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惠容
【摘要】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一个,作文就是展示个性,只有说真话,说自己最想说的话,使每一篇文章都有个性,其文章才有价值,才是写作的正道。所谓文如其人,所言正是。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将写作有意识地、主动地变成个性的张扬、完善、进而成为精神世界的一个修炼,是我们教学作文时一个很值得探讨的方向。
【关键词】真话;真情;个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一年级的作文指导,就强调要学生说真话,写真情。这一要求,鲜明地指明了作文的写作态度和追求的方向。作文并不是拿来给老师看的,而是面对生活的一种思考,是内在的精神世界的展示。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不能针对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面对这个纷繁的世界,表达出自己的思考,是写作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孩子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说假话,说套话,再不就是东抄一段,西摘一段,拼凑起来主题模糊,思路不清,结构混乱,甚至文不对题,连自己都不知所言的“文章”较差。这样的文章,我们看不到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也看不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稍好一点的,是在语言上下足了功夫,看了不少的书,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词汇,但张口就是“五彩缤纷”,洋洋洒洒,貌似很漂亮,很了不得,细看,依然是空有其表、无实质的内容。根本就不知道,形式是由内容决定的,只有真情实感,清楚地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那语言才会有生命,道理才会变得美丽起来。满篇“纸花”,光彩耀眼,却没有清风月下的清香,失去生命的语言,只是一堆零碎的词语,如废品收购站一样,丝毫不比前者的文章好,实属骗了别人,也骗了自己,贻害无穷。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我们要写的呢?一句话:讲真话,抒实情,见本性。
无论作什么文体什么主题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把内心的喜怒哀乐表达出来,这样的作文,才是有生命的文章。文章不只要给人家看,求得人家的认同,更要解决我们思想上、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脱离情感与体验,为写作而写作,为完成一篇文章的文章,是一堆符号,没有任何意义。
近年来,我们有几个中考试题,很可以作为例子,来探讨这一问题。“握手”是前几年出的一道作文题,这一题目,显然是要我们表达人与人要和谐,要团结,争斗、分裂、敌视、敌对是不可取的,说大了,是反对战争、掠夺、侵占;说小了,就是同学之间,亲友之间,人与人之间,要友善,要互助。这握手的主题很清楚,很容易写,但如果要表现出一个学生的个性,那层次高低的差距就太明显了。有的同学,联系实际,从国际国内的大事着眼,选择国共合作,胡宋两个重要的政治人物为内容,表达了对祖国统一,台湾回归祖国怀抱,两党第三次合作的愿望。显然这一主题,获得了高分。高分的原因也很明显,是因为从中透出了一个中学生难得的思想深度。这个主题,充分表现了考生内心的世界,展示了一个优秀的中学生应有的理想和志向,这就是有个性的作文。相反,有些同学,只写了同学之间友情的破裂到弥合,握手成了普通的一对好友的合好。这虽不能完全地给予否定,但我们能看到,其实两种精神境界的巨大差别。这也让我们思考,好的作文,一定是高远的精神境界、良好的素质、情感丰富的人写出来的。于是这给我们提了一个非常清楚的课题,要写好作文,先要做一个好人。好作文,是好学生的具体表现,是优秀个性的展示与张扬。
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例子“其乐融融”。这也是中考试题,苦乐观的确立,实际上,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以什么为乐,这可以看出一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好些学生,描写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人之间的乐,独没有想到天下人的乐。其实,这一主题,在整个中学教材的学习中,随处可见。杜甫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欧阳修是“与民同乐”,范仲淹是“后天下之乐而乐”,无不表现出了崇高的精神世界。这些千古流芳美言,不仅在于他们文笔的风采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更在于他们的思想内容感天动地。一个人只想到自己的“乐”,而无视他人、家国、世界的和平,那他怎么算得上是一个文明的地球居民呢?如果不能表达出这样的追求和理想,那又怎么能算是主题深刻的好文章呢?但孩子们为什么写不出这样的好文章呢?
首先是现实的生活体验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和心胸。生活在现代的孩子们,大多享受着丰足的物质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下,衣食无忧,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就算学习很枯燥,很艰苦,也不过是上上课,写写作业,唯一形成的压力就是考试的成绩和升学,他们感受不到生活的激烈竞争,体验不到更广泛的生活内容,更谈不上成功与失败带给人生命的享受和考验。他们的思考,怎么可能会想到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盛、人类的和平呢?长期以来,我们虽有思想品德的课程,在讲一些道德的规范、传统的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无法左右甚至更有效地影响孩子们的思想向正确的、优秀的方向发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几千年来读书立世旧的意识和传统又上演着一幕幕“个人奋斗”历程。把读书当成敲门砖,只为个人的前途读书的现象,十分普遍。古人说,无志无以成书。没有志向的人,更准确地说,没有崇高理想的人,是读不成书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是有着这样的心胸和抱负,才成就了一代“诗圣”的地位。学校也好,家庭也好,整个社会也好,怎样给孩子们一个体验生活的空间呢,不但是语文课作文教学的一个研究课题,更是我们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优秀人才的课题。
其次是我们的学习严重脱离现实。学只是为了考,读也不是为了寻求对人生的解答,确立正确的人生道路。看看我们的课外阅读,有多少同学是带着人生的困惑,带着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和成长道路上遇到的挫折与困难去读书思考的。阅读不仅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仅仅是为了考试拿到几分。这样的阅读,怎么能带给孩子们有益的影响呢?语文教学长期重视读写,忽视听说,大脑成了容纳知识的“书橱”,孩子们成了考试的机器,而看他们生活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都令人感到不安。怎样让我们的教学和学生的阅读,形成一个主旋律——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优秀的、德才兼备的人,提高学生在未来乃至现实生活中的竞争能力是一大课题。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口中所读,笔下所写都围绕这样的主题而为,不是分裂的个性,而是完美统一的个性,心里怎样想的,嘴上就怎么说,嘴上怎么说的,手中就怎么写,心、口、手、行是一致的,那么,还怕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吗?还怕孩子们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吗?
再次是我们的引导还不够。我们常常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们的文章上、写作的规律上,审题立意,谋篇布局,怎样选材,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中间过渡。怎样对比,怎样衬托,运用什么修辞和说明,这些都要讲,但这并不是根本,根本的是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些手法都是为了表达清楚你心中所想而服务的。没有心中的所想,没有了你要表达的看法,一切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陆游在教育他的儿子作诗时,总结了他一生作诗的体验,他说,功夫不在诗内,而在诗外。那意思就是说,要写好诗,体验生活,拥有生活,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好的诗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如果诗人心中没有忧国之情,没有收复国土的理想,怎么能作出这样的诗呢?老师家长,首先要教育孩子怎样做人,明白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确立他们的人生观,并不断地探讨,怎样才能成就我们的人生。在不断的进取中,摸索成才的道路,总结经验教训,并通过作文将它们表达出来。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不同的内心世界,不同的修养和追求,千奇百怪的爱好,形成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每个孩子都有着他们不同的个性,而绝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个性在作文中的张扬,要有个性的完美形成,语文老师,在引导孩子们写作的道路上,一定不要忘了,孩子们心里是怎样想,想些什么,才决定了他们笔下会写出什么来。因此,我们想要孩子们写出漂亮的文章,就要先引导他们在个性的天地中,完善他们的精神世界,让这个世界丰富起来。说自己想说的话,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实现作文个性张扬的目标。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