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子 图/受访者供图
余治国:30年扎根基层的农技人
文/叶子 图/受访者供图
查看大棚蔬菜长势
人物简介:余治国,51岁,现任重庆市奉节县农技站站长,高级农艺师,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10年被授予奉节县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0年、2012年被评为重庆市农委粮食生产先进个人,2013年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那是1983年,年方20的余治国从四川省万县农业学校毕业了!怀着一股干事创业、激情澎湃的心,他走上了工作岗位——重庆市奉节县梅子乡农技站。从那一刻起,三十余年,余治国从未离开过县、乡农技站!从那一刻起,三十余年,余治国一大半的时间在农村!从那一刻起,三十余年,余治国一直是农民同胞的贴心人!
顶风寒、冒烈日,走村到户,蹲点在农田……从20岁走上农技推广岗位,余治国扎根在基层,为把农业科技知识传到农民手中,应用到田块,他大部分精力在农村,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耕作生产。
“打心底爱好这个专业,也很感恩有这一份工作,这份工作让我感到踏实,我觉得我一辈子干好一件事就行了。”回想自己这三十年的职业生涯的持之以恒,余治国颇为有成就感。从乡、镇到县,他的工作单位只有一个——农技站,尽管不少领导劝他转行从政,他都婉言谢绝。哪管世事变迁,哪管人心思变,他只苦守自己的岗位。
爱学习,爱钻研的他,为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推广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丰富自己的才学,勇于接受多方位锻炼,从一个普通职员做起,工作兢兢业业,成果不断涌现,先后被调任平皋区农技站副站长、城关区农技站站长、奉节县农技站副站长及站长;一路走来,他从技术员、助理农艺师,成长为农艺师、高级农艺师。
“希望用自己的行动和不懈努力给农民带去了丰收的希望。”这个观点一开始就扎根在余治国的心里与脑里。为了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他以自己的专业,想方设法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提高农业产量和效益成为他研究的重点课题。1996年由他主持改进的水稻旱育两段育秧技术,在两年时间内全县推广面积就达85%,亩增产50公斤以上;推广的水稻抛秧、高寒山区地膜玉米、小麦稻田免耕、稻草覆盖秋洋芋、红苕喷施磷酸二氢钾、油菜育苗移栽等实用配套技术,年推广面积达100万亩以上,推广普及率达到75%,年新增效益达20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在2008年以来,他在农业生产抗灾救灾、高产创建、病虫害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良种推广等重大技术推广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
三十年,岁月无声流淌,从毛头小伙变成“糙大叔”的余治国,踏遍了全县30个乡镇,386个村;先后主持完成了20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10项科技成果获得省、市、县科技进步奖;15篇科技论文获奖;发表刊登学术论文9篇;16次被评为各类先进个人。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余治国得到的肯定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分量——2005年被评为全国农技推广先进个人;2006年2月被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评为“十五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2009年被推选为奉节县争光贡献奖后选人;2010年被中共奉节县委、奉节县人民政府授予奉节县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10年、2012年分别评为重庆市农委粮食生产先进个人;2013年获得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八十年代中期,刚刚踏上农技推广岗位不久的他,就选择了生产技术差、海拔1000米的偏远小村传授技术,在田野乡间放飞青春之歌。他到农户家一住就是10多天,与农民同吃同住,白天到田间指导技术,晚上召开技术培训会,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过硬的实用技术让农民受益良多。
“农民同胞很朴实,我们付出一点,他们就会很感恩。”对于干实事的余治国,农民们主动拿出用来换钱买盐的鸡蛋为他改善生活,夜间开会时悄悄把棉衣给他披上。不少老农感慨地说:“像他这样的技术员,真是我们的贴心人。”
随着岗位的变迁,他肩负的担子越来越重,负责的项目越来越多,技术推广面越来越广,但他始终不改的是与农民打成一片。1995年在推广“高寒山区玉米地膜全覆盖项目”的时候,他亲自蹲点在海拔1600米的高山长安乡。该乡封闭贫穷,新技术推广难,20多元的地膜投入更让农民难以接受。为此,他着急在心里,却选择委婉地对待农民们,采取家家到、户户落对比算帐的办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了农民,当年推广面积就达1100亩,占全乡玉米面积的60%。秋收时节,农民喜笑颜开地指着地里的玉米说:“余站长,你的技术就是好,产量比去年多收一半呢。”
“从还未播种开始,就要高度重视土壤情况,播种了更要密切观察。”即使余治国走上站里的领导岗位,他都没有减少下乡时间,就连接受我们采访还说,“明天不行,明天我要下乡,后天吧。”在每一年的春耕期间,他都带领全站职工参与进去,为春播、春管、春防示范片而忙碌,基本一蹲就是40多天,真是手把手地指导农民科学种田。
小麦田间测产
规模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余治国作为老农技人心里自然很清楚。他认为,“这是时代的使命,也是工作尽职尽责的表现。”
2003年以来,为了探索规模经营,培育壮大粮食产业,他在上级部门领导下,探索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先后培育了公平贡米、红土米业等企业,开发出了公平贡米、“夔门牌”优质大米等知名产品,并获得第八届中国•武汉优质稻米博览会优质大米奖。
“红土米业公司,企业员工达58人,固定资产350万元,引进了国内先进的粮食烘干、加工设备,年加工能力2万吨。2010年企业流转、租用土地种植水稻面积2800亩,还与周边农户签种植订单2万亩,企业年纯收入达到120多万元。”
