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雪影 图/受访者供图
彭茂琳:为爱而生 剪彩为人
文/张雪影 图/受访者供图
24岁之前,剪纸于彭茂琳只是一个打发闲暇的兴趣爱好,朝九晚五工作稳定,父母康健丈夫体贴,人生的轨迹本应随着儿子的到来而脉络清晰。
25岁花信年华,出生不足一月的儿子被确诊为“血友病”,至此,彭茂琳开始了风餐素食,三点一线的生活,奔波于医院和家庭,带着满身的消毒水气味忙碌在工作岗位,还要身兼数职贴补家用和支付昂贵的药费。
37岁将至不惑,丈夫不堪重负选择离开,彭茂琳默然应允,独行求医之路。
51岁达知天命,彭茂琳巧手弄彩,笔下生花,以独创的剪彩之技,播爱无形,授渔无疆。
人物简介:
彭茂琳,重庆市渝北区双凤桥街道凤鸣路社区居民,国家二级剪纸工艺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渝北区剪爱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剪爱工艺品剪纸作品
“我们的生命极度缺乏凝血因子
但却同样热血满腔”
“生活就是这样,总让人出乎意料之外,爱好成了事业,家庭缺了圆满。如果有重来的机会,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来到这个世界,他所欠缺的,我来创造,他在苦痛中挣扎,我也要在挣扎中为他庇得一寸阳光。”彭茂琳坐在办公桌前,语调轻柔,嘴角噙笑,缓缓回忆,往事如浪涌,汹汹而来:24岁时,彭茂琳一度认为自己的生活将静好无波的延续下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承欢双亲膝下,与丈夫相敬无隙。因从小热爱绘画,对艺术剪纸一门尤其喜好,再加上天分使然,依葫画瓢,手下剪出的美景虫兽已然有了栩栩模样,工作之余剪彩怡情,成了生活中的点睛之美。
往昔影像纸片翻飞,人事泛黄,相貌依稀,1987年,彭茂琳和丈夫迎来了儿子的出世,家人正当欢喜,夫妇俩却被一纸“病例确诊书”击溃成泥,儿子的“异常”结症于血友病发,因皮下“自发性”出血而引起突然晕厥,凝血因子的缺乏造成了凝血障碍。血友病一般为女性传递,男性发病,且发病越早病情越重,当医生遗憾的告知儿子生命长不过三月时,彭茂琳行若无魂,脑中混沌,始终难以接受事实,人生最大痛苦莫过于大喜之后的大悲。之后,彭茂琳夫妇带着儿子辗转成都、武汉、北京、上海等地求医问诊,得到的答案与最初相差无二,在不断地奔途中,两人身心俱疲,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慢慢接受了这个既定事实,家里积蓄去如流水,消耗在儿子一次又一次的治疗中。彭茂琳夫妇一面承受着药费的经济压力,一面面对儿子随时病发的精神压力,家庭生活渐显左支右绌,重压无力以受,但可喜的是,被判定只有三个月生命的儿子在彭茂琳夫妇的努力下不曾辞亲而去。
一次午饭时,彭茂琳正与丈夫聊话家常,10个月大的儿子乖巧的蜷在她臂窝里,两人讨论着儿子最近的病况,距离上一次病发隔了小段时日,也不知是不是前阵子探来的中药偏方起了药效,彭茂琳放下手中的筷子,低头紧紧了儿子微敞的领口,生怕透风受凉,并细致地将衣领掖在他胖嘟嘟的颌下,儿子轻瞌着双眼,睫毛在呼吸间微微发颤,彭茂琳暖心一笑,捏了捏他柔软的鼻头,指尖触及儿子的呼吸,喷吐间有些无力,彭茂琳迟疑地唤着他的小名……沉睡依旧,彭茂琳心似裂帛,慌张地抬眼看向丈夫,声音渐高,夹着颤音,怀中的儿子却没有转醒的迹象,彭茂琳推椅而起,急促地转身带动了饭桌,发出刺耳的嗞啦声,放置在瓷碗上的木筷应声而落,彭茂琳一脚踩下,奔跑间在地板上滑出了深深的纹路……医生说孩子再次“自发性”皮下出血,寻找出血点难度较大,救治时间渐长,孩子瞳孔已开始放大,面对泪涕横流的彭茂琳,叹息劝解她放弃,彭茂琳拉扯着医生的白大褂,重复着说话,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不行,正因为有了我当时的坚持,所以才成就了现在的我。”当时泪目求医的情景彭茂琳记忆犹新,此后多年也曾在不同的医院回廊间重复上演,“努力争取而失败,我无憾一生,如果仅凭片面言词而论定,那么我的生活将永远循环在医院回廊的几分钟里。”
