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探索与思考

2014-03-14 19:11蒋立红罗敏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育人学科学校

蒋立红++罗敏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蓝图和依据,决定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和水平。我校自2009年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希望通过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实施方式等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通过为学生提供能激发学习兴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有效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均衡和特色发展,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

构建服务于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之路。学校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基于这样的认识,经过两年的实践探索,特别是参加了北师大裴娣娜教授“基础教育未来新特征”课题的研讨交流,学校确立了“让生命绽放”的育人理念,确定了体现生命绽放的育人目标,并构建了服务于育人目标的课程结构,完成了对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

“让生命绽放”的核心价值观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成长的意愿,形成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为每一个学生的适性发展提供平台。

体现生命绽放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在表达、交流、协作、批判、创造、反思、责任等方面具有良好素养,具有生成与发展、学习与创新两大核心能力的初中学生,实现学生生命的绽放与成长。

学校构建了由人文与社会、自然与科技、艺术审美、身心健康构成的四大课程板块,服务于生命绽放的育人目标。四大板块课程又都分为基础课程、限选拓展课程和任选拓展课程3个类别,各个学科都按照这3个类别来规划课程。

学校形成的1个基本理念、6种学生素养、4大课程板块、3种课程类别,共同构成了学校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为学校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循序渐进,扎实推进课程实施

1.做好课程规划,建立校本化的学科质量标准

在深入研读国家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学校发展实际,特别是学生实际,通过重组教学内容,细化课程标准,增强适切性,提高有效性,实现课程标准的校本化落实是学校规范发展、内涵发展的关键点之一。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体育、历史、地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校本化学科标准都在积极制定,并同时探索执行。

学校要求各学科都要站在课程建设的高度,加强对学科特点进行分析,明确学科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各学科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本校学生实际,规划学科实施的内容与方式,包括必修课程内容整合及其实现方式;选修课程内容和实现方式:讲座、竞赛及实践类课程的安排等。

2.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课程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学校立足当前教育改革热点问题和教育研究前沿问题,结合教师在课改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系统地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学校开展的培训活动在开阔教师视野、传授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重点促进教师系统化思考学科特色、学习能力、现代教与学方式、学习者评价等核心问题。

学校借助课程改革与建设活动,加强对教师的引导和培训。通过对办学理念的阐释、对课程文化和课程特色的深入思考,推动教师课程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教师将个体教学行为与学校办学目标的落实相结合。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帮助教师完成从课程执行者到决策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转变。在这个教师从被动的执行者变为决策者和生产者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动性、专业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3.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突出学生主体性地位

学校主要通过内容整合和学习方式变革,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内容整合包括学科内知识整合、跨学科知识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整合,以及国家课程与国际课程的整合等。学科内知识整合是在系统梳理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学科教学内容顺序进行适当调整、补充和增加,整合强调学科与社会和生产实践相联系,突出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跨学科整合是通过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使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生发出综合的、交叉的、新的领域的知识、概念及方法,帮助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综合和系统的思维,学习知识、了解和认识事物。信息化与学科整合则是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它使得学习环境、资源提供、交流互动、学习评价在课堂上得到较好实施,学生问题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力都得到尊重和发展。国际课程整合则在英语、地理等学科开展,在内容上借鉴了国际课程中适用的内容,使之有机地整合到学科教学中,成为国家课程内容的特色组成部分。

学习方式的探索主要在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以及开放性学习三个方面。三种典型的现代学习方式的共同特点在于:指向学生发展,尊重学生主体性,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索的基本理念。它们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使得尊重、自主的课程文化落实到了课堂。

4.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提高教学效益

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也是支撑课程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保证。各个学科都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注意课程资源的积累,按照实用性、丰富性、开放与生成性、师生双主体性等原则来建设课程资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部分课程也逐渐形成和开发了自己的校本教材。目前,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正在积极创造条件,实现课程资源的信息化应用,以期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也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更好支撑。

5.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我们主要运用课程评价量表带动课程改革和建设。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背景、学生需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式、课程成果、学生评价等进行评价,重点鼓励教师充分分析和把握学情,在课程改革中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科思维,变革教学方式,以评价促进课程改革,引导教师转换教学方式。

课程建设的初步成果

1.形成了讲堂系列精品课程

由《名师讲堂》《家长讲堂》《师友讲堂》《学子讲堂》组成的讲堂系列课程,是3年来形成的精品课程。四大讲堂各有宗旨和目标,各有侧重,为学生洞开天地,搭建平台,使他们走出课本,走出学校,走进更广阔的领域。

2.形成了“行走天下,浸润人生”等实践类课程

以《探源黄河》《丝绸之路》《江南历史文化探寻》《走进台湾》《北美历史文化概览》等为代表,师生从窄小的课堂走入了广阔的天地,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真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知识在学科之间碰撞、整合,激发出新的视角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和提升,团队精神和责任意识得到全面提升,收获了大量的学习成果。

此外,学校定期开展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社团节、欧美文化节、元旦嘉年华、心理游园会等各种实践类活动。这些都是各个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和实践能力。

3.初步形成学科特色和实践成果

各个学科围绕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框架,积极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比如以思维训练和知识整合为特色的数学学科建设;以书香校园为引领,读写一体化为特色的语文学科建设;以必修课、选修课、课间操、体育社团和运动队“五位一体”为核心的体育与健康学科建设;以考试评价改革和跨学科整合为推动力的史地政生学科建设;以情境化教学为特色,以提升学生读写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学科建设;以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训练为中心的理化学科建设等。各个学科围绕内容整合、方式变革和突出学生能力培养,走上了优质化、特色化发展道路,为学校未来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学科基础。

4.教师队伍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多数教师能认真研读国家课程标准,对学科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能以学情分析为基础,自觉学习和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组织开展教学,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并重等。

5.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果好

学校为学生搭建了较为丰富的学校课程,课程的实施方式和途径也是多样化的,在一些课程上,学生还享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性。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学习焦虑的倾向得到很大缓解,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意识等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学生在收获学业成绩的同时,也提升了综合能力和素质。

今后,我们要通过课程建设把教学改革的思想深入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课程建设的重点将是“立足课程,扎根课堂”。学校将以国家课标为依据和指导,进一步清晰各个学科更具体和细化的目标、资源组织及实施方式,带动教师围绕学科本质研究教学,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与方式开展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的双向互动中共同成长,使学生的优化发展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育人学科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超学科”来啦
学校推介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