并且各国已经将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当成主导性政策,如美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提出发展新能源战略、再制造业化战略和出口翻番战略,北欧、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紧追其后,并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欧盟与东亚地区也不甘落后,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出台了许多措施。伴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竞争也愈加激烈。如今,我国也正在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快了其转型升级的步伐,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如今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是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在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大多数学者更亲睐于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的发展模式,随着电子信息化科技的深入发展,第二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如何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两种产业融合创新的趋势,特别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方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是我国各类企业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重视的课题。
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及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实践中,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的话题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关系的“融合论”者认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两者出现了融合的趋势。[1]一方面,处于价值链低端的制造业,为了获取更多的附加值,实现功能和价值的双重升级,沿着价值链不断往上延伸,从单单的加工领域触及到服务领域,在提供有形产品的基础上整合了越来越多的服务产品。制造企业的这一服务化过程,为客户提供了产品和服务“包”,实现了增值服务到增值价值的跨越,也给制造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收益,开创了更多新的利润空间。同时,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使产品的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从而在产业结构组织特征方面显现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另一方面,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服务型企业已经能够提高服务产品的生产交付效率,它们大量采用制造企业的生产要素和技术,在此过程中,服务产品的固有特性发生了改变,如从个性化或独特性向批量生产上靠拢,在产业结构组织特征方面也显现出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正是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两者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同时,两者之间在产品特色、功能界限以及组织特征等方面的弱化,从而出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在发展中的融合趋势(图1)。
图1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模式
1.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先进制造业的内涵是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的,并不是在现有的产业划分标准下新设的一个行业类别或群体,所谓的“先进”是指从技术范畴扩展至生产方式以及其他服务活动的综合创新,重点表现在制造模式创新、生产方式创新、管理模式创新以及制造与服务功能关联模式创新等层面,它借助于当代科技创新成果,将价值链组织方式重塑为微观动力的新型要素的供给与配置方式。这种产业形态是以专业化分工形态升级以及开放式创新取向来推进整个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代表了当代制造业的趋向。[2]先进制造业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广泛运用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并与其他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掌握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实现制造业过程的系统化、集成化和信息化。二是采用先进的制造模式,提高产品的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生产效率,以完成特定的生产任务而采取的一种有效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3]先进制造技术的基础是优质、高效、低耗、无污染或少污染工艺,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优化及与新技术的结合,从而形成新的工艺与技术,这具体表现在微电子、计算机、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由于制造技术不断向高加工化和高技术化方向发展,因此,先进制造业正在进入融柔性化、智能化、敏捷化、精益化以及人性化于一体的崭新时代。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内涵是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来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领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4]国家科技部2012年2月22日发布的第70号文件中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义是:“现代服务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支撑,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它既包括随着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服务业态,也包括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本质是来源于社会的进步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等需求,既包括了新兴服务业,也包括了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现代服务业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两新”和“三高”,“两新”即新的服务领域和新的服务模式;“三高”即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含量和高人力资本含量。
2.服务型制造
