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对于学生来说,如何激发学习兴趣,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笔者认为,初中学生容易有厌倦心理,要使学生在兴致勃勃的状态中上完一堂语文课,就要遵循一个基本的程序,建构课堂激趣策略,遵循课前、课中、课尾的激趣艺术路径,使学生保持足够的注意力。
一、课前把握激趣原则:紧扣文本
教师应该善于把握课前激趣艺术,紧扣文本。如讲授《孔乙己》时候,笔者这样导入激趣: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鲁迅先生及相关作品?
生: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学过的课文《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都在《呐喊》这部小说集中收录。
师:鲁迅一生写过的白话小说33篇,但在他的眼里,最喜欢的却是《孔乙己》,这是他曾经对好朋友孙伏园表露的秘密。为什么呢?
通过这样的引入方式,学生就会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充满悬念,同时乐于了解其中的线索,找到答案所在,从而对文本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二、课中把握激趣原则:探究互动合作
通常,学生上课之初的兴致高,但往往难以持续下来,这时课中激趣就有必要了。此时可以进行一些辩论或小小比赛等课堂活动,缓释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疲倦。
如教学张之路的《羚羊木雕》时,笔者展开辩论话题,围绕“该不该让父母干涉孩子的事情”这一话题,让学生进行正反辩论,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热情,笔者借助章回体小说中的“分解”式,来让学生在疑问处追问。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笔者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不写最富有表情的脸部,而是写背影呢?”学生针对此问题不禁陷入沉思中。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体悟到文本中的“背影”,代表着父母的老迈,也是儿女看到父母苍老之态后,表达深情的一种缩影,唯有在“背影”中才能体悟到父母的深情。对于朱自清而言,父亲的背影,饱经沧桑,在人生陷入惨淡之际,依然还要为儿子送行,跑去给儿子买橘子,这种深情不仅深沉,而且最美最感人。通过探究讨论,学生对“背影”的感悟提高了,也深入理解了平淡的文字背后所蕴涵的深刻意味。
另外也可以采用自我展示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增强探究意识,使其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新闻两则》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新闻性,笔者特意选择班级中一些模仿力较强的学生,模拟播音员来读新闻,让大家感悟并评价。再如在课文《竹影》教学中,让一部分擅长绘画的学生画出竹的影子,大家一起欣赏评议,理解文章的内涵。这样做,一方面通过自己的展示,学生获得了自信;另一方面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一定的震撼,从而激起对语文的兴趣。
三、课尾把握激趣原则:总结性和超越性
对于课堂教学的结尾而言,教师一般较少关注,大多采用总结性的简单重复,只是就一些关键问题做一下强调就行了。其实不然,在对课堂结尾的处理方面,笔者认为,同开头部分一样重要。
画龙画虎重在点睛。结尾的点睛之笔,便是整节课的艺术性所在。精悍的结尾不但能够使本节课教学内容被学生牢固掌握,而且还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进而,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并能够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那么如何进行艺术性的课堂结尾激趣呢?如在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结尾时,笔者问学生:“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邹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个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通过正向迁移,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并根据现实思考,对课文内容有所巩固,并在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感悟和认知。与此同时,在进行结尾处的延伸教学时,笔者特意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学生从中有所收获,知识扩大了,理解也更为深刻了。
如《我与地坛》的教学结尾时,笔者要求男女生各自用不同的话语,来谈谈自己对于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男女生本身的感受就存在差异,女生的谈话主题重点落在苦难命运之上,而男生则重点阐释对母爱的理解和体验。在不同的视角下,男女生都谈得非常自由和精彩。女生深刻领会到生与死的哲学辩证关系:生,如果只是为了等死,那么,每个人都已经死去;每个人都品尝过生命的苦涩,但智者会转化生命的创伤,将人生的失意、挫折、痛苦和不幸幻化成美丽的珍珠。而男生则这样体悟:母亲欣赏的目光,将使得每一天都变得温暖。而一旦缺乏了母亲的欣赏,童年乃至人生,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有鉴于此,笔者紧跟其后,进行了拓展延伸:“同学们说得很精彩,我告诉大家一个神奇的现象,世界上的语言虽然迥然不同,但是在大多数语言中‘妈妈的读音是相近的,这也可以说是对母爱神圣的一个有力佐证。让我们在《烛光里的妈妈》声中结束这节课吧!”在男女生迥然有别的视角下,学生都从自己的感觉入手,理解了母爱,也从生命的角度体验到了母爱,这样的解读,使学生对文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针对结尾部分,还有一种方式,就是采用述评来激发兴趣。述评结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趣方式,借以对某篇文章或文章的人物、事件等做出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其共鸣。如在《再塑生命》一课的结尾时,笔者是这样结束的,让学生找到文中海伦的话,感悟海伦的精神。学生通过文本的再次解读,再读海伦说的话:“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到的光明,当做我的光明,把别人耳朵所听到的音乐,当做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幸福”。对于海伦的人生格言,学生深有体会和领悟,认为这是一种丰富的爱的传承,也是人类精神的再次复活,更能够使其获得升华。当这种精神苏醒,那么爱的力量便可以奔流不息,使人获得阔达的胸怀。又让学生针对海伦的话,进行评述,结合自身实践及生活中的实例,谈谈自己的体验。在这样的形式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在心中荡起涟漪,体会到有关付出、有关爱、有关人生的真谛,思考由此层层展开。
在教学快结束时,向学生发出号召,提出要求或进行鼓励,这样的方式,也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激趣策略。如在执教《最后一次讲演》时,笔者是这样结尾的:“同学们,现在我们要给自己一个机会,自己来练习讲演。题目就叫《由最后一次讲演所想到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选代表上台演讲”。学生获得鼓励后,立刻活跃起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调整,展开讲演。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激趣的策略实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让学生保持对语文探索的热情,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发展语文能力。显然,这个目标是任重而道远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大庙中学(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