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特质 教出韵味

2014-03-13 14:50吴秀菊
课外语文·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建议初中语文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典诗词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么做才能使初中古典诗词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诗词教学提出了五个建议:一是反复诵读,感觉音乐美;二是创设情境,体会意境美;三是欣赏意象,分析情感美;四是知人论世,把握风格美;五是比较阅读,提升鉴赏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又曰:“温柔敦厚,诗教也”。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穿越了千年的时光,在现代文明中依然熠熠生辉。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也就成了我们初中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诗词教学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莫大的帮助。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有明确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新课标要求,近几年厦门中考语文试卷也出现了诗歌鉴赏题。这些都表明,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有效性势在必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古典诗词的教学有效性呢?以下是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几点建议。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诗词教学的第一步是吟读成诵,这是基于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特点而定的。诗歌的产生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最早的诗歌都是配乐吟唱的歌词,每一个词牌便是一个曲调的名称。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的发展,诗词已经渐渐和音乐分离了。但是她仍然具有音乐美的特质,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具体细微地去感受它的音乐美,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古典诗词有一定的节奏、押韵和平仄格律要求,因此诗词读来总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在初次朗读教学中,可先让学生把握诗歌的节奏。如,四言诗句通常分为两个节拍,即二二式,“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五言通常是三个节拍,即二/一/二或二/二/一,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则为四个节拍,即二/二/一/二式或二/二/二/一式,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然后要把握诗歌的韵律,如《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首七言律诗,押ing韵。“经、星、萍、丁、青”是韵脚。 还有它的平仄,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错有规律地出现,这正是诗歌读来抑扬顿挫的原因,由于大纲不作要求,对于格律的基本知识不必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只要粗浅地了解即可。把握了节奏和韵律之后,学生基本就能够把诗词读得有声有色了。再次朗读,可辅以对诗词内容的了解,把轻重缓急再融合进来,这样,学生对于诗词的音乐美也就有了深刻的体会,朗读教学也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体会意境美

诗词多是篇幅短小,语言含蓄,诗短意长,学生由于水平有限,往往难以一下子领会其中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教学中,老师要根据诗词的内容营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境中,去体验诗人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创设的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是否贴近,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诗词作品情感基调的把握。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首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营造氛围。例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剪辑电视剧《苏东坡》中与创作此词相关的情节片段,让学生观看影片导入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够直观地感悟苏东坡屡遭贬谪仍不失豁达的心境,体会他在中秋之夜对远方兄弟的深切思念,对这首词的情感与思想也就能够准确地把握了。再如教学杜甫的《望岳》,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泰山的一些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泰山巍峨雄浑的壮丽画卷,去想象和体验登临绝顶的开阔视野以及由此带来的博大胸襟。多媒体的直观展示给了学生对诗词情境如临其境的感受,为进一步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使诗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可以用音乐来营造氛围。音乐在传达情感上有独特的功效,选择与诗词感情基调相仿的乐曲作为学生朗读的背景音乐,能够更快地让学生融入诗词的情境,进入预设状态,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情感,把握诗词的意境。此外,模拟表演也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式。总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长,采用有效的手段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氛围,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三、欣赏意象,分析情感美

意象是诗歌借以表达感情的主要手段,诗歌的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只有准确把握了诗歌中的意象,才能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古典诗词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赋予一些意象以相对固定的意义,教师可将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分类整理,再结合诗词作品,分析意象所包含的意蕴。一般来说,诗词中,“梅”代表着傲雪、坚强、逆境、不屈不挠等意义,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柳”通常代表忧伤、送别、留恋、春天的美好等,如“客舍青青杨柳新”既是写春天之景,同时也表达送别之意;“大雁”往往代表着秋天、音信、思家、思归等,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明月”则多用来表达思家乡,思亲友,离别团圆……学生在了解了明月这一意象的普遍意义之后,就很容易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表达的那种深切的情怀了,对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所表达的望月怀思之情也就很容易把握了。

此外,可通过谐音来掌握意象的象征意义,如“柳”和“留”同音,故有留恋、赠别之意,“莲”与 “怜”同音,故有怜惜之意。还可通过事物的特征来把握意象的含义,如菊花绽放于风霜萧瑟之秋,百花凋零之时,常被赋予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而松柏是常绿乔木,顶霜雪,冒严寒,故成为高洁品质的象征……所以通过事物的特征去把握它作为意象的特殊意义,对提高诗词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很大作用。endprint

