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研究与实践

2014-03-13 17:14杨兼
新闻前哨 2014年2期
关键词:逻辑媒介受众

杨兼

[摘要]随着媒介技术在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进步,媒介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相对于互联网出现前的传统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不同的媒介彼此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融合。本文在梳理媒介融合理论与实践进程的基础上,发展了学者Dahlgren Peter定义,重构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和出版行业逻辑理论,整理出媒介融合的四种逻辑,为当前媒介融合的进程提供理论和实践案例上的支持。

[关键字]媒介融合 技术逻辑 制度逻辑 组织逻辑 文化逻辑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初由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Ithiel de Sola Pool,1984)于《自由的技术》中提出,当时,浦尔教授将媒介融合表述为“各种媒体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在该定义中,媒介融合的本质被认为是不同技术上的融合,是两种或者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的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于原先各部分的总和。”

继浦尔教授之后,美国新闻学会Andrew Nachison在技术的基础之上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更强调了媒介融合不仅仅是技术平台上的融合,更重要的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随着web 2.0技术出现的社会化网络,高度的互动性和参与性的特征呈现,不仅是对新闻行业操作方式的改变,对整个的传媒行业,包括电视、报纸、广播、广告等各分支领域在内的行为模式乃至思考方式都进行了巨大的改观。

Andrew Nachison实际上深化了浦尔教授的概念。浦尔教授的媒介融合停留在技术结合的基础层次,媒介融合将以技术的融合作为基础和导向,而Andrew Nachison则看到媒介在更深层次也就是社会层面的融合。但无论媒介融合进行到了何种程度,技术总是作为基础而存在的。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技术的逻辑作为基础的逻辑也应该在社会历史发展序列中被首先考量。

一、媒介融合:研究与实践进程的四种逻辑

学者Dahlgren Peter曾经定义和重构在新媒介环境下的新闻和出版行业,以媒介逻辑的形式提出了一个框架。而作为定义这个框架的媒介逻辑(media logic),Dahlgren将其描述为媒介的特殊的制度化组成因素、整体的技术和组织构成以及用户的文化能力,这三者共同作用于媒介之中所呈现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从产生到呈现的过程(Dahlgren,1996)。学者Mark Deuze在对多媒体进行理解和分析时沿用了Dahlgren的框架,也从制度、组织和技术以及用户三个视角进行了研究,并对Dahlgren的理论进行了扩展,但前后两者的研究都仅限于新闻行业,更多的是基于新技术出现后产生的多媒体(multimedia)对新闻业的影响。而基于电子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的媒介融合,已不仅仅只是技术层面的改变,更多的牵涉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本文认为,研究者的视角需要超越基于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新闻行业的改变,超越媒体所存在的个体组织,将其放到社会历史的变迁序列中考量,才能更好地对媒介行业内出现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本文通过对文献研究和实践案例的分析,部分沿用并扩展了Dahlgren和Mark Deuze用以分析新闻出版行业和多媒体的逻辑框架,试图从技术、组织、制度及文化四重逻辑方面对媒介融合进行研究和分析,并通过现实案例的对照分析,来回答上文所提出的问题。

二、媒介融合的技术逻辑

1.内容共享与渠道统一

在新的、融合的媒介中,相对于媒介融合的其他方面,媒介的技术和组织的整体属性能够更明确地为人所观察和定义。特别是现今的媒介组织越来越依赖于多媒体的内容管理系统(CMS),类似系统被新闻行业组织所广泛使用。这种类型的系统在生产方面有两个来源:一是媒介行业内的开放资源交换。这种交换和在以往媒介融合的早期的第四个阶段(内容共享阶段)理论界的论述异曲同工,是基于技术发展之上的内容行业内的交互,但更多的不同是凸显在技术层面的,网络技术和数据传输通讯技术为内容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更加快捷的途径。另一个是在商业软件市场上购买。这种在商业软件市场上购买的网页编辑语言(如XML)可以自动在同一个对外的发布渠道运用,包括声音、视频以及文本在内的各种平行的数据库资源。因此,从单纯的技术角度来说,媒介融合的技术逻辑更多的是指在媒介内容搜集、提供方式与手段、共享途径方面的计算机技术、互联网(主要指网页和网络编辑、数据库、应用程序、通信及交互等)技术使得更多的媒介内容表现形式以一种统一的姿态为受众呈现媒介试图表达的内容。这种技术的变迁在三个方面具有突出的特征,并左右着技术变迁所带来的媒介制度的变迁。