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有两个概念需要了解,即服务型制造和制造型服务,这两个概念反映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特点。服务型制造(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是指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采用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来组合生产的交付系统,实现了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转移。在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企业大量采用制造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使得其在组织特征方面与制造业的差异日益模糊化。
有许多专家学者很早就开始针对有关服务型制造进行研究,如鲍莫尔(Baumol)提出了大部分服务产业受困“成本病”的观点,他指出,服务业的生产率不能增长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服务业所提供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服务产业所提供的服务是无法标准化的,因此,无法实现规模经济。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服务业虽然不断地扩大,但是生产效率却很低。[5]莱维特(Levitt)也对服务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展开了研究,他认为服务业是从人文范畴考虑的,而制造业是从技术范畴考虑的,这就是为什么制造业相较于服务业是高效的。他还主张,如果企业能够停止把服务业仅作为是个人专长发挥的活动的话,它们的效率和质量还是会提高的。其次,他又指出如何用制造业的运作方法来完成服务业的活动,认为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服务型制造的方法。[6]美国的麦当劳公司就采用了莱维特的理论将服务业流水线化,并制定了相应的操作要求和标准,从而有了如今的连锁店遍布全球的盛况。鲍恩(Bowen)等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出,因为货物生产与服务生产并不是完全分开的,有时候服务业组织和制造业组织类似——它们在产出和组织安排上包涵了低交互程度和定制化、低劳动密集程度的服务,因此被称为服务工厂。[7]服务企业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增加资本密集程度并且减少客户交互,这种服务企业就表现出制造业的特征。服务企业采取制造方法提高服务,如生产线等方法限制个人的主观性判断,实现了服务标准化,从而提高服务企业的生产效率。服务型制造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客户全程参与、企业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的一种制造模式。根据服务型制造在概念、内涵和属性等方面的表述,我们可以知道,服务型制造虽然开始是以服务业为主体,但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制造业上,以制造为主、服务为辅的方式发展产业,这种发展方式属于“服务型的工业化”或“服务型的制造业化”的范畴。
3.制造型服务
与服务型制造不同的是制造型服务一开始就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而且这个主体在与服务业的融合过程中也没有发生变化,即制造型服务(Manufacturing-oriented Service)是以制造业企业作为融合主体,以服务业作为辅助工具来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它有以下含义:第一,制造型服务是制造企业的战略化选择,其目的是为了获取附加值,提高竞争力和组织效益。第二,制造企业提供的产品特性发生了大的变化,从单纯的提供有形的产品变为提供融入了服务的产品,最终发展到只提供服务产品,成为服务供应商。第三,制造企业的组织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越来越体现出服务企业的特征,一方面,制造企业的中间投入品中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制定、客户参与等趋势日益明显。
凡德默(Vandermerwe)等认为,制造企业朝着服务化方向转移是一种趋势,创造与制造产品相关的专业服务是制造企业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增强竞争力的手段。他们将服务化(servitization)描述为“制造企业通过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包装整合来增加企业核心业务的价值,服务在整个‘包’中占主体地位,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8]奥利瓦(Oliva)等学者通过对11家设备制造商的产品开发过程的案例分析研究后指出,当制造企业为了提供服务产品,需要有成功向服务转移的策略,建立相关的服务性组织,具备从制造转向服务的转化能力。[9]布莱克斯(Brax)在他的研究中发现服务能被融入到有形产品中从而与对手的产品形成差异,同时,他还进一步指出制造企业增加服务的原因:延长与客户的关系,在成熟市场创造增长机会。[10]另一方面,伊吉斯(Aegis)进行了制造——服务关联(linkage between product and service)等一些概念的研究,并指出制造业的形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复杂,主要表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两者的边界已经模糊,并且逐渐形成一个整合部门,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服务业的增强和支撑作用,其产品也更多地融入了服务部门的成分,两者的关系日趋紧密和复杂。[11]总之,制造型服务是从制造业内部从事生产服务的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而起,是为了保持制造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而提供保障服务,目的是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尤其是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它以提供服务为主并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个环节中,制造型服务本身并不向客户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功能,而是以提供中间需求性服务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提供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的服务行业。不过制造型服务仍然以制造业企业为主体,由于在制造与服务的融合过程中突出了服务特征,因而被认为是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的体现,与制造型服务相应相近的名词是生产性服务(或生产者服务)。
4.制造业服务化的基本含义