这是余治国努力的结果。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红土米业拥有先进的耕耘机、栽秧机、收割机等农机具12台,先进的粮食烘干、加工、包装设备一套,实现了耕种机械化、加工自动化、经营规模化。
更让他欣慰的是,在企业的带动下,该乡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又回到了家乡,拾起了撂荒地种植水稻,解决了耕地上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三农’建设做点实在的贡献。”余治国如是说。
观看秧苗长势
查找病害
作为全国农业技术推广先进工作者、重庆市科技兴粮先进个人、重庆市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余治国不仅仅在实践上饶有成果,在理论上更是颇有建树。
2007年以来,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优质水稻品种改良及稻米开发》《小麦农田保护性耕作》《奉节县酵素菌生物有机肥生产与应用》《优质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农业部万亩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等多个重大农业技术项目的实施。
在推广“稻田小麦免耕”“秋洋芋稻草覆盖”“玉米地膜覆盖”等技术中,他不断摸索总结,形成了系统的组装技术,在生产上得以推广应用。他每年都要主持和参与品种引进筛选、农艺栽培技术探索、试验研究等工作,并建立一定规模的高产示范。
从1990年以来,他在繁忙工作之余,承担完成了多个科技成果和试验研究,有10项科技成果获奖,完成的“优质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获重庆市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玉米育苗移栽及配套栽培技术推广”获四川省农牧厅农业丰收三等奖。他撰写的《三峡库区主体特色农业发展战略思考》《奉节县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浅析》《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等9篇科研论文,分别在《中国农技推广》《中国南方果树》《杂草科学》《河北农业科学》《南方农业》《科技资讯》《农家生活》专业杂志刊登;15篇论文被重庆市农技推广协会、重庆市作物学会、重庆市遗传学会等学术团体和单位评为优秀论文,体现了一名优秀农技人才的突出风采。
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余治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奉献,还是为他赢来了各种“身份”:重庆市农技推广协会理事、重庆作物学会理事、重庆农业信息服务专家团成员……
“农技事业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而我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这么多年来,我在基层学到的东西是书本上没有的。”为了农技推广事业可持续发展,余治国不但身体力行,敢想敢干,还带领更多的同事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他十分注重培养全站职工职业道德和献身农技推广事业的精神。“要想搞好全县的农技推广工作,仅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朝气足的高素质队伍。”余治国是出了名的田坎站长,也是出了名的关爱年轻同志,总是将自己多年来的工作经验、业务知识传授给年轻同志,在传帮带上下功夫。
“逐渐为他们加担子,在生活上关心他们,使大家感到农技站是一个团结而温暖的集体。”在工作中,他讲究方法,采取大胆放手和身教重于言教的方法,让同事们在工作中得到进步。对每一个试验、示范课题、技术方案、结果分析,他都组织全站职工认真讨论,特别重视年轻技术骨干的意见,让大家发表意见,提高团队的协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自己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实用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同事。
“新同志迅速成长,才能使农技推广事业后继有人。”余治国憨笑着说。他的精神展现了我国“农技人”的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援西大学生王鉴深有感触地说:“跟着余站长工作,受益多、进步快。”如今,与余治国一起共事的同志,有5人晋升为农艺师,不少科技骨干人才已经走上了县、局级领导岗位,而他自己仍然默默无闻的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除了传帮带,余治国作为奉节县第九届、十一届、十二届政协委员,十三届政协常委,总是依托更多的平台为解决“三农”问题鼓与呼。
“曾经一段时期内,由于抓结构调整,粮食生产逐渐被冷落,个别乡镇甚至被连续几年的粮食丰收冲昏了头脑,认为粮食已饱和不需要再抓。我为此感到痛心疾首。”
对于此,他通过深入调研,2009年向奉节县政协提交了《抓结构调整,绝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的提案,大声疾呼抓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特别是山区农业大县,粮食仍然是县域经济的基础,长时期内不能动摇。他的奔走呼吁,引起了奉节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就召开了久违的全县粮食生产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全县粮食生产,并与各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大了粮食生产工作力度,使全县粮食实现了恢复性增长。
田间指导农民播种
指导田间耕种
岁月流转,初心不改。余治国从扎根“三农”的那一天开始,就把生命融入到了农业、农村、农民之中。沃土里结出了丰收的果实,农村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农民们更是忘不了“老余”。“他们时不时的到我家串串门、拉拉家常,对待我就像对待亲人一样。”余治国笑呵呵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