2.融合技术的特点:存储、传输及多媒体

第一个特点:超大容量存储。这类型的存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网络连接前提下的存储形态,如移动硬盘、U盘等;其次是借助互联网的存储,它在互联网的高速信息传输速度的基础上将信息存储于异地的介质空间,用户需要时借助网络即可调用。早期多为网盘存储的形式,而现在出现了云存储,如苹果公司的产品icloud。这两种存储方式互补,将整个社会基于数字技术的存储空间无限放大。本地存储的容量扩展带来了单机任务处理的扩展;而基于网络技术的信息调取则提供了信息编辑存储、传输、处理的社会化渠道,推动了信息的集约化批量处理。产业规模经济理论认为,批量生产带来的是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因此,这样的技术转变使得媒介的运作更符合现代产业社会的运转规律。

第二个特点:超大信息量的双向传输。在传统媒介时代,虽有一定的受众反馈渠道及形式,但总体来说,大众传播还是以单向度的传播为主,反馈的信息及渠道并不属于大众传播系统。随着数字技术取代模拟技术成为大众传播系统的主流技术,信息从传播者到受众及其反向的过程时差几乎缩减为零。各种社会化网络,如facebook、twitter中,传播者几乎在发布的同时即可收到受众的反馈信息,甚至和其进行讨论。在模拟技术条件下的传播系统中,信息反馈渠道异于信息传播渠道;而在数字技术条件下的信息传输及反馈渠道则合二为一。此外,数字信息传输的渠道容量远超模拟技术时代。扩展的网络带宽使得信息真正的“高速传播”成为可能。endprint

第三个特点:多媒体融汇。这项特性最为显著为大众传播系统中的个体所体验,并成为基于数字技术的新技术的强大融合力量。多种媒介形式被数字技术统一于一种平台,但同一种信息形式却有多种不同格式,并且每种格式都有着相对应的操作软件。例如,宽带文件下载时,有RMVB、AVI、MKV多种不同格式;在手机等移动媒体中,又有MP4、3GP 等格式。多媒体融汇的背后是复杂性逐步增强的兼容控制体系,因此,现代社会的数字世界里每天都有众多的插件汇入网络,软件升级周期也逐步缩短。

3.聚合的新闻

业界对媒介融合的可能及发展方式在技术支持下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80年代,结构化的具有融合特性的多媒体信息组织兴起于上个世纪90年代。这些多媒体信息组织囊括了遍及全球的分支系统,而每个分支系统都至少包含了一种以上的媒介形式(Mark Deuze,2004)。所有的媒介组织都或多或少开始考虑或选择跨媒介合作的形式,使得在这种迹象出现之前原本相对独立的新闻工作人员、新闻编辑组织或新闻机构的部门进行协同工作。随着时间的推进,媒介融合不再仅仅局限于不同功能媒介组织间的跨媒介合作和不同部门的协同工作,而出现了新的局面,同时,媒介融合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在现实的媒介组织的实践中也逐渐清晰。在早期,各种不同的媒介如广播、印刷等媒介和网络进行了在线的物理组织的联合。如英国的财经时代(Financial Times)的在线网站FT.com,美国的《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WGNTV/Radio和CLTV的联合经营(Boczkowski,2003;Gentry,2003;Stone and Bierhoff,2002)。2001年,国际媒介创新咨询集团(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media consulting group)的创始人Juan Antonio Giner在国际报纸市场营销组织(INMA)学刊中表示(Giner,2001),超过7成的报纸总编表示他们的记者在其他不同于报纸的媒体中经历过至少一年的体验学习。报纸开始成为“24小时的信息传播机器(24 hour information engines)”。广播媒介,如CNN,在当年也开始成为24小时的信息提供者。同时,Giner(Innovation,2001)也认为,媒介鲜明的分类已经成为过去,数字融合(digital convergence)已经成为现在,而多媒体的组合(Multi-media integration)则是未来。INMA的主编Earl Wilkinson也在2001年新加坡报业会议中表示,全球主流的报业公司已经普遍接受未来报纸将以多媒体、宽带为导向的信息发布形式为主的观念(quoted in Giner 2001b)。