剪爱工艺品剪纸作品
“脆弱的身体
只能锤炼坚强的灵魂”
2000年,同舟十数载的丈夫选择抽身离开,长期的压抑生活让他渴望平常人家无忧无虑的日子,丈夫糜缓的语调与曾经的誓言交叠碰撞——孩子在,家庭就在……与其两人在“百事哀”中变得陌路,不如各留情念相忘江湖。彭茂琳冷静的点了点头,“孩子在,但他的心不在,那就走吧,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独立的,在一起与否是他的选择,我不埋怨。”丈夫离去后,彭茂琳无暇接送儿子上学,小学五年级后只能辍学在家,“别的小孩在游乐园时,他只能躺在床上用手机玩游戏,别的小孩和父母牵手散步时,他只能一个人面对每次病发的痛苦,有时工作回家他就拉着我的手说别那么辛苦……我亏欠他太多,他却反过来心痛我太苦。”彭茂琳觉得似乎和儿子调换了角色。“卖菜、卖衣服、摆台球摊、装裱书画……只要能挣钱,我都会干,每天完成工厂的管理工作后,继续兼职至凌晨,有时回到家儿子早已熟睡。”
为了方便赶工,彭茂琳在工作的工厂不远处租下了一个两层的小水泥房作为装裱室。如往常一样,六点准时从工厂下班,彭茂琳马不停蹄地赶向装裱室,当晚要继续几幅字画装裱工作,回到家估计又是雾浓夜深时。二楼破旧小窗中透出的隐隐微光,在夜幕中氤氲出朦胧的湿气,第一部分的备料工序已经完成,彭茂琳将制作好的浆水直接上于画心,拖上命纸,再上墙崩干,她搭好木梯,托着润湿的画心小心翼翼的拾梯而上,立稳后,右手探了探墙壁的干湿,慢慢侧身,就着手臂准备将画心贴上,不料脚下的移动牵引了裸露在外与木梯缠绕的电线,衣摆被木梯上的铁钉勾住,瞬间拉出了半尺长的破口,一瞬间,灯熄光灭,屋内一片暗沉,彭茂琳身子如断线风筝摇摇欲坠,如果画心随势落地,之前所作工作付之一炬不说,原画作也会损坏,彭茂琳顾不得后坠之势,奋力向上伸手,黑暗中辨不到方向,只能胡乱一就,跌下木梯的前一秒她心下大慰:还好,贴上了!
水泥房建在山间,夜晚虫鸣啾啾,人家稀少,唯一的光亮来自倒挂正中的弦月,彭茂琳摔坐在地上忍痛寻找楼梯口,跌跌碰碰摸索到台阶,扶着栏杆趋步下行,刚才的痛楚还未消散脚底却再次踩滑,整个人似皮球一般顺阶滚到了底楼堂屋……一路折腾回家,当儿子看到衣破血流的彭茂琳时,泪水决堤,抱着她大哭不止,自此后在儿子的坚决反对下,彭茂琳只能将装裱工作带回家里。
“从出生那刻起
就注定一生背负苦难、与死神相伴
但我们不用,这苦难的身躯
博取同情的泪”
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儿子,彭茂琳承受着高于常人数倍的压力,直到2005年血友病协会建立,彭茂琳的生活有了转折性的改变,借助协会平台,她获得了更多血友病的治疗信息,也结识了许多血友病患者及家属。2006年彭茂琳和其他血友病患家庭在重庆医科大学附二院爱心专家的支持下开办了重庆首次血友病患者医疗救助活动,面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她深深地感受到血友病人更需要的是治疗和改变。
“治疗需要资金,社会救济有限,只有自强才能改变我们现在的生活。”剪纸本是彭茂琳从小的兴趣爱好,当成为事业后,她用了“阴差阳错”一带而过,从照本临摹到拜师学艺,再到独创技法,慢慢地,彭茂琳的剪纸手艺自成一派,在业界打出了一片名气,也因此,血友病患群体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我们不需要同情,有一技傍身,身残但志坚。”对彭茂琳而言,剪纸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实现了自我救助,何乐不为?
