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是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之本

2014-03-14 11:52沙丽卫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赵普品味

沙丽卫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老版本相比,增加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可见,阅读教学虽注重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这样的感受和理解,并非是肤浅的表层的整体感知,而是学生在教师正确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下,通过个人对文本的钻研获得的深层体验与感悟。笔者认为,“咬文嚼字”是学生由浅层次的状态转入对文本深层次阅读的最佳方式和手段,也是学生获得阅读体验与感悟的有效途径。

一、在体验感悟中品味用语的生动性

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抓住文本的关键字词,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就如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一样,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在《赵普》一文教学中,在带领学生去咀嚼“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学生一般会从“颜色不变”这个词语看到一个沉着冷静的赵普形象,会从“跪”这个个动词中看到赵普对宋太祖的尊重,从“拾”这动词看到赵普的执著、勇敢,会从“补”、“复”、“如初”这些词语中看到赵普的执著。

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可以适当作点评,然后以“赵普第四次奏荐,与前面几次有何不同”的问题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这时,教师可以抓住语句变换的细微之处,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赵普虽然很执著,但绝不是个蛮干的人。他善于反思,善于分析最佳的行动时机,由此可见赵普不仅是“直臣”,而且是“智臣”。这样,结合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能让学生对赵普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能让大家对阅读有新的思考,让学生明白,也许就是一个普通的词语,却能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笔者认为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在理解文章内容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反复体味、推想、质疑、揣摩重点语句,分析、品味字词运用的妙处,多角度、有创意地进行阅读,才能读出新意,读出独特感受。因此,单刀直入的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关键字词,进行细致入微的品读,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在替换词语中品味用语的准确性

当学生对句子中的某些重点词语和课文中的某些重点句子领会不到位,或者视而不见的时候,教师可采取欲擒故纵法,正题反问。

例如,在教学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这句话中“钻”字的作用时,我们可以设计下面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就又从那火门里钻了进去”这个句子中的“钻”字可以换成哪些字?学生可能会回答,可以换成“走”“跑”“挤”“跳”等字。这时,教师可以再问学生,“这些字换上去意思差不多,可文中为什么不用这些字呢?”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会思考,“走”字,显得动作比较慢,体现不了当时的紧急的状况,而“挤”字主要反映门小人多的情况,所以都不适合,“跑”和“跳”的动作虽然快了,但都没有“钻”表现力强。只有“钻”字,不仅写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还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奋不顾身的精神。这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汉字的表意功能十分丰富,同一个意思有多个词语可以表达,但高明的作者总会寻找那最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意思的那个词语,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这些词语,通过替换等方法引导学生仔细琢磨、细致品味,给学生搭建与文本、作者对话的平台,在学生面前展现出一个神奇、美丽的语文世界,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热爱语文的兴趣,并在此过程中最终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

三、在比较阅读中品味用语的严谨性

一次校内听课,记得老师执教的是《济南的冬天》。课上老师问:“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一生回答说:“响晴”。另一生忙举手反驳道:“是温晴”。这时老师又问:“到底是‘响晴,还是‘温晴?”老师不问还好,一问教室里顿时吵翻了天。老师见大家如此争吵,便不慌不忙地说道:“看来大家意见不统一,这样吧,你们小组里讨论一下,不过必须得拿出合理的依据来了。”老师话音刚落,小组里便热闹起来。几分钟后,老师叫停,请同学交流。一小组同学说:“我们觉得还是‘温情,因为在文章第一小节就有这样的语句,那些语句非常明白地告诉大家,说济南是个宝地,原因就在于冬天它有‘温晴的天气,所以‘温晴就是济南冬天的特点。”另一组同学马上站起来说道:“我们不同意刚才小组的意见,我们觉得应该是‘响晴,因为第一小节除了刚才小组说的那句话外,还有另外一句话,那句话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济南冬天的特点是‘响晴的。”紧接着又是双方互争。老师适时说道:“大家理由一定要充分,而且一定要围绕我们的文本,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分析比较中找答案。”学生这时开始仔细阅读文本,他们对这两个词语进行了分析,“响晴”是天空非常晴朗高爽,而“温晴”不仅有温暖之意,还含有晴朗的意思,而且下文就是围绕“温晴”展开来写的,所以最后他们一致认为,济南冬天的特点应该是“温晴”。

为帮助学生对文中某些重点词句加深理解,加深印象,教师往往可以巧妙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辨析字词的细微差别,更深入地感悟用词的贴切与严谨,从而加深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意思。上文的案例中,教师就是从细微处入手,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化解难点,理清重点,并逐步养成细读慢品的习惯,这样的方式,对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四、在联想体验中品味用语的深刻性

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出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文章的情感和韵味,气势和神采,音韵美和节奏感等等,不经过反复诵读一般是难以体会到他的美妙之处的。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这句话中有两个“啊”字,而这两个“啊”字,学生只有结合上下文进行反复的朗读才能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同情感,然后学生才能明白,第一个“啊”表现的是菲利普了解事实真相之后的惊讶和震惊,所以读作“á”,而第二个“啊”表现的是菲利普明白希望破灭后深深的失望,所以读作“ā”。

阅读,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眼界、思想、学识和综合素养。阅读教学正是建设这一家园的奠基工程。阅读教学最质朴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好读书”,能从阅读中体验快乐、充实自我,并提升精神境界,获得鉴赏能力,增强感悟能力,而这都离不开阅读教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咬文嚼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八中学(215627)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赵普品味
赵普读《论语》
品味桂峰
贤相赵普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咬文嚼字
不可替代
品味四季
《咬文嚼字》2015年十大流行语出炉
气坏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