三、媒介融合的组织逻辑

1.组织变革:来自于技术的推动

在讨论媒介融合技术逻辑的基础之上,本文考虑将技术逻辑和组织逻辑放在一起论述。因为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变化,都是以技术作为先导的,即技术的变化带动了技术所牵涉到的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变化,和技术变迁紧密相连而受到技术变迁最直接的影响的,不论是现代社会的其他行业,还是媒介行业,都是产品的生产方式,和其他行业所不同的是,媒介行业的产品是包含了社会动态、公众意见等内容在内的各方面信息。因此,在信息社会的技术条件下,信息从源起,到经过媒介,再由媒介到达受众,并由受众反馈给媒介乃至信源的整个过程,以及不论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个体或群体而存在的“把关人”或媒介组织,还是受众及传播途径本身,都深刻地打上了技术变迁的烙印,构成媒介组织的“人”的部分和“物质”的部分,也包含在内。Mark Deuze等学者在对多媒体新闻业的研究中已经展现了媒介从业者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的转变,肯定新技带来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和数据库等技术为新闻行业及其从业者带来的转变,工作变得更加及时而方便,内容和信息的呈现形式更加立体。而这些生产方式的变化和企业组织紧密相连。随着不同媒介组织之间物理联合程度的加强,媒介融合的业界实践也不仅仅止步于多种不同媒介形式的联合生产经营,媒介逐步走上了集团化乃至全球化的进程。新闻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

2.CNN——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介组织

CNN是全球著名的新闻组织。考察CNN的经营结构,便不难发现美国媒体强强联手、实现集约经营的特征。CNN新闻集团(CNN Newsgroup)经营有十几项新闻业务,而它本身从属于特纳广播公司(Turner Broadcasting System,TBS),母公司特纳广播不仅经营有线电视网,还包括电影公司、家庭录像、音乐、出版等。

CNN旗下新闻业务有新闻频道(CNN)和焦点新闻频道(CNN Headline News)等10项,而其中6项为卫星有线电视网项目,另有2项为广播业务。这10项业务都在互联网上设立了网站并进行电脑间的传送。此外还有政治新闻、个人订阅(My CNN)两个,为订户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整个集团在网上共设置12个网站,相互链接,用户可以为一项信息迅速跳转至相关内容所在网站,整个系统传播新闻迅速有效,形成了合力的组织优势。

参照CNN的组织构架与相关资料,可以了解CNN在管理及运作方式上的特色,这就是:细密的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是CNN高效管理的两个方面,人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共享是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重要保证。CNN派出的报道组,要为CNN的所有频道提供报道,而不仅仅是为某一个特定节目作报道,以避免同一组织内部不同部分在同一事件中冲撞。

此外,在集团下的CNN从业人员,和国内按权力层级划分体系不同的是,CNN的组织结构呈现出扁平的网状,记者按区域分工,负责其所在区域所有新闻事件从发生到传播的完整过程,其余工作人员(如电视制片等)按照职能划分工作,并分化出针对互联网进行工作的工种,各种不同职能部门的人员相互连结,发挥团队效用,形成组织合力。除其网状结构之外,CNN总部设置了一个国际国内任务台,一端连接新闻采集,一端连接各种需求,相当于是这个职能部门而非个人成为整个组织的运转核心。endprint