四、知人论世,把握风格美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这里所说的“知人”就是说阅读诗词要先对作者的家世、经历、思想感情、写作目的等情况有个基本的了解;“论世”便是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即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以及相关的社会历史事件去考察诗词作品的内容,从多方面去把握作品的鉴赏和评论。若不注意“知人论世”,而随意品评诗词文章,就会造成理解错误,甚至于闹出笑话。

杜牧有一首著名的咏史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首诗作者由久埋于河沙中的断戟联想到当年赤壁之战,并且进一步设想:假如当时没有东风帮周瑜的忙,那么战争结果将是曹操获胜而孙吴联军失败,二乔可能成为曹操的俘虏,被囚禁于铜雀台。诗中是以二乔的命运来代指国家安危、江山存亡,是用以小喻大的手法表现赤壁之战的意义。而宋代文人许彦周在他所写的《诗话》中却嘲讽杜牧:“社稷存亡,生灵涂炭却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许彦周因不注意知人论世,以至对此诗产生了误解,真是贻笑大方了。可见知人论世的方法对于中学古典诗词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知人”和“论世”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教学中必须从“知人”入手,把握作者的家庭、身世、个性,而作者的家庭及个人经历亦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故还要再结合“论世”,这样才能准确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不同思想风格,才能更好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明白表现出来的思想以及隐含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例如婉约派代表词人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也是北宋文学家,家庭环境的熏陶,使清照自小便有诗名,十八岁嫁与赵明诚,两人志同道合,共论诗文,同究金石,生活幸福美满。中年遭逢靖康之难,易安夫妇南渡避难。明诚暴病身亡于途中,数年收藏的古玩珍藏因辗转而丧失殆尽。易安孑然一身,颠沛流离,后误嫁小人,而诉于公堂离异,晚年凄苦。所以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以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为题材,格调清丽明快,反映了她对理想和情愫的追求。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词中写事、绘景、抒情融为一体,活泼明快,兴味盎然,洋溢着欢愉的情韵。而后期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凄凉哀婉,使人读来泪下。

可见在教学古诗词中,知人论世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了解作家作品的基本风格。

五、比较阅读,提升鉴赏力

每一首古典诗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和文学修养。如教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一文时,老师可把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拿来比较,通过引导分析,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首词的相同点:都写出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都赞美了梅花高洁的品格,都运用借物喻人的手法。但是,两文也有明显的不同:一是梅花的形象不同,陆游词中的梅花是一个孤寂凄凉、饱受摧残的主战派形象,毛泽东词中的梅花是傲寒俊俏、积极乐观的共产党人形象。二是立意不同,陆词的立意是借梅花言己志,毛词的立意是鼓励大家要蔑视困难,敢于战胜困难,不向任何困难低头。三是感情基调不同,陆词低沉无奈忧伤,毛词积极乐观向上。通过这样的对比教学,学生不仅对两首词的内容和情感都有所了解,而且掌握了欣赏诗词的方法,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由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里古诗词的数量并不多,教师可在一首诗的教学结束后,适当的拓展,以诗带诗,以点带面,将课堂延伸到同一题材、同一类型或者同一诗人的古诗词教学上,有意识地加大学习古诗词的量。教师也可以推荐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作品,比如每日一诗,或者每周一诗等等。这样,同学们的眼界开阔了,积累增加了,兴趣提高了,鉴赏诗词能力自然也就跟着提高了。

当然,诗歌教学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即使是以上五种方法,也不是相互孤立的,教师在教学时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学生才能理解接受,才能让诗歌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王俊杰.多读多感多悟——关于古诗词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之友,2007(08).

[2] 陈文兰.浅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安徽:安徽教育论坛,2006(02).

[3] 彭修志.古典诗词教学与音乐、写作的结合[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7(11).

作者简介:吴秀菊,1973年生,女,汉族,福建省龙海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编辑:毕力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教学建议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浅析泛义动词“打”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沉淀溶解平衡”认知结构测查及其学习困难分析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