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形成合力 打造协同教育

2014-03-14 19:30姜波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协同家庭社区

姜波

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是大教育观的基本内涵与目标之一。学校和教师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需要与家长和社区展开充分的合作,这是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学校、教师、家长以及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责任。通过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支持,保证所有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有助于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也有助于家庭与社区的稳定、繁荣与发展。合作对于家长、学校与社区不仅仅是一种目标,更重要的是一个过程。然而,目前对于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研究多停留在其重要作用与意义层面上,对于合作关系中操作层面的实证性研究则很少。

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系统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家庭和社区(社会)成员在共享信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学生是协同教育的中心,学校、家庭和社区要通过交流、活动、投资、决策与其他一些联系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校是系统发展的设计者、参与者、指导者与系统运行的支持者;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应是互补合作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努力提出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解决策略。

成立协同教育组织。现实公立学校中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工作一般由德育处组织进行,受其科室职能与协同教育需求限制,往往工作效果局限于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诸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更多的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则由年级组、班主任承担,其内容多限于学生成绩与学生违规问题。结合现行学校组织机构现实,可以适当调整学校办公室职能,组织成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其组织成员为校长、其他学校合作组织中心成员、不同年级教师代表、不同年级学生代表、不同年级家长代表、地方主管文教卫官员以及社会团体合作伙伴等。其组织任务至少包括:撰写年度合作行动计划;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活动;招募志愿者;实施、协调、宣传已策划好的活动;对合作活动与问题进行监督、分析与提出改进建议。同时该组织还应承担起家长、社区成员的培训工作,编写系列学校教材进行知识、技能培训,帮助家长、社区成员从总体上把握教育的正确方向,并向其传授正确的教育方法。

明确协同教育目标与参与类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组织的工作目的是为学校创造欢迎家庭、社区参与学校教育的氛围,确保家庭和社区有合理、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低效的协同教育严重影响各类协同教育参与者的参与持久性与深度。所以,确立各方感兴趣并可操作的协同教育目标对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极为重要。考虑到协同教育的参与者素质参差不齐,我们确立的目标必须包括维持合作氛围目标与行为目标,还应包括提升协同教育工作的学术目标。有了明确的协同教育目标还要有操作性强的参与形式,这是协同教育的关键。协同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协助家长提高子女教育技能;以学校项目与学生发展为抓手实施开展有效的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的交流;为志愿者提供服务的机会和展示的机会;创设家长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情境;创造家长代表参与学校决策情境并发展家长领导和代表;搭建学校、家长、学生与社区共享资源平台等。

建立协同教育操作清单。基于学校教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枢纽地位,学校要不断探索适合于本区域的学校—家庭—社区合作项目,并提出相应的策略引领协同教育发展;为解决现实中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存在的沟通低效与合作连贯性差的问题,建立具有操作性的协同教育项目执行方案并以此提供直接、持续的项目支持。

各教育参与者不仅要高度认同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更要在实践层面参与。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应强化服务意识,换位思考,体谅学生家长的苦心与社会的期望;要求家长在尊重、理解教师的前提下,与教师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积极主动与教师交流,对教师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要有宽容之心,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活动,为志愿者提供帮助与支持;而社区更应把学校作为区域文化的中心,提高对学校教育与教育理念的认知水平,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帮助学校推进教育改革;三者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网络体系,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与三者协同发展。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协同家庭社区
社区大作战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家庭“煮”夫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恋练有词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