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黎霞
伴随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在基础教育领域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融入国际课程元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迈向国际化和现代化方向的一种有益尝试。自2004年起,北京市逐步开展了高中阶段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试点,允许一些优质高中学校与国外学校合作,引入具有国际影响力、被其他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和认可的国际课程。北京市基础教育领域广泛开展了各级各类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一大批优质的国际课程资源进入普通学校,丰富了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但是,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国际课程的引入与实施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政府监管和专业指导。
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引入与实施的调查研究
为全面了解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的引入与实施现状,在对典型学校开展个案调查的基础上,项目组于2012年5月对东城、朝阳、海淀、昌平、大兴、房山6个区共312所公立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国际课程的类别、实施范围、引入和学习途径、涉及科目、实施方式、学生覆盖面及学费、师资情况、教学资料建设以及教学中的主要问题等。
1.国际课程引入情况
课程需求:目前实施范围不大,但潜在需求较大。调查显示,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自2009至2012年的三年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较为普遍,35.4%的小学、47.2%的初中、71.6%的高中开展了教师赴外培训、学生赴外游学、参加国际比赛等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其中,“引入国际课程资源,开展相关活动”作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活动的内容之一,已在11.9%的小学、13.2%的中学和18.9%的高中不同程度地得以实施。另外,对初、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11.4%的学生直接参加了国际课程的学习,32.5%的学生表示以后会选择国际课程。总体上看,虽然目前国际课程的实施范围不大,但学校对引入国际课程的潜在需求较大。
引入途径:以学校自行联系为主。调查显示,国际课程的引入途径在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学段都以学校自行联系为主,其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情况,其中小学占40%、初中占46.2%、高中占42.4%。高中学生学习国际课程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学校国际课程班,占52.7%;其次是学校开设选修课,占27.3%;在校外其他学校或机构学习,占20.0%。
课程种类:义教阶段和高中阶段各有侧重。对“学校目前引入和实施的国际课程资源的类别”的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开展最多的课程是国际青年成就(JA)课程,占9.6%;其次是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实验与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占6.7%。在高中阶段,实施中外合作项目的比例最大,涉及的课程有中美合作AP课程和PGA课程、中英合作A-Level课程和WIC课程、中加合作加拿大BC省高中课程共五类。
涉及学科:以英语为代表的语言类选修课程为主。从国际课程资源所涉及的科目上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英语学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比例分别为26.9%、35.8%和47.6%。此外,部分高中学校为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开设了如SAT、TOFEL等难度更高的英语语言拓展课程。另外,部分中小学校自主开设了韩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小语种校本选修课程。
2.国际课程的实施情况
实施方式:与校本选修课程结合为主。调查显示,学校国际课程的主要实施方式是与校本选修课程结合,分别占到小学的68.1%、初中60.3%和高中71.9%。此外,学校将国际课程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小学、初中、高中都占到半数以上。比例最少的是与国家课程结合,小学、初中、高中都仅占到三成以下。
教学材料:以中外教材内容融合为主。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校在实施国际课程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将国外教材内容与我国相关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其中,初中阶段的探索最多,占22.2%;小学最少,占15.3%。高中阶段直接引进国外教材的情况最多,其原因与部分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使用原版引进教材有关。
任课教师:中方教师任教为主。对国际课程授课教师的调查显示,现阶段中小学外籍教师人数并不多,在开设国际课程的学校,全部由外籍教师授课只出现在高中。小学和初中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全部由中国教师任教。
