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宇+赵昶
摘 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挂牌是我国新一轮改革的重要举措,不仅直接刺激进出口及转口贸易的发展,也给以航运保险为代表的中国保险带来了新的生机。贸易额的膨胀是航运保险市场壮大的前提,更大程度的开放将促进自由竞争,险企可享受配套技术服务体系带来的红利,甚至中国保险将有机会借此走向世界。但机遇与挑战并存,许多长期遗留的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且未知的风险要求保险业在入区前应做好充分的预判与准备。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航运保险;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7102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被视为可与中国加入WTO相提并论,从名称便可看出其中蕴含的战略意义。“开放倒逼改革”意味着上海自贸区内的改革措施不仅应促进当地的发展,还要能推广至全国,助力整个中国经济的转型。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货物及制造业的兴盛必须有与其关联的服务业配套支持,且鼓励服务业的创新和提升也符合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因此,自贸区总体方案特别将服务业作为自贸区实验的重要内容。这给正处于发展瓶颈的中国保险业带来了新的曙光。
保险业在自贸区建设中的作为值得期待。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以来,众多保险公司均看好此处的发展前景,积极筹备参与自贸区建设,目前已有两家公司在区内注册。财险及责任险将成为自贸区内主推的保险业务,其中直接受益的莫过于已沉寂多年的航运保险。搭乘“开放倒逼改革”之风,保监会出台了八项措施,以充分鼓励保险在自贸区发展中发挥作用,其中多项都为航运保险的再次启航提供了重要支持。
我国航运保险业务日益萎缩早已成为保险市场一大疑难之症,也是中国保险难以走出国门的重要原因。因此,上海自贸区的成立不仅提供了“治病”的药剂,更可能成为推动中国保险国际化的催化剂。
1 庞大的潜在业务规模为行业提供了绝佳的掘金机会
自贸区优惠的关税政策和更加宽松的金融政策正吸引着大批境内外资本,尤其是外资的流入,这意味着上海不再单是中国市场的货物集散地,更将可能成为整个东北亚地区的贸易中转站。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港货物吞吐量为7.36亿吨,同比增长1.1%;集装箱吞吐量报3252.9万TEU,同比增长2.5%,两者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位置。当前上海港巨大的吞吐量主要缘于国内市场的需求,其并未成为区域性的货物交割地。与之相比,多年来,依靠地处马六甲海峡的有利位置,新加坡港一直是整个东亚地区的贸易中转枢纽,久盛不衰,从非、欧运往中、日、韩、俄的货物都会在那里停转。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有机会部分分流在新加坡中转的货物,毕竟就近转船会大大降低海运费用。此外,一旦克拉运河开通,很多船只不需绕道马六甲便可直接北上,不仅降低运输风险,还能减少在途时间和运费。
贸易活动的需求是航运保险展业的基础,吞吐量的扩大势必为航运保险的发展提供更高的平台。同时,自贸区的推进不仅仅会巩固我国的出口业,优惠政策更将刺激进口贸易增加,而一般情况下,贸易中的保险安排由买方主导,则我国的货运险必将因此获益。
2 险企有机会提高自身在航运险市场中的竞争力并参与充分竞争
目前,在上海设立了航运保险运营中心的中国太平洋、中国平安等多家保险公司都有意将其运营中心的注册地迁往自贸区,以参与到新一轮的业务竞争和创新改革当中。从总体方案看,自贸区将逐步放宽外资准入机制,“负面清单”的内容也将逐渐缩减。虽然刚刚公布的“负面清单”中仍对外资投资保险公司有所限制,但根据自贸区的发展需要,负面清单将适时调整,未来外资险企仍有望进驻上海自贸区与国内保险公司共享开放的成果。这必将增加自贸区内航运保险市场上的竞争主体,促进“水险”市场的竞争。而自贸区相对宽松的市场条件将使竞争更趋自由化。
同时,竞争也将助益企业自身的改革,包括管理体制改革、营销策略转变和产品创新升级等。而这变革的有效性一旦被证实,便可推广至企业的所有子公司,以提高其在航运险业务上的整体实力。
3 保险企业将享受专业技术配套服务体系带来的红利
即将在自贸区内筹备设立的海损理算中心、中国第一家航运保险定价中心以及海事仲裁中心将联合保险产品市场构成一整套全面的航运专业技术配套服务体系,以辅助自贸区货物贸易的跃进。这正如给予凋萎了多年的中国“水险”之花养料,使其有了重新绽放的可能。