综合服务型制造和制造型服务内涵的表述,制造业服务化(Servi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这一发展模式的提出包含了上述两种发展形式的特点,可以看作是两者的结合,是面对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日益模糊,全球经济逐渐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的环境下,基于融合创新而出现的新型发展模式。从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制造业服务化,价值链中的服务环节可以分别从制造型服务和服务型制造这两方面来体现,一方面是为生产服务,作为生产要素的服务,属于制造业的投入,即制造型服务(制造业的投入服务化);另一方面是为客户服务,是作为产品的服务,属于制造业的产出,即服务型制造(制造业的产出服务化)。[12]因此,制造业服务化的最终目的是以制造企业产品的投入产出为基础,结合服务企业提供的相关功能服务为契机,进而向面向客户需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的服务制造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制造商向全方位系统服务制造商转变。制造业服务化强调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而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是制造企业作为融合主体,突破自身的产业边界向服务业延伸和拓展,开始提供与产品相关的功能服务或其他制造,致使制造业的服务功能越来越突出,这一过程在国外被称为“制造型的服务化”(Servitization);另一方面是在初期以纯服务业作为融合主体的服务企业,凭借其技术、管理、销售渠道和品牌优势等向制造业延伸和拓展,通过直接进入或“贴牌制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进入产品制造环节,或者是将制造业的现代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的方式引入到服务业,导致主体由服务转变为制造,这一过程被称为“服务型的工业化”(Industrization)或“服务型的制造业化”(Manufacturization)。作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型模式,制造业服务化的概念更加简洁。相对而言,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更侧重于制造企业向服务业的渗透和转型。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制造企业以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和获取竞争优势为最终目标,将企业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的动态过程。通过这一动态过程可以促进制造企业提供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具有更大辐射能级的“专业服务业”,进而又能反过来为制造业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已经显示出了良好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国际上制造业服务化总体发展趋势的一个表现是,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主导了制造与服务的融合。从20世纪90年代起,面对日益严峻的行业竞争,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跨国公司率先开始了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导向的转型。通过将业务重心由制造转向研发设计、营销等服务环节,同时,针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开展延伸服务的创新(如金融服务、产品租赁服务、设备翻新服务等)服务在企业销售和利润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高。由国际上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制造业服务化之路,大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作用突出。我国的大型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力量,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很多企业从依托制造业拓展到制造型服务,通过企业再造和并购重组,又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进而开始有部分制造企业向服务提供商转型,实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因而从产品制造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综合服务商转型,是我国制造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实行转型发展的良好思路。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途径。
1.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发展契机
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我国是举世公认的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已成为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所形成的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这中间制造业表现得最为突出。我国的制造业不仅对本国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几乎成了全球生活消费品的供应者。但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作用。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扩散,主要发达国家注重制造业的回归,并制定了一系列的重振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美国新组建了白宫制造业政策办公室,该政策办公室指出美国需要强大的制造业,需要生产更多标有“美国制造”的商品,并提出要“努力重振美国制造业,为美国工人和就业而战”。[13]而日本也在修正并完善战略性的国家发展路径,提出了“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转型的有序发展,促使日本经济实现根本性的蜕变” 的转型战略。[14]由此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首先在发达国家展开,并且很快影响到众多发展中国家。过去几十年,我国赶上了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期,并且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很大成就。如:我国在纺织、服装、钢铁、电解铝、电器、水泥等行业,产能和产量已经居于世界首位,在汽车、造船、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也已经接近世界首位。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是值得欣慰的,但是要维持这个制造系统的运行,需要保证原料和能源的供应,需要保有并拓宽市场渠道,发达国家实行再制造业化政策与措施无疑对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国际供应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国外市场非关税壁垒的日益严重,核心技术和高端技术80%掌握在外资手里,我国的人口红利的消失等等因素,正不断加大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影响度。因而,如今我国陷入了既要和发达国家竞争高端制造业、也得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竞争中低端制造业的两难境地。《福布斯》杂志网络版曾撰文警告说,其实目前中国最大的泡沫藏在制造业中。[15]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已经重新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都在进行重振制造业的行动,这势必会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展。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国际产业的这一发展变化。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势必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中,抢占世界产业制高点。