费用情况:义教阶段免费,高中阶段依课程有差异。对学生每学年学习国际课程的学费统计显示,小学和初中学校开设的课程大都实行免费,免费课程占到七成以上,其中出现学费在1万元左右的收费现象,不排除学校组织的各类校外游学活动。高中阶段涉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每所学校的收费标准不一,一般在2至4万元不等。
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引入和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课程引进还需要行政部门进一步统筹规划
目前,北京市中小学引进与实施的国际课程基本属于实验学校自发引入、自由运作模式,学校自主决定与哪些校外或境外教育机构合作、引入或开发何种课程。很多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纷纷引入课程,开展实验,这种国际课程资源的无序引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的引入质量和实施效果。
2.课程实施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和专业指导
北京市教委对高中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引入采取严格的行政审批管理,但当项目审批通过后,市教委及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尚没有形成较为规范的监管机制,主要由学校和国外合作方自主管理。此外,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由学校全权负责,课程引进后的师资、经费、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保障措施都依靠学校自身能力解决,没有市级的课程审批程序和教学管理制度。
3.高中阶段引进的国际课程服务面有待拓宽
北京市高中阶段引入的国际课程大多集中在各类高端课程上,种类相对较少,而且这类课程具有明显的国外大学升学导向性,由此造成部分学校利用公共教育资源为少数准备就读国外大学的高中学生服务的现象,既存在利用公共资源谋私利的弊端,又把占绝大多数的普通高中生排除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
4.国际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亟需加强
调查显示,目前北京市各类学校在国际课程的实施中遇到的首要问题是缺乏师资及教师培训。国际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机会少。国际文凭组织(IBO)每两年组织由各成员学校教师参加的统一培训,亚太地区的培训地点选在香港或新加坡,不仅费用较高,每位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也不多。另外,AP、A-Level、PGA等类国际课程的任课教师由外籍教师和本校教师联合组成,他们的专业培训主要由合作学校共同负责,缺乏市级层面的统一标准和严格的管理制度。
5.与国际课程配套的教学辅助资源有待丰富
国际课程的本土化实施需要参考大量课程资源,由于国际课程的引入缺少政府部门的调控和管理,资源引入主要由各学校与合作方自行解决,学校受自身条件限制,能提供给授课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资源并不统一,质量和数量差异较大,造成国际课程实施水平与能力上的校际差距。
对北京市中小学国际课程引入和推广的建议
1.加强行政部门的统筹规划和监管力度
综合考虑北京市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学校特色发展和多样化发展模式,总体控制国际课程的引进和发展规模。针对学校融合国际课程内容开发建设校本课程,制定出台课程审批、教材审查、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和监管措施,并由市级或区级部门实施监管。加强审批后实施中的科学评估和监管力度,制定国际课程实施状况的评估标准和办法,完善过程管理方案,建立相应的国际课程周期性的退出机制,确保国际课程的优质性。
2.进一步加强指导,整体规划学校课程建设
当前大部分学校对国际课程与国际课程资源二者的内涵和外延的界限不清楚,将从国外引进的相关资源一概理解为国际课程,这不利于更好地规划学校的整体发展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课程需求。学校要考虑引入课程与目前课程的关系,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具体实施策略,决定是直接引入实施、本土化融入还是借鉴其中一部分以促进本土课程的实施。
3.采取多种途径扩大课程覆盖面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服务于高中出国留学班的学生,其他各类国际课程资源的覆盖面相对较小。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学校的优势,分批次开展各类实验项目。例如,在学校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选择重点学科,加大对中外课程内容的整合研究,探索将本土化整合后的国际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推荐给普通学校。
4.建立国际课程师资引进和培训制度
针对中外教师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不同,需要构建中外教师合作与交流的机制,创设中外教师有效参与的教学培训模式。同时,组建专业教学培训团队,定期开展针对学校管理人员和国际课程授课教师的教育理念培训、学科教学研讨交流和教材研讨活动。
5.创建国际课程资源库和网络共享平台
为进一步发挥国际优质课程的效益,同时解决部分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建议由行政部门委托专业机构与实验学校携手,根据国际课程的不同类别、主要特点、实验和需求范围等,按照不同学段学生发展规划,建立面向全市的国际课程资源库、网络共享平台和空中课堂系统,同时不断研究、提炼和补充新的本土化课程,完善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