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看”、“三读”是把金钥匙———浅谈诗歌教学的入门方法

2014-03-14 07:00于红
科学中国人 2014年2期
关键词:将进酒柳永李白

于红

(大连市金融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大连210200)

文学分为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四种样式,其中诗歌是璀璨的文学瑰宝,其意象鲜明,意境优美,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想象丰富,感情强烈。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发展思维,激发情感,使人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对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更是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就自己在诗歌教学实践中通过“三看”、“三读”引领学生学习诗歌,借此来教会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并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点滴体会与大家交流一下。

诵读是一种由多种生理器官共同参与,能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它能培养人的记忆力、语言的感受力、口头的表达能力,再现诗歌情境,感悟诗人真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渐染。要完成“诵读”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一把金钥匙就是“三看”,“三读”。

诗歌学习要学会“三看”——看题目,看注释,看作者。

看题目 题目是切入点。诗歌的题目或揭示时间(《茅屋被秋风所破歌》),或揭示地点《沁园春·长沙》),或点明事件(《再别康桥》),或点明主旨(《我爱这土地》),或点明体裁(《念奴娇·赤壁怀古》),或抒发情感(《乡愁》),或蕴含表现手法(《致橡树》)等,有时一个题目可兼有多种作用。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迅速提取诗歌的有关信息。

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从题目可以看出,全诗运用的是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助“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在否定了“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代表的“极力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的观念后,歌颂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理想的爱情观。题目中“致”就是“表达”之意,为鉴赏诗歌提供了突破口。

看注释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尤其古典诗歌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语言理解方面的障碍,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书中的注释才能够解读清晰。尤其是诗歌中经常会运用典故,正确地理解典故的含义,对于读懂诗歌语言背景也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之一,如《将进酒》中“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两句诗中的“陈王”指的是才高八斗、词采华茂、骨气奇高的曹植;马致远的《(双调〉蟾宫调(叹世)》中的隐士身份的严子陵、孟光台等。如果不明白曹植、严子陵、孟光台的身份、境遇,就谈不上深刻的理解诗歌的内容,无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看作者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的“知人论世”也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以及诗人所处时代的状况,这对我们理解诗歌的背景、情感、内容、风格等有很大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知人论“诗”。

例如:在教授《雨霖铃》一课时,学生从注释中可以了解到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柳永原名三变,崇安(福建崇安)人,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是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乐章集》。”但要引起学生兴趣、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内容,只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进一步介绍到:

“柳永很小就展露出才华,对到京城赶考充分了信心,谁知第一次却未能金榜题名,对此他一笑了之。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在《鹤冲天》中发了牢骚,‘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的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他的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在京城又熬了三年,柳永参加了第三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就等着皇帝圈点放榜了,然而宋仁宗大笔一挥,把他的名字给勾掉了,并且说:‘此人任从花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且去填词’。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一头扎到了社会最底层,走进市井庭院、红粉青楼,为乐工、歌姬们写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呀。《雨霖铃》就是在他仕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并要与一位红颜知己离别时所作的。”

学生了解了柳永的经历、创作的背景,由“知人论世”到知人论“诗”,通过诵读加深对“伤离别”内容、情感的理解就并非难事了。

以上“三看”的顺序安排只是指在通常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教学时要灵活运用。

诗歌学习要学会“三读”——屏息听读,轻声练读,放声诵读。

所谓屏息听读是指凝神屏息聆听范读,注意语音、语调、节奏,目的是培养语感,感悟作者情感基调和内容。所谓轻声练读指的是结合导读内容、参照注释和范读,有感情自由朗读。要求尽可能体味并读出词的感情基调,读出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所谓放声诵读指的是在轻声练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此刻对诗歌的理解,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和强弱,放声吟诵出本诗节奏、情感与主旨。

下面以《将进酒》一课的讲授为例,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作者的了解评价李白,目的是引出影响李白一生的重大事件——“赐金放还”。接下来设疑,“公元752年即这件事发生八年后李白创作了《将进酒》,那么,八年过去了,“赐金放还”一事还能影响到以豪放、飘逸著称的李白吗?他释怀了吗?《将进酒》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呢?请从诗句中找出作者流露的不同情感的诗句。”学生在屏息听读、轻声练读、放声诵读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的情感是有波澜的,呈现出“悲——乐——愤——狂”的不同情感,应体悟到李白八年中仍为佞臣当道,圣贤寂寞的世道愤愤不平,为自己韶华已逝、功业难成而无法释怀,其情感基调是“愤激”。正是“三读”的过程,让学生抓准了诗歌的内容与作者的情感。

实践表明,“三看”、“三读”是教师引领学生整体感悟诗歌的好方法,也是学生进一步品读评价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一把金钥匙。

猜你喜欢
将进酒柳永李白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将进酒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将进酒》朗读教学之五境
倒下的那一刻
柳永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