对于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许多经济学家都指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周期,而是经济结构性变动的阵痛。当危机过去后,许多丢掉的工作不再会回来。特别是某些制造业,有不少也许从此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消失。[16]例如,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将受到巨大冲击,化工、冶金、水泥、纺织、服装、汽车等行业将加速重组;生物医药与电信设备制造等市场空间大;新兴产业发展机会增多,绿色能源、医疗护理、文化教育、娱乐旅游、农林园艺等市场前景较好;技术创新将成为全球制造业脱困的新途径;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和新能源将成为各国的主导产业。概括地讲,就是要把发展重点转向先进制造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已然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的主流,其实我国国内也已经有不少企业在发展先进制造业方面开展了实践,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海尔集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据2011年11月15日世界权威市场调查机构欧睿国际(Euromonitor)发布的全球家用电器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海尔在大型家电市场的品牌占有率已经提升为7.8%,第三次蝉联全球第一。这一成就与海尔的企业发展模式有关——以先进制造业为发展契机,先进制造业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据官方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6月,海尔专利累计申请量达到11315项,其中发明专利3666项,稳居中国家电企业榜首。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上,海尔已参与23项国际标准的制定,其中无粉洗涤技术、防电墙技术等7项国际标准已经发布实施,这表明海尔自主创新技术在国际标准领域得到了认可;海尔主导和参与了283项国家标准的编制、修订,其中267项已经发布,并有10项获得了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参与制定行业及其他标准447项。海尔是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最多的家电企业。同时,海尔也是唯一一个进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管理决策层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代表,2009年6月,IEC选择海尔作为全球首个“标准创新实践基地”,2011年入选首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2.对传统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提高产品附加值
图2 “微笑曲线”资料来源:记者:《“微笑曲线”与施振荣》,《竞争力》,2010年第6期,引用时重新进行了绘制。
我国虽为制造业大国,可从产业结构看,传统产业还有着较大的比例,有众多传统产业因缺乏高新技术支撑而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因此开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和能级的提升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的工业种类齐全,基数总量很大,但突出的问题是:一方面,多个行业的经济技术指标和国际先进技术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因此,必须要用包括新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工业效率质量不高。有一个衡量工业效率质量的指标叫作工业增加值率,分子是工业增加值,分母是营业收入,一除得出工业增加值率。我国的工业增加值率是26.5%,而发达国家是35%到40%,差了10个百分点,这个指标说明我国制造的产品数量够大,但是效益和质量不高。然而,如何提高工业增加值率呢?从产出看就是要提高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提高技术含量、提高质量;从投入看要降低它的能耗物耗,采用高新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这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17]举例来说,我国是世界知名的圆珠笔制造大国,圆珠笔产量占有全球80%的市场份额。但遗憾的是,我国的制笔产业却大而不强,处在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在美国卖到1美元以上的一支笔,我们的出口价格仅为0.50元~1.00元人民币,赚取的利润也只有2%~5%。[18]问题还未到此为止,因为我们还付出了高资源消耗、高排放以及环境污染的代价,可辛辛苦苦所创造的价值份额中的绝大多数却被垄断了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外国供应商以及占据价值链高端的外国制笔企业所攫取,而且价值链上的劣势还使得我国制笔行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但事实上制笔产业不是没有利润,而是我国企业缺乏占有制笔业价值链高端的能力。这正应了“微笑曲线”理论。所谓“微笑曲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台湾宏基集团创始人施振荣提出来的,它形似一个字母U,左边是研发与服务,右边是营销与品牌,而中间是利润最低的制造组装(图2)。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即研发和服务,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按照“微笑曲线”理论,每一个产业都有一条附加价值线,随着附加价值高低分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状。而决定附加价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是进入障碍与能力累积效果。也就是说,进入障碍越大,累积效果越大,附加价值也越高。在附加值观念指导下,企业只有不断朝附加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微笑曲线”有两个要点, 第一个是可以找出附加价值在哪里, 第二个是关于竞争的型态。企业应尽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19]由此可以发现,各类企业只有向价值链曲线的两端延伸,才能够获得更高的附加价值和利润率。因为“微笑曲线”左端的利润空间最大,包括研发和设计;其次是右端的营销,包括品牌、物流管理和金融等服务。中端的附加价值和利润率最低,主要是加工、组装等传统的制造业。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我国以充裕廉价的劳动力,把低端制造业几乎一网打尽。但是,随着国内劳动力供应量的减小、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国制造业经过痛苦的转型后,不仅保存了有最高附加值的产业,而且不断优化提升,其“比较优势”再度显示出来。所以我国的制造业要走出价值链的低端区间并向高端区间发展,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很好的选择。即在制造业发展中,加快老企业和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并着重发展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先进制造业,通过提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地吸收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以及现代管理技术等方面的高科技成果,并将这些先进制造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和管理的全过程,实现优质、低耗、高能、清洁和生产灵活性,从而加大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产品的利润水平不断提升。