2008年,彭茂琳在涪陵残联的协助下,开办了残疾人剪纸学习班,以此来激励他们自强自立,2010年,她又在渝北区双凤桥街道的大力支持下,筹集资金申办了微型企业,用“一”扶“二”的形式,分别搭建了“血友病之家”关爱平台和“剪爱工艺品有限公司”就业平台,全身心投入了公益事业,以剪纸作品的售卖和展出为血友病患者募集治疗资金。
“学习艺术,灵气和天分缺一不可。”彭茂琳身兼“母亲”与“老师”的职责,作为200多名血友病患“家长”的同时,她还任教他们的剪纸培训,从中发掘佼佼者,“现在剪爱工艺的技术人员都是我一手培养出来的,从基础线条描画到镂空刻画手法,一刀一画无不亲为。”在彭茂琳眼中,血友病患聪慧异常,常人需要用六七年学成的技法,他们能在五年内驾轻就熟,更甚者还可以独立创作作品。
以爱之名成就艺术,刻刀之下显精魂。每一幅作品的完成并不是一蹴而就,曾经在中南海拍出15万高价的《新嫁娘》从灵感闪现到构图确立,最后技工描刻,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剪纸中,隽秀少女凤披霞冠,眉目低敛,竹帘后半掩娇态欲语还休,对镜成双抹红妆,作品跳脱了传统的平面刻画手法,加入了彭茂琳独创的“多层次三维表现手法”以此展现光线的明暗交叠和事物的空间递进,画中新娘衣香鬓影如现观者眼前。其实在作品之后也隐藏着设计师的美好心愿:血友病传男不传女,婚嫁之龄难觅良妻,他们渴望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两人相濡以沫,风雨共济,取名“新嫁娘”也意为他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血友病群体就像是具化后的剪纸艺术,都需要关注和支持,我们用艺术在书写生命,也强烈地梦想着生命能在艺术中延续下去。”彭茂琳以一己之力撼千斤石,有时也深感力不从心,“有盈利才有资金为更多血友病人搭建治疗平台,所以除了公益性质的作品售卖和展出,从前有商业客户我也会答应邀约,可他们以‘剪纸’为名,将我们放在了江湖卖艺的位置,国粹艺术沦为街头作秀,既让人难堪,也深感失落。”
剪纸之于彭茂琳,已不再是兴趣爱好,不知不觉中以此为业,以此载梦远航——让“血友病之家”真正融入社会,让所有血友病患常驻阳光之下。
在剪爱工艺的工作室里摆放了历年来的原创作品,有横跨前后梁柱的巨幅重庆江景剪纸图,有以典故教义为主题的连环剪画,有与蜀绣相仿的双色屏风剪图,还有与“血友病之家”的病友和家属共同创作的“马到成功”毡布剪贴画……彭茂琳娇小的身躯似风吹即倒,谁曾料蜉蚁亦能撼大树,她走在每幅作品前滔滔不绝,日光从门庭倾洒而入,双肩微躬,右腿有些跛,却似是比谁都要直立挺拔。转身一眼,一排蝇头小字映入眼帘:“用剪刀裁剪不一样的人生,用艺术倾诉不一样的心灵。”
李显彦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