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爱英HE Ai-ying
(昆明理工大学,昆明 650500)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的出版业、图书馆事业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使图书馆员与知识产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近年来,逐年递增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警示着我们每一个知识的传播者、使用者。作为高校图书管理员,有必要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产权知识,更好的为现代图书馆建设和广大读者服务。
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主要通过各国国内法和司法实践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核心是在合理保护创新者利益的基础上,促进技术有偿利用与扩散。[1](P247)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专利、商标、版权(著作权)、商业秘密、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网络域名、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简称WIPO),是根据《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成立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负责管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各个方面的国际公约和协议,至力于协调各国知识产权的立法和程序,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中国于1980年6 月3 日加入该组织,成为它的第90 个成员国。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途径有:在国内法中规定对外国人的保护,双边协定,多边条约。其中多边条约是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最重要的方式。目前重要的国际条约有:《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版权条约》、《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等24 项国际公约和协议。此外,于1995年1 月1日生效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称为《TRIPS 协议》)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主要知识产权条约。《TRIPS协议》第一次以国际法律文件的形式正式确认了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从贸易的角度构建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体系,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通行的国际规则,代表着当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最高水平。[1](P243)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国际层面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始于19 世纪后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的商业重要性及其对全球经济的作用日益彰显,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也不断提高。[1](P119)目前,美、日是知识面产权制度最完善、技术水平最高的国家。
我国知识产权立法相对较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但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首次于法律文件的形式明确知识产权作为一个整体,并被确认为公民和法人的民事权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陆续颁布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构建起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但相对于较发达国家,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备,如地理标志、植物新品种、保护传统知识、遗传资源、数据库保护等多个方面尚待立法。
著作权法,是指有关著作权以及相关权益的取得、行使和保护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知识产权法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国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了著作权人是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也包括外国人、无国籍人,其中没有强调“人”是否要具备完全民事能力,因此权利人有可能是儿童或其它不具备完全民事能力的人,这一点需要特别的注意。著作权的客体即作品,包括以文字、口述、音乐等九种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著作权法第三条)。我国著作权法第十条规定了著作权人享有4 项人身权、12 项财产权、1 项其他权利,共17项权利。人身权利行使的保护期不受限制,即无论作品是否进入公共领域,权利人(继承人)都可依法行使权利。财产权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亡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 月31 日;如果是合作作品,截止于最后死亡的作者死亡后第五十年的12 月31 日。需要注意的是职务作品、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发表权和财产权的保护期与其它作品不同。合理使用制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其他权利的一种限制著作权的法律制度。对于图书馆服务中的合理使用,在我国的著作权法第八款作了明确规定“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条件款中赋以了图书馆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的权利,同时也限制了使用权利的情况,即“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在适用和应用这款法律规定时,要注意复制的数量与使用地。
在2013年1 月修订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条例》第七条中规定了图书馆网络传播合理使用的情况。在合理使用情形中,要特别注意法定的限制条件:一是图书馆只能向本馆馆舍内服务对象提供本馆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数字作品和依法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数字化形式复制的作品;二是不得直接或者间接获得经济利益;三是必须指明作品的名称和作者的姓名(名称);四是采取技术措施,防止服务对象的复制行为对著作权人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五是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在条例第六条中列举的8 款合理使用范围,在日常工作中图书馆员可以参考使用。
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把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早在1979年美国总统卡特第一次将知识产权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1](P207)。2013年9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明确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任务,充分说明了我国已把知识产权战略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逐年递增的知识产权侵权、刑事案件,一方面说明侵权的多发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公民维权意识的提升。在法律上,我们进常会被赋予各种不同的身份,如公民、法人代表,甚至原告或被告,网络信息的飞速发展的今天,使每一个人既可能成为知识产权的使用或传播者,也可能成为知识产权的权利人,人们在有意或无意中便可能成为侵权人或被侵权人,图书馆员在知识作品管理、传播中的特殊位置,培养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一方面使图书馆员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使图书馆在建设、传播知识和信息中有效避免侵权行为的发生,从而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
[1]张文春.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研究[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可静.知识面产权与图书馆员[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http://www.doc88.com/p-1446193740515.html.
[3]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D].http://www.law-lib.com.199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