从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趋势看,产业的重心主要集中在耐用产品生产行业,而采掘业和建筑业等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的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并不明显。在耐用产品生产行业内,高端设备制造业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更高。这也表明,发展先进制造业和走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路径是朝着同一方向发展的,对于我国而言,借鉴意义更加突出。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批应对世界制造业变革的基本技术和人才队伍,也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化经验的优秀跨国企业。特别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给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向先进制造业升级和向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转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3.逐步转移企业的盈利重心
由于技术进步、规模化生产的日益普遍以及全球制造业生产基地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地区转移,国内外制造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产品生产环节的竞争趋于激烈,挤压了制造过程的利润空间,于是有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注重引入服务业的因素来谋求进一步发展,通过增强服务以增加其产品的价值,制造业价值链核心由产品制造向服务提供的方向转变。由于向服务提供的方向转变后能获取更好的利润,并能获取更稳定的收益来源,于是通过产品服务增值正成为许多优秀企业进行扩张的重要战略选择,产品服务已超越了“售后服务”的含义,成为企业产品价值链上一个重要的增值环节。
企业的发展重心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的转变,是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中制造企业作为融合的主体所显现出来的模式创新。企业的营利模式从依靠产品销售获得一次性收益转向通过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提供服务,获得长期而持续的现金流。在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里,制造业与最终客户的关系也发展得更为直接,从“有限互动”到“充分沟通”再到“全面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增强。SAP公司就是一个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发展的很好例子。SAP起源于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是SAP公司的产品——企业管理解决方案的软件名称。它从原先只提供固定的产品转型到根据客户所需,为客户量身定做产品。因此,其服务上的创新和改革使其有了固定的合作伙伴,它为一些世界500强的企业如大众、西门子、拜耳等提供专业的财务和管理解决方案,并且根据客户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量身制作相关的管理软件。像财务上的Iscala以及管理层用的ERP都出自SAP公司。
在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注重通过增强服务环节的因素比重来增加产品价值的同时,人们也同样关注怎样把服务业更多、更好地融合到制造业中去。在工业化的初期主要是生产型制造,那时人们往往重视生产而轻视服务。到了工业化的中后期,催生了服务型制造,人们发现在价值链上,生产所创造的价值约为1/3,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却高达2/3,且服务过程的时间长度可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因而服务业受到了重视,先是提出制造=生产+服务,之后又提出了“服务型制造”。服务的成长性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各国企业积极应用服务策略提升竞争与创新能力。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服务业所带来的财富越来越多。2011年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平均比重在70%以上,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比重更是达到80%左右,服务出口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为20%左右。[20]
正因为服务业的重要性越来越显现出来,催生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在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中,既有制造企业向着服务业方向的融合发展,也有服务企业向着制造业方向的融合发展。尤其是伴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表现得更为突出,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现在有很多知名企业已很难明确区分出是制造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比如米其林公司的发展策略之一就是将服务视为销售的新动力。随着产品销售渠道的多元化,以及产品竞争越来越变成单纯的价格竞争,米其林公司开始尝试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其中引进驰加店(Gallop Add Store)是米其林的服务策略之一。这是米其林集团在全球推出的轮胎零售服务网络品牌,拥有统一的店面形象和服务标准。在整洁明亮的零售店中,不仅摆放着米其林的轮胎和润滑油,还配有改装件、蓄电池、车内装饰、驾驶眼镜等多种与驾车相关的产品。在驰加店除了提供轮胎更换、四轮定位、调位等简单服务外,还能提供快修保养、车辆清洗、汽车美容等服务,这使消费者不需要走出驰加店就可以获得所有相关服务,从而牢牢地将客户锁定。[21]制造业服务化能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还表现在,企业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转变之后,继续发展到面向客户需求提供成套解决方案,进而使企业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这一模式在于帮助客户解决购买并使用本企业的产品之后遇到复杂的深层次问题,通过交付给客户“一揽子”、“一站式”的解决办法和实施成果,客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运用方案提供的各种预案,而不必担心问题解决的具体细节和方案中不同供应商产品服务组件的配合问题,把产品和服务的优化组合、整合问题交由方案提供商来处理,从而减轻自身的负担和风险。以美国的IBM公司为例,IBM成立之初本是以生产计算机硬件为主要业务,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由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通过一系列兼并重组,将部分生产部门出售,如将硬盘生产部门出售给日立公司、将PC生产部门出售给联想公司、将复印机生产部门出售给柯达公司等,同时收购了普华永道咨询公司、Raitionl软件公司等服务型企业,加强了IBM在战略咨询、软件等领域的能力,使IBM转型成为一个大型的服务方案提供商。目前服务占IBM的收入比重已经从1994年的26%提高到2009年的60%,成为全球最赚钱的公司之一。[22]当然我国也不乏在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中取得一定成就的企业,如上海电气集团作为一家老牌电站设备供应商,以前只是设备制造商的角色,一套发电设备制造周期通常1~2年,后来发展成为工程成套商,一座电厂建设周期通常4~5年,再发展成为技术服务商,用远程监控技术支持电厂安全运营,用新技术改造原有发电机组,服务周期可以持续30~40年。[23]
