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大琴,丁立福
(1.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2.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安徽 淮南 232008)
地方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丁大琴1,丁立福2
(1.安徽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2.淮南师范学院 外语系,安徽 淮南 232008)
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已近20年,然而文化素质教育边缘化的状态依然没有得到本质上的改变。鉴于地方师范院校在全国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及战略性地位,项目组对淮南师范学院的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和淮南师范学院等5所地方师范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评估和分析,以期为完善地方师范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依据和支撑。
地方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调研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文理分科、应试教学及市场经济大潮的袭击,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积弊日益严重,人才培养模式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知识结构失衡、人文素质不高等等不一而足,使得培养出来的天之骄子顿失“娇宠”,一时竟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原国家教委经充分调研和分析,及时提出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战略。1995年,“教育部决定在52所高校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①刘献君:《文化素质教育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页。;1999年教育部批准53所高校建立了首批3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6年教育部又批准104所学校建立第二批6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0年教育部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时更是把文化素质教育拔到战略主题的高度,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确切地说文化素质教育目前仍然处于摸索期,而且“文化素质教育边缘化的地位长期没有改善”②刘庆华,金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之忧思》,《当代教育论坛》2013年第6期,第41页。,一些相关课程安排盲目、随意性强,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现象时而可见,进而言之文化素质教育成效缩水较为严重。为此,来自淮南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及淮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12位同志走到一起,筹划了2012年安徽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地方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研究”;顺便提及一句,原本是作为一般教研项目申请的,结果出人意料地作为重点教研项目批了下来,项目组成员也就倍感责任之重大。基于此,项目组从2013年9至2014年3月,通过问卷、走谈等方式对所涉五所地方师范院校进行了连续的调查研究,一是期望对以所涉五所院校为代表的我国地方师范院校的学生文化素质现状及其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能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估和较为全面的分析,二是期望藉此引起相关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界及学术界的关注,引起相关教育部门、教育专家重视,进而携手直面地方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这一战略主题。
地方师范院校学生文化素质现状是其制定文化素质教育措施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对此进行合乎实情的评估与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本项目学生文化素质现状调查所要求的真实性、代表性及科学性,特抽选淮南师范学院在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理由如下:淮南师范学院由淮南师范学校、淮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淮南市教育学院于2000年合并发展而来,在200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良好”等级,其发展历史涵盖了从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到教师在职培训在内的各个阶段的师范教育,整体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此次调查问卷是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主要涵盖思想意识、人文知识、技术能力及个人修养等四个方面。另,一年级学生刚入校需要有个适应的过程,其通识教育类课程也相对较多,故而淮南师范学院文化素质选修课一般从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向学生开放选修;大三学生学习尤其是专业学习任务较重,选修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相较大二学生要少一些;大四学生因论文、实习及找工作等诸事缠身而选修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抽样时进行了宏观上的调控,所获446份有效答卷的分布如下:
应该说这样的分布基本上遵守预期安排,即将调查问卷集中于大二学生,兼顾大一、大三及大四学生。此次调查问卷是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时间跨度为2013年11月7日至2014年12月24日,主要涵盖思想意识、人文知识、技术能力及个人修养等四个方面,相关调查结果及分析如下:
(一)在思想意识方面,抽选调查问卷中的两道问题为例
从上述答卷统计来看:学生所谓的“人生理想”要么集中在财富和人际关系,要么集中在平淡轻松,事实上这是两个极端,说到底是理想虚无的表现。另一方面,学生将找工作的首要标准定位在兴趣,这种兴趣没有健康崇高的人生理想作奠基可能坚持不久或滑向庸俗。综合相关走访、交谈、观察等,可以说受功利主义思潮影响,不少师范生的人生目标短期化,现实主义倾向严重,把日常物质消费水平的高档看成是生命格局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从而表现出学风浮躁,无心于学。
(二)在知识方面,抽选调查问卷中的两道问题为例
从上述答卷统计来看:真正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学生达20%多,一部都没读过的仍占近20%,这个结果与第4题去图书馆的统计基本是相吻合的。综合相关走访、交谈、观察、求职反馈等,可以说受“应试教育”和“应业教育”影响,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学生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人文知识面整体上相对较窄,缺乏将来从事教育岗位所要求的全面性。
(三)在能力方面,抽选调查问卷中的两道问题为例
能力本身具有的实践性,使得其在问卷中很难科学检测,只得退而求其次,迂回地设计了上述两个问题。从上述答卷统计来看:学生的人际交往、为人处事能力还是不错的。然而在现实中,依然听说有作弊学生因受警告而谩骂乃至殴打报复监考教师的事件,依然有用人单位反馈求职学生不能迅速适应岗位工作。综合相关走访、交谈、观察、求职反馈等,可以说有些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耐挫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相对较弱,不能迅速胜任求职岗位。
(四)在个人修养方面,抽选调查问卷中的两道问题为例
从上述答卷统计来看:当代师范生的个人修养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至少他们能够明辨是非,例如第7题回答“为遇难者难过”接近一半,表明学生能够将日本战犯和日本人民、能够将历史与现实区别开来,还能表明大多数同学心中存有同情心。至于能否落到实处,可能还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第8题回答“不行,自己想制止他们的恶习”的学生可能亲身经历时会无动于衷,因为“跌倒的大妈不能扶,怎能制止满嘴脏话、随意插队等的人”——这是笔者在与学生的一次交谈中得到的答案。综合相关走访、交谈、观察、在职反馈等,可以说仍然有部分师范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个人礼仪修养欠佳,甚至还有个别学生只讲个人利益,不讲集体和国家利益,只讲实惠,不讲原则和道德。
综合上述主要基于问卷,兼及走访、交谈、观察、岗位反馈等在内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说当代地方师范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富有爱心、同情心,他们诚实正直、乐于助人,他们思想活跃、独立思考,他们善于求新而不因循守旧、注重个人发展而不拘泥现状。这是他们自身文化素质的亮点和我们进一步从事相关文化素质教育的厚实基础。但是,地方师范生在思想意识尤其是人生理想、在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在能力尤其是协调人际能力、在个人修养尤其是社会公德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最初的走访、面谈过程中,所涉多数师生对本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现状还是点头赞同的,问及现存的问题大都蜻蜓点水,随后褒赞有加。这一方面说明,地方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整体上还是不错的;但从另一方面考虑,最初的这些访谈信息的可信性要打折扣,毕竟都是当事人,而且是面对面的交涉。于是项目组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拟出5类问题,在上述调查问卷中特意设置了这么一道必答题:
第19题如果您对本校文化素质选修课程不满意,其原因是()
A.课程设置单一
B.教师教学态度不够认真
C.教师教学及学术水平不高
D.教学内容不适合
E.教学方法不当
F.管理欠规范、不到位
G.其它
这是一道多选题,收回的446份有效答卷统计如上。可以看出,在学生的眼里本校现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课程设置单一(251人持此观点,占总人数的56.28%)、管理欠规范、不到位(212人,占47.53%)和教学方法不当(182人,占40.81%),其次是教师教学及学术水平不高(111人,占24.89%)、教师教学态度不够认真(98人,占21.97%)和教学内容不适合(97人,占21.75%)。
为了进一步获得可信的第一手相关信息,我们同时访谈了淮南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及淮北师范大学的部分师生,并对所涉五所地方师范院校教务处负责相关文化素质教育管理的教师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前后长达半年之久。本着完善提高的目的,调查所涉各校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经验及优点就不费笔墨了,项目组专门综述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十项主要不足,着重论述前六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分析与建议。
(一)课程种类单一