通过透视这个现代社会最大的新闻组织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可以看出,建立在融合的媒介技术上的专业分工和整体协调保障了4000人运转一个庞大组织的可能性。不同于传统媒介时代,媒介从业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新技术推动了不同部门之间进行协同合作(包括营销、销售、运作节奏、人员及管理等层面);在组织而非个人成为管理者后,制定预算、战略和时间进程也开始逐步统一;而组织微观层面的其他方面,包括为保障竞争力所提供的培训和人员配置(包括雇佣和解雇),都开始由于个体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的转变带动了整个组织工作方式的转变而开始一系列变革。

四、媒介融合的制度逻辑

如果说技术逻辑源于技术形式特有的规定性,那么,制度逻辑则充分体现着人类作为技术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对工具的支配态度。

反映到媒介自身的变化,融合的多媒体新闻组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在此期间,全球的媒介公司都开始在原本独立的雇员、编辑部及其他部门中选择至少某种形式的跨媒介合作或协同作业。在2001年的一项对200名媒介总监的调查中,超过四分之三的公司在当时正计划或已实施整体合作战略。因此,这段时期的媒介多处于物理上的联合状态,例如使用不同技术或内容提供方式的媒介组织面对新形势尝试联合经营,形成大的媒介集团。因此,基于对现实社会中媒介实践的观察,各种理论都倾向于认为世界各地的媒介组织都越来越多地选择使用超过一种渠道来提供他们的核心新闻产品。

而对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显示,越来越多的记者缓慢但逐步习惯于他们的“媒介母本(mother-medium)”以在线的形式存在,而这一现象和在线记者的独立角色意识增长紧密相关(Deuze and Paulussen,2002;Singer,2003)。同时,也有专家学者研究给出了20世纪90年代中叶融合的最优模式(optimal model),即线下的媒介母本通常在线上伴随有网络的副本。

这些业界呈现的变化表明,技术所带来的媒介行业操作上的变化使得Manuel Castells所说的“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合能效果”得以发挥,而在这种效果发挥的基础上,技术发展的影响由使早期简单的操作发生变化开始渗透到媒介企业的各个层面。在技术和组织形态产生变迁的基础上,媒介的利益群体、利益认同、组织构成等各方面都相应发生了变化。美国南加州大学的Jonathan D。Aroson教授在其论文《因特网革命的原因与结果》中用一个图例展示了电信/信息技术全球化的动力模式。在其模式中,不同领域(包括技术、营销、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带来了包括政治、经济、化及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这些社会整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社会其他结构彼此勾连,共同维持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可持续运行,面临挑战时又进行适度调整。由此可见,在技术和组织变迁的基础上,媒介融合在社会的整体层面上又上升到了新的维度。

五、媒介融合的文化逻辑

1.书写和视听的整合:“超文本”和“元语言”

自古以来,人类文明的载体便被认为是语言和文字。这种载体也造就了人类沟通中的书写系统和视听系统。在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中,各种沟通模式通过“超文本(hypertext)”和“元语言(meta-language)”的形成而整合到了一个系统中。这种变化将文本、意象和声音整合进入同一个系统,在公众可以轻易获得读取路径且开放的条件下,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在全球网络上互动。这种改变确实改变了以往社会技术条件下沟通的特性。