自我国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抓住了世界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成功解决了1.2亿农民工就业,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的国情,在现在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仍将是制造大国。而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复苏缓慢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再制造业化”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国内的影响因素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人口红利消减以及创新能力不足也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就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做出必要的调整是需要的。借鉴国际上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走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模式的道路,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和稳定发展的。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着重把握的重点主要有:
1.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制造业服务化不仅为企业进行经营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而且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的相关服务,能够帮助企业缩短创新的过程、降低创新的成本、提高创新的效率,进而对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带来促进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创新始终是需要把握的重点,从事制造业的企业同样应当把握这一重点。在当前采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已成常态,产品的价格和企业的利润空间正不断地被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将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加强资源整合机制、合作机制、激励机制建设,进行业务和发展模式创新应是可取的路径之一。制造业要发展,很重要的环节是研发,如果忽视高新技术的创造与应用,老是去引进技术,基本上是不会掌握核心技术的。即使生产总量提高,可仍然无法确立高端地位。根据统计,2011年我国制造业产出约占世界的20%,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大多数产业尚未占据世界产业技术制高点。[24]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出我国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因而迫切需要大力推进科技与产业之间的紧密结合,发挥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发展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以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健康发展。由于这些工作主要靠企业来做,因此利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于新科学技术的应用以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很有帮助的。在外部环境给定的前提下,相关政策措施的实施与调整会改变对企业的激励,而激励又决定着企业的行为选择。因此,行之有效的政策调整对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各自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两者间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注重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建设、组织创新氛围营造和人力资源规划;在组织管理活动中,注重促进员工进行创新和知识分享;尊重利益相关者的产权,使权利契约设计能够给相关各方以有效激励等,这些举措的实施对于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由于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在体现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产业互动融合特征的同时,也要求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支撑,因而在探索更有实效、更具效率的创新政策,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等方面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公私伙伴关系、产业联盟等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作用更加明显,这也反映出在激励各类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与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的关联互动的重要性。
2.增强品牌意识,实现由生产经营向品牌经营的战略转变
近几年发达国家及我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实践表明,制造业服务化是适应产品价值链延伸、产品差异化需求增强、科技迅猛发展以及资源能源约束加剧而产生的一种产业发展趋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多国家都力推“制造业回归”,加强了对制造业的重视。在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制造企业运用品牌塑造等无形资产提升价值,通过品牌形成产品的差异化特色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内容。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企业将附加价值最高的品牌从传统的制造业价值增值的链条中独立出来,作为其竞争的核心能力。通过授权或特许等方式外包具体的制造环节,降低制造成本并拓展产品领域,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实现由生产产品经营向产品品牌经营的转变。以鞋业为例,耐克、阿迪达斯属于知名品牌,企业专注于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等业务,不建设和拥有自己的生产设施,生产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贴牌。