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青新
历史上有很多白手起家的人物,东晋的陶侃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陶侃的成功,首先要归功于他的母亲。陶母湛氏对儿子的教育煞费苦心。有一次,同郡孝廉范逵遇大雪寄居陶家。陶家贫穷无法招待贵客,陶侃一筹莫展。陶母毅然剪掉头发换了钱,还揭开床铺,把御寒的稻草取出喂范逵的马。要知道,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截发留宾是一种相当于毁身纾难的做法。陶母因此与孟母、欧阳母、岳母一起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
范逵被陶家母子感动,向庐江太守张夔推荐了陶侃,这是陶侃走上仕途的开始。可是,陶侃出身寒微,社会地位很低,在东晋这样一个讲究门阀出身的朝代里,很难有出头之日。一直以来,陶侃都只能担任县令等闲职,年近半百的陶侃并不气馁。
为了避免意志消沉,陶侃的做法是,每天一早,他亲自将一百块砖头运到室外,傍晚时分,又把砖头一块块地搬回室内,每天都坚持这样做。
这种举动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又荒唐可笑,陶侃却讲出了一番道理:“大伙都在准备恢复中原,可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安逸了,恐怕今后难以担当大任,所以不断提醒自己要上进!”陶侃这种“生于忧患”的精神,让大家深感佩服。
东晋名士好清谈,陶侃却是脚踏实地干事情的人。东晋名士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夸富斗奢,追求生活享受,陶侃却大异常人,节俭吝啬之极。
有一次,工人制造战船,残留了许多木屑和竹头,通常都是扫掉了事,但陶侃下令造船工人把木屑和竹头全部扫起来收好,搞得大家抱怨连连,心里嘀咕。
次年春天,连日大雪,融雪的时候地面湿滑难走。这时候,陶侃叫人把原先收藏的木屑拿出来铺在路面上,行人走起路来果然方便了许多。几十年后,桓温为荆州刺史,伐树造船时,缺少钉子,陶侃储藏的竹头又发挥了作用。
战争中如果有所缴获,通常都是按照军衔分赏,官阶越高所得越多。陶侃却与众不同,冲锋时身先士卒,一马当先,获胜后则分毫不取,把自己的奖赏发放给普通士卒,所以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很高。武将大多粗豪有余谋略不足,但陶侃无论做什么事,都先做好详细长远的计划。小到竹头木屑,大到守城驻兵,陶侃行事细致、考虑缜密,后世称赞他的小心谨慎,可与孔明媲美。
陶侃从军四十余载,成为一代名将,官至荆州刺史,这是当时东晋非常抢手的职位。草根出身的陶侃成功逆袭,冲破壁垒森严的门阀政治,他的奋斗故事带给后人启迪。
链接
陶侃惜光阴
陶侃生性聪慧敏捷,做人谨慎,为官勤恳。军中府中众多的事情,他都去检查管理,没有遗漏,不曾有片刻清闲。招待或送行有序,门前没有停留或等待之人。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怎么能够游乐纵酒?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佚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