此外,预期未来将有国际专业保险中介机构以及法律咨询等服务组织或个人进驻上海自贸区依法开展相关业务,支持航运保险业务的发展。伦敦“水险”市场的经纪人体制以高效、便捷的特点著称,这种模式助伦敦在全球市场中长期占据龙头地位。借自贸区加大开放力度之机,若行业可以结合国情区情对国外优秀经验加以借鉴,探索出适应自贸区发展要求的保险营销模式,必将助于化解中国“水险”难题。
此服务体系成立之后,产品的费率厘定将更趋科学合理,航运事故的海损理算成本将明显降低,海事纠纷仲裁的过程也有望缩短,再配合优化的展业模式,市场中航运保险产品的质量应有显著提升,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和成本也会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技术服务需要懂专业的人才,在设立服务体系的同时,加强自贸区内相关人才的培养将有利于航运保险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4 区内外汇管制放宽,中国保险或将借航运保险“乘船出海”
虽然具体细则未出,但资本项下人民币自由可兑换几成定局。借此机会,在自贸区注册的保险机构可以航运保险为突破口,尝试扩大海外投资设立分支机构。多年来,由于我国以航运保险为代表的国际险种并不发达且出于投资谨慎性及外汇管制的考虑,中国保险公司在海外设立分支寥寥,截至2011年底,仅有8家中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设立保险营业机构,6家中资保险公司设立海外代表处。自贸区的成立和发展为险企提供了一个大步“走出去”的机会。事实上中国险企迈出国境的首要动机不应在于分得多少海外市场份额,而在为本国的贸易和实业提供保障。正如外资险企来华的出发点都是为其母国在华投资保驾护航,承保当地业务只是锦上添花。把握此机会不仅使企业自身受益,更是整个中国保险行业的进步。
不仅如此,外汇管制的放宽,有利于航运保险的海外再保险。航运保险,尤其是船舶保险通常是大宗财产保险,再保险是保险公司分散风险的重要措施。开放的渠道有利于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分散自身的经营风险,也能为投保人提供更稳妥的服务。
打开门求发展的方式,必然会为航运保险业带来许多机会,但收益永远与风险并存,在行动之前,行业和监管部门都要充分估计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准备。
首先,上海自贸区刚刚挂牌成立,许多具体改革措施都是边走边看,一个全面细致的方案还未出台。从目前公开的消息来看,以前期待的15%企业所得税率不会出现;由于自贸区面积窄小,货物堆场是否空间充足不得而知;目前的港口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是否能适应更大的港口吞吐量也尚未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稳定的贸易规模可能不如预期。同时,与新加坡港相比,上海起步初期相关产业都还未建立和完善,且“克拉运河计划”究竟何日启动仍属未知,因此,其对新加坡港的贸易分流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现。此时,若险企盲目乐观大量投资,到时不仅不能“钱”尽其用,甚至可能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其次,中国航运保险多年来的不振造成了相关技术和人才的匮乏,而这种匮乏反过来又削弱了航运险成长的力量。人才和技术的进步不能朝夕实现,这种持续了多年的恶性循环便难以在短时期内终止并共同趋好。因此,一旦外资企业涌入,我国企业的初始竞争力能否与之抗衡并迅速赶上令人担忧。客观存在的差距要求国内险企必须尽速行动来守住目前已经占据的市场,并提前筹划以应对日后可能经历的激烈竞争。
此外,出于可在全国推广的考虑,在短期内,自贸区的政策优惠力度可能不如之前盛传的大,如企业所得税率不会降至15%。这意味着航运保险产品价格的下降空间十分有限,不利于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自贸区未来放宽资本项目管制,低成本资金可能回流至境内,使境内市场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干扰,从而压缩保险企业的投资收益空间。这种对境内企业的不利影响必然会波及自贸区内其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不利其正常稳定的业务运作。
在此情况下,保险企业应冷静客观地分析考量如何更有效地参与自贸区建设。自贸试验区内的具体政策尚未公布,保险业参与建设的投入和可能收获的保费规模也未可知,但随着自贸区的发展,包括船舶险、货运险及相关责任险在内的航运保险都将直接受益于增长的贸易活动。但在抓住机遇的同时,行业必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