2.媒介融合的文化逻辑

“融合文化” 一词最初由美国学者Henry Jenkins(2004)提出,随后Mark Deuze(2007)的研究呼应了这种新提法,但是,他们当时并未清晰地界定融合文化。纪莉(2009)认为,融合文化的概念须从融合文化的文本、传播主体以及结构三个方面切入探讨。在此,由受众参与和互动生产而带来的新兴社会文化形态的意义上讨论融合文化。在融合文化概念提出后,有关媒介融合的文化逻辑探讨大致围绕着三个方面展开:1)新型媒介形态中,传播过程中的个体,与传统媒介时代相比,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已不再明显;2)媒介活动与商业媒介权力;3)媒介融合前景:融合文化范式与集体智慧管理。

媒介融合中的融合文化以受众参与和互动生产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参与式文化和互动式文化。受众的参与和互动是融合文化的生产方式。受众参与和互动的媒介文本生产,打破了印刷出版、电影、广播、音乐、电视和电脑之间的分际,是一种综合文字、图像、声讯和视讯的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网络出版,从而生产和创造了融合文化。由于受众的参与和互动具有广泛性, 融合文化还是一种大众文化或通俗文化,或曰“草根文化”。维基百科、百度知道、博客、播客、社交网、威客等,都是融合文化的表征。受众参与和互动以生产融合文化是由传播新技术驱动的,传播新技术为受众的参与和互动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在对数字媒体时代媒介融合的研究中,美国学者Henry Jenkins 被认为是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学者。他针对媒介融合的著作《融合文化:新旧媒体碰撞之地》、《粉丝、博客主和游戏玩家:探索参与式文化》,以及个人博客“一个学者粉丝的告白”等,在学界和普通读者中都引发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作为最早研究数字化时代受众身份转变的媒介学者之一,Henry Jenkins在理解参与式媒体活动对社会、政治和文化影响方面处于最活跃的前沿领域。而在Henry Jenkins的理论中,根据新媒体所带来的不同的媒介接触和解读媒介内容方式的新特点,媒介融合的文化逻辑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媒介融合中出现的新的消费者和传统的内容生产者;2)媒介消费者的行为及其权力的构建;3)新型的全球媒介活动及商业媒体权利的消失;4)集体智慧的管理和融合文化范式。

首先,媒介融合不只是一个商业机遇(corporate branding opportunity);它代表的是媒介力量的重组和媒介经济学的重塑。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媒体资源的扩张导致“混合媒体生态”(hybrid media ecology)的出现。在这样的媒体生态中,商业的、业余的、政府的、非盈利的、教育的、激进的和其他类型参与者以更复杂的方式与他者互动。这其中的任何一类参与者都有能力生产和传播他们的媒体内容,同时也被这种新型媒体生态所赋予的新能力和新责任所改变。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单个消费者的关注已经转移到生产和消费的社会网络之上。这种情况下,谈论个人化的媒体已经没有意义,更应该讨论的是社会化的媒体(socialized media)。YouTube, Second Life, Wikipedia, Flickr, 以及MySpace,等等,都可以看做是草根创造力群体的汇集空间,他们追求自己的目标,同时塑造共同的媒体环境。因此,面对这样的转变,传播过程中作为“人”的主动角色而存在的个体也开始呈现新的特征。

互联网带来的权力扁平化与权力分散化。相较于以往,受众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的传播过程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在媒介融合中,没有任何主体会主动地赋权或授权(给)受众,受众通过参与和互动生产融合文化而实现自我赋权,这个过程同时是在与“传者生产”的博弈中实现的。在现阶段的信息社会,规定权力和财富性质的游戏规则已然改变,信息即权力。而运用知识权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努力控制信息的生产与流通。知识和信息的分配必然影响权力的分配。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知识重新分配后,建立在知识上的权力也将重新分配。因此,受众参与和互动生产的融合文化,必然引发附着于其上的权力发生转移:受众相对地分享了原来由垄断媒介文本和媒介文化生产的“传者”所牢牢掌控的媒介文化权力。辩证地分析,融合文化中受众的自我赋权过程也是媒介文化权力转移或下移的过程,也即“传者生产”的分权过程。

(荆楚网)endprint

猜你喜欢
逻辑媒介受众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