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益民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湖南 长沙 41001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何益民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湖南 长沙 410012)
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社会对音乐表演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且趋于多元化。然而相比艺考中热火朝天的场面,艺术类学生在就业市场上却频频遇冷,就业难的现象尤显严峻。本文就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相关的教学改革措施,以便促进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提高就业率。
就业;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大学扩招的大背景之下,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107万迅猛递增到2013年的699万,大学生的就业难达到了历史的新高。这一现状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尤显严峻。据一份就业调查显示,在目前大学生就业率最低的几个专业中,艺术类专业首当其冲。
作为高等教育最底层的高职艺术教育的就业形势则更不容乐观。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能否体现其技能性、职业性、应用性的特征,能否在求职择业中提高学习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保持主动地位,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对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进行改革,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一)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现状
我省高职院校中开设有音乐表演专业的学校并不多,且历史不长(除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外,大多不足十年)。通过调查分析,目前省内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现状存在如下情况。其一,部分高职院校由于从中职升格而来,教学理念、内容、方法、手段仍沿袭过去的模式,未形成高职艺术教育的特色。其二,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针对行业性、区域性的结合方面欠缺,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岗位对音乐表演人才需求的特点来进行教学做得不够,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其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存在差距,部分院校基本沿用本科的课程教学内容,只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体现出高职艺术教育职业岗位的不同层次要求。其四,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课程要重视和加强,目前某些高职院校受学制短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在艺术实践课的开设方面形式单一,课时不足,不符合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就业的现状
通过对湖南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市场深入的调查研究得知,各演出团体、企事业单位、社区、旅游文化市场、文化娱乐公司、幼儿园、少年宫、音乐教学与培训单位等岗位都需要大量具有较扎实的演唱演奏技巧和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同时还具备一定的策划、编导、管理、教学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技能型人才。那种技能单一、综合素质低下的毕业生不符合人才市场需求,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与本科院校生源素质相比,学生文化水平、专业能力都较为薄弱,很多学生是因文化成绩不理想而临时转向学习音乐表演专业的,通过考前培训班的短期突击,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基本功不扎实。入学后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要求不高,懒散,在专业水平和文化学习上都无法达到较高程度,导致毕业时整体素质较低,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加之缺乏正确的择业观,择业期望值偏高,对自己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基层或边远地区不愿去,心仪和高薪的单位又饱和,更显就业之艰难,形成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就业困难的窘境。
其一,从高职教育特征方面来看,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需求、企业需求、适合的岗位需求等,有针对性的培养技能型、实用性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能够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思想,也是高职教育办学成果的检验标准。
其二,从目前教学模式缺陷来看,以就业为导向能够优化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比较单一,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造成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缺乏。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就是要优化课程结构,紧扣人才市场的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结构,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规格。
(一)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与社会职业岗位的动态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相符合,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为重点,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实践教学和岗位技能训练为主线、以能力教学为目标,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将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体系中,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得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贴近就业方向。
(二)加强工学结合,培养实用人才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就必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加强与专业院团、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派学生赴表演专业团体和基层文艺单位定岗实习,将学生置身于仿真的职业氛围当中,从工作实践中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根据企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即增长了学生的能力,又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三)重视技能训练,培养创新人才
高职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求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因此教学中要强调职业技能训练,加大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优化教学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将新知识、新技术及时纳入到教学中来。运用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在艺术展演、毕业音乐会中设计创作板块,为学生的音乐创作作品提供展示的舞台。
(四)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凸显湖湘地域特色
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同时,要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规划指导,将学生职业定位教育贯穿于每个阶段的每门课程中。同时,将人才的培养与湖南地方特色紧密结合,注重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的学习,增强综合实力,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于湖湘大地的实用技能型音乐人才,使其在与本科音乐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凸显自己的职业技能优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优秀教学团队
优秀的师资队伍为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加强教师素质建设是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职教育对教师的特定要求。高职音乐表演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舞台表演能力,既能上讲台,又能上舞台,要建立一支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适应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必将促进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就业能力的增强。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最终形成具有较强的音乐表演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音乐表演人才,是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同时也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专项课题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改革研究》(XJK014BJC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1]刘改,雷亚玲.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5(11):21-22.
J605
A
1005-5312(2014)14-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