据统计淮南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安庆师范学院和淮北师范大学全日制在校生平均有2万多人,而这四所院校于2013年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平均约为216门,即每学期只有100多门,从总量上来说就已经过少了。课程种类上,现以某所院校为例,其于2013年开设的课程中有文学类15门、史学类10门、哲学类2门、艺术类8门、其他人文类30门、理工科类10、其它自然科学类15门。总而言之,地方师范院校目前所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种类较少,不能满足众多学生对拓展兴趣爱好及提高文化素质的需求。
建议有四:①在目前开设课程的基础上进行“滚雪球”,即已开设的文化素质课只要有一定数量的学生选修就不宜随意停开,另行要求各院系每学年都要申报新增课程,具体数目由各校视具体情况而定;②将教、科研成果转化为文化素质教育资源,可弹性规定凡省厅级以上教、科研项目结项后需要开设1-2学期的相关文化素质教育课,校级教、科研项目结项后需要面向学生举办1-2场学术讲座;③优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精品化、体系化,凡是有特色的优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需要长期坚守,需有固定的教学团队不断拓展,进而开拓成一系列相关课程及讲座等;④扩大文化素质教育形式,讲座、竞赛、实践活动等等,只要学校有计划地、有组织地介入并配备教师进行指导及管理,就应予以认可,优秀的可以存留下来。
(二)课程监督管不够严格
通过问卷及访谈发现,包括课堂管理在内的课程监督与管理不到位是学生反应较为强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有学生反映:“我觉得学校应该加强对选修课的监督和管理,平时选修课很多人都逃课……希望学校可以解决,以提高教学质量,发挥选修课应该发挥的作用”。
为此,我们建议:①高度重视、严加管理,现行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有一些流于形式,其原因之一即是相关监督与管理不到位;②实行淘汰化监管,开设效果不佳的选修课自然淘汰,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必需重修或改修;③给予任课教师一定程度的权限与信任,据了解有些课程教师惮于监管学生,乃是顾忌学生评教时打出不理想的分数;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理应侧重于形成性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授课教师的作用无可替代。
(三)教学形式单一
相对来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名单的安庆师范学院在这方面做得差强人意。该校除了开办课堂讲授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外,还定期举办“周末讲坛”、组建“大学生黄梅戏艺术团”并在全省高校巡回演出、开展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实习活动等。但整体情况不容乐观,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是:①教学形式相对单一,不少仍以课堂教学为主;②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讲授多于启发;③对社会现实关注得较少,对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得不多。
相应建议有:①教学形式宜多样化,提倡由课堂走向课外,加强实践性;②课堂教学宜不拘一格,讲座、演讲、座谈、欣赏等均应接受,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兴趣;③提倡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引领学生关注高端科技以及先进文化。有必要提及一点,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尤其要加强过程监控,从而确保形成性评价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四)课程内容单薄
仅举一例,调研所涉某院校2013年仅开设文化素质选修课90门,面对近2万的在校学生来说,即便只面向大二和大三的学生选修,其数量和内容都得不到保障。总体来说,地方师范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内容尚不够丰富,相关的突出问题是课程理论知识讲解过多,实践性、实用性不强。
建议有三:①增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定期以报告等形式开办有关社交礼仪、面试技巧、毕业论文写作之类讲座,再如开设办公软件、图片制作等学生急需、社会上通行的一些培训课程;②增设一些与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文学、艺术类课程,如生活中的诗词、影视欣赏、收藏常识、简笔画等;③扩大实践类课程的比重,文化素质教育中相关实践类课程的调查及建议详见如下。
(五)实践课程权重不足
在对一些师生的访谈中,普遍认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实践性不高且有纸上谈兵之嫌疑,如有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把实践放在首位,因为大多数的学生是这么觉得的”,也有学生认为“文化素质不应局限于课堂,在生活中也应该有所体现”。我们认为,文化素质是所有素质的基石,而素质提高关键在于个体将所学、所感内化成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实践是极其重要的中枢环节,这也是令高校头痛的一个问题。
兹建议如下:①文化素质教育要凸显实践的价值,实践不仅能提升文化素质教育的成效,而且亦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中加大实践类课程的权重,提高其相应学分,尤其是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类课程;③实践类课程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但需以实践过程为主要依据对其进行严格考核,务求避免流于形式。
(六)学分安排不尽合理
在调研中发现,所涉五所院校平均要求在校学生修完4.4门相关课程、经考核合格获得7.8学分后方可毕业,其中某地方师范学院仅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选修完1门课程合2学分即可满足相关毕业要求——这种安排似欠妥当。另,在这次较大范围内的调研中学生反映的相关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绝大多数同学都要求适当提高文化素质选修课程的学分;②部分同学认为网络视频课程所给学分过高。
