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颖
清华爸爸的另类育儿经
●曹慧颖
如今,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开始渐渐回归。越来越多有想法的父亲,开始投身亲子教育中,与孩子一起,在玩乐中共同成长。
有一群实践不输理论的清华爸爸,共建了一个名为“爸爸真棒”的微信公众账号,分享爸爸们不一样的育儿故事。
每天傍晚,在上海徐汇区的一个体育场内,总能见到一对父子的身影。他们或打羽毛球,或踢足球、打排球。这对父子就是玉米爸和儿子。自从6年前玉米进入小学,毕业于清华大学、就职于一家知名外企的玉米爸就辞去工作,回家当起了全职爸爸。一位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为什么在30多岁的事业黄金期辞职?这还要从孩子进幼儿园说起。
当时玉米爸费了不小的力气,才把孩子送进了一家“名园”,甚至不惜让儿子借宿在姑姑家。没想到,儿子对“名园”完全不买账,从小班一直哭到大班,就是不想去。每天上幼儿园前,孩子痛苦,大人也很头疼。孩子不喜欢幼儿园的原因很多:老师不喜欢我,从不表扬我;黑人外教长得吓人;我不想睡午觉……他们甚至带孩子去看了心理医生,医生说孩子挺正常,最多就是有点儿分离焦虑。
眼看要上小学了,家人觉得幼儿园的痛苦经历绝不能重演。夫妻俩决定,两人中有一个要辞职专门照顾孩子。妻子不愿意辞职,于是,儿子进小学2个月后,玉米爸办了辞职手续,回家做全职爸爸兼职业投资者。
成为全职爸爸,玉米爸全力做的一件事便是带着儿子“玩”。每天写完作业后,其他家长带着孩子赶往补习班的时候,体育馆内就出现了这对父子的身影。踢足球、打羽毛球、打排球……在玉米爸看来,运动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现在孩子们的运动时间远远不够。瑞士洛桑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青少年每周运动14小时最有益健康,在14小时内,运动越多,压力和焦虑程度就越低,信心和智力水平也会更高。
上三年级时,玉米玩的东西更具技术含量了——围棋。三年级是学业压力开始增加的时候,班上不少学围棋的同学都放弃了。玉米显然起跑得太晚了——在零基础围棋班一群幼儿园小朋友当中,这个三年级的大哥哥显得有些鹤立鸡群。不过,因为在理解力、接受能力上占优,他的棋艺突飞猛进,如今已经考出了围棋四段。如果说运动锻炼了孩子的体魄,那么围棋则磨炼了孩子的性格。
刚开始学棋时,玉米每输一次便要哭一场。为了增加孩子的抗挫能力,玉米爸便有意多赢一些,锻炼孩子的平常心。后来儿子面对成败越来越淡定,这种心态也让他坦然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成绩一直保持稳定。到小学毕业时,凭借在围棋方面的特长和小学期间的优秀成绩,玉米被一所颇具声望的民办初中录取。
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并不能像玉米爸那样放弃事业,毕竟,父亲承担家庭经济支柱的角色,注定奔波忙碌。作为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的爸爸,应肩负的责任是什么?来看看卢克的回答。
从很多标准看,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卢克都算得上是个精英爸爸,因为工作关系,他与子女聚少离多。平时在香港工作、只有周末回家的卢克,不仅陪儿子的时间少,还因为没有掌握好教育方法,和儿子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
直到卢克给儿子报了篮球班,两年来,每周末两个小时,卢克陪着儿子一起进行篮球训练,或场边观看、或下场指导、或一起比赛,这让父子俩一下子“有了共同体的感觉”,关系亲密了很多。为何当初给儿子选择篮球?卢克说,因为儿子性格内向,而篮球是项需要团队合作的活动,在玩篮球的过程中,儿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在卢克看来,运动在人格塑造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手段:坚持体育运动,很容易看出孩子的进步,这种进步会建立起孩子的信心。信心不是来源于“一开始就好”,而是来源于“通过努力,就一定会越来越好”,从而让孩子树立起“我现在不会没关系,努力就一定能行”的强大信心。
卢克还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思考习惯,不过对两个孩子他因材施教,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儿子好奇心很重,凡事喜欢问“为什么”。这时,卢克不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觉得可能是为什么呢?”经过反复训练,儿子在提问时就会先自己思考,可能是哪些原因,然后卢克再进一步引导孩子继续思考。
女儿是乖乖女,特别听老师的话,卢克担心这样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会有意和老师唱“反调”,把女儿从原来的思维框框里拉出来,换个视角看问题。比如女儿说老师批评班上某个调皮的同学,卢克就会故意说:“我觉得这个男生做得挺好的,你看他这个做法挺有创意的……”女儿会很惊讶地看着爸爸,但这样几次之后,女儿会意识到看待事情不是只有一个标准、一个视角。
(书同摘自《文汇报》 2014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