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耐克等企业的生产线逐步从日本转移到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地生产,之后又转移到中国大陆、东南亚等区域生产,通过这种将外包生产线持续向低人力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转移的方式,使得耐克、阿迪达斯等企业节约了大量的生产设备投资,充分利用了各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实现了快速发展,并获得了可观的超额利润。在我国也有许多企业重视品牌建设并取得良好效益的成功案例,如信息产业行业中的华为、中兴和联想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品牌(或企业)声誉,在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多项努力中,除了创新的作用十分突出外,注重品牌建设并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实行品牌经营战略所起的作用也显得非常突出。要树立品牌,需要有长期坚持发展的信念,切忌急于求成。同时也需要准确把握不同产品在本行业的发展阶段和特征,有针对性地组合运用各项措施,并且及时根据形势变化做出动态调整。当品牌树立起来后,就需要增加品牌的价值,此时技术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都非常重要,并适时实行由生产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这一经营战略的转变实际上和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过程是紧密相连的,也体现出制造业服务化发展趋势的特征。当然,现实中人们也发觉,在增强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创新方面,还有不够合理的现象存在,如中介性的服务机构发展较快,但在创新的价值链的前端、后端发展得较慢,比如创意设计、研发服务以及一些基础技术的服务就相对较少。因而借助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鼓励企业优化结构,向设计、研发、知识产权、技术改造等方向或领域发展,支持各项创新活动,特别是重视品牌的价值提升,是实现由生产产品经营向产品品牌经营战略转变的重要环节。
3.推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进行产业升级。一般来讲,产业升级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产品技术的换代升级。例如由软盘升级为U盘,电脑的系统由Windows XP升级至Windows 8等。第二种升级就是产业链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领域的延伸。例如由一般的来料加工和来样加工往上游的产品设计、研发等方面延伸,向下游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创新、物流、服务等领域的延伸。第三种升级的方式就是创建新兴产业。例如当前的新能源、环保产业、电动汽车、生物工程和新兴材料等。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角度讲,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素质,是十分重要的任务。把制造业服务化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我国摆脱旧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进程中,已经非常注重加强产业关联,构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联动发展机制。现在进一步通过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重塑产业竞争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中融入服务的要素并将产业结构向服务方向升级,由制造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型,会大大降低经济增长对资源投入的依赖,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在我国正大力推进的城镇化发展中也发挥出了推动作用。一般说来,产业发展有集聚的特点,在制造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高附加值、为生产服务的、新兴的服务业往往也会相应发展壮大,并且与城镇化的规模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资源、信息和产业,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载体。长期以来,由于在战略上没有充分重视城镇对制造业发展的聚集和支撑效应,我国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2009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之比仅为1.01,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4~2.5的合理值。[25]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和工业布局相对分散弱化了对服务尤其是制造型服务的中间需求,导致服务业面临资源分布相对分散、业态种类较少、集聚程度偏低等问题。制造业链条上的技术研发、人员培训、经营管理、会计服务、法律咨询、信息服务等关键环节,得不到相关支撑服务体系的协作与配合,大量本应通过外包方式完成的服务活动不得不在制造企业内部消化完成。显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与城镇规模结构有较高的相关性,加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步伐,促使制造企业增强对价值链中服务环节的关注,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实行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既有利于促进制造产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也有利于服务产业形成有效集聚,特别是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
4.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与先进制造业衔接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先进制造业而出现的,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的依托,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也引领着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纵观世界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历程可知,当国内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国民经济中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逐步上升,而工业所占比重趋于下降,这正是我国目前所处的阶段。而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以上时,服务业就会步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阶段。同时,现代服务业的“三高”特征也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服务业在我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我国庞大并且不断升级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生活性的服务业产生了多元化的需求,为此,服务业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过程中,鉴于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及产业发展边界的日益模糊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国把单纯产业转变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发展路径已成为一项共识。过去,制造业者以生产线的效率来竞争,现在,制造业者以服务的增加值来竞争。由于服务业的发展要更多地依靠信息、知识、技能、品牌、管理等要素,而且服务业是建立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之上的,由此也带来市场主体之间更加复杂的合作联系和更为多样化的交易关系,因而服务业发展要求比较完善和健全的市场经济制度。重视服务业的作用与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模式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在企业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制造服务融合创新发展模式时,有一种形式是提供新服务,开辟新市场。尤其是那些具备良好服务能力的企业,可以同时开展多项增值服务和专项服务,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客户解决更关键的业务问题及提供更多的利益。因而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地与先进制造业衔接,对于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十分有利。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安排,所以更进一步地明确政府职能的定位,在市场准入门槛的设置,准入方式的确立,准入标准的制定等方面不断完善,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环境,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创新模式的更好发展是很重要的。
总之,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制造业大国,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现实中,需要充分认清自己的处境,传统的工业发展思路难以为继,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将“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智造”,由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参照国外的经验及教训,无论是欧美国家正在进行的“再制造业化”,还是热议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最终发展实体经济是不可能丢弃的。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走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道路,重视并发展制造业服务化的新型发展模式,应是可取的路径。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打造具有引擎作用。
[1] 霍景东,夏杰长.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化、互动与融合的实证分析[J]. 经济研究参考,2007,(41).
[2] 黄烨菁. 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J]. 学术月刊,2010,(7).
[3] 秦世俊. 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态势[J]. 华东科技,2004,(12).
[4] 陈维民. 转型与创新——现代物业服务业发展之策[EB/OL]. http://www.fzzx.cn/S/BookPages/98/116858.shtml.
[5] Baumol W J.BusinessBehavior,ValueandGrowth[M]. Harcourt, Brace&World, New York,1967.
[6] Levitt T. Production-line Approach to Service[J].HarvardBusinessReview, 1972,50(5):41-52.
[7] Bowen D E, Siehl C, Schneider B.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Customer Service Orientations in Manufacturing[J].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 1989,14(1):75-95.
[8] Vandermerwe S, Rada J. Servitization of Busni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 1988,6(4):314-324.
[9] Oliva R , Kallenberg R. Managing the Transition From Products to Servic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ServiceIndustryManagement, 2003,14(2):160-172.
[10] Brax S. A Manufacturer Becoming Service Provider-Challenges and a Paradox[J].ManagingServiceQuality, 2005,15(2):142-155.
[11] Aegis.AreKnowledge-intensiveServiceActivitiesEnablesofInnovationProcesses?[M]. A Study of Australian Software Firms, 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2004.
[12] 赵一婷,刘继国. 制造业服务化:概念、趋势及其启示[J]. 当代经济管理,2008,(7).
[13] 陈凤英. 美国致力发展制造业,未来投入5亿美元[N]. 人民日报,2011-12-19.
[14] 陈友骏.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步履蹒跚[N]. 文汇报,2012-04-18.
[15] 杨程. IT制造业正经历第三次革命[N]. 中国青年报,2012-08-06.
[16] 薛涌. 从“外包”到“内包”,美国制造业或临拐点[N]. 新闻晨报(上海),2012-02-09.
[17] 李毅中. 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 提高产品附加值[N] [EB/OL]. http://news.hexun.com/2013-01-19/150347444.html.
[18] 王菡娟.创新服务业使自主创新迸发新活力[N]. 人民政协报,2012-07-05.
[19] 施振荣. 如何走出“微笑曲线”的底部[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08-15.
[20] 陈建萍. 现行考核制度与税制不利服务业加快发展[N]. 人民政协报,2012-06-26.
[21] 宋和平. 服务提升“中国制造”价值[N]. 新浪财经网,2011-04-02.
[22]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2010世界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动态[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4).
[23] 黄铮. 传统产业能级提升是长期任务[N]. 联合时报(上海),2011-06-28.
[24] 薛慧卿. 中国制造业产出约占全球20%[N]. 新民晚报,2012-12-19.
[25] 郑秉文. 拉美城市化的教训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过度城市化”与“浅度城市化”的比较[J].国外理论动态,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