学分安排是学校教学运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和保障,但学分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整体素质、知识结构、积极性调动等,我们认为:①可以适当提高每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学分,另需相应地提高文化素质教育总学分的要求,这样既可凸显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也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确保文化素质教育的总量与质量不下降;②就网络视频课程而言,所涉地方师范院校基本尚处于试用、引入阶段,而且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效、考核尤其是形成性考核,均不易操控,因此网络视频课程不宜给予过高学分,至少不应超过课堂选修课程的学分;另,对于网络视频课程似不应一味地引进,否则将来我们就没有自己的东西,也就渐失相应的话语权——我们建议,可在部分教、科研项目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网络视频课程以充实本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七)选课保障不足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一些院校在提供选课时其教务系统往往因集中选课而被挤爆,一些学生因不了解相关课程信息而选不到自己喜欢的课程。
相对来说,这方面的问题要容易解决:①加强教务系统网站建设,分散选课时间和地点,甚至还可以采用事先预约选课模式;②对于选课人数较多的课程,可以考虑增设班级、增添师资或采用大班教学模式,尽可能地避免学生选不了的窘境;③在选修系统里附注相应的课程内容简介、选修建议等信息,尽可能地确保学生不致于误选。
(八)考核不尽科学
在调研中这方面的反映比较强烈,概括起来主要也就两个方面。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形式不宜一刀切地以期末考试为主;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不够严格,流于形式,乃至抄袭现象严重。
相应的对策有:①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的考核宜多样化,尤其要注重阶段性的形成性考核,并加大其比重。②考核严格把关,避免流于形式。我们倾向于保留一定的淘汰率,在目前的形势下一定的淘汰率对学生选修能够起到督促和震慑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校也有重修的机会,总体上适当的淘汰制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九)网络课程之优劣
网络课程作为文化素质选修课是新生事物,管理上也需有个提高和完善的过程。学生的主要意见有:①网络视频课程所设学分过高;②网络视频课程考核过难;③网络视频有让学生一边挂着课程一边做其他事情的缺陷。
我们认为,网络视频课程是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出现的,使得共享他校的一些优势教学资源更为方便和快捷,总体上于学生视野开拓是大有裨益的,但前提是需要探索相应的管理方式:①网络视频课程所设学分不应高于正常文化素质选修课所设学分;②网络视频课程考核不宜过难,学生毕竟是在没有课堂情景下进行被动观摩,因此其学习效果是要打折扣的。如果不采用网络视频课程本身自带的考核方式,而去另行考核,该如何操控又会成为一个难题;③加强学生网络视频课程学习过程的监控,引入阶段性、形成性考核机制。
(十)重视程度普遍不够
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绝非一节课、两场讲座、三门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等所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的问题;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纳入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为时不久,其系统展开依然处于一个初级的探索阶段。文化素质教育内容的广泛性及其过程的长期性使得其教育成效不甚明显,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艰巨性,唯有学生、教师、学校乃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方能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仅就地方师范院校而言,校方要真正重视并规范管理,教师要满怀激情并严格要求,方能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真正有效地开展起来。
另外,教材、班级规模、课程安排时间等方面也有师生反映问题,但相对来说这些总是个性大于共性,普通性不足,亦或者说校方的安排不能适合个别学生,限于篇幅不便展开。
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者杨叔子先生曾强调:“文化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是基础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就很难谈得上有良好的其他方面的素质。”①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邹时智,刘晓顺编:《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31页。有了这种深刻认识之后,杨先生于上世纪末在自己执掌的华中理工大学率先开展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著文立说推广其成功经验和理论思索,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国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对于如何办好文化素质教育,杨先生有自己独到的体会和理念,“加强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领导,观念的转变是根本。没有领导的观念转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突破,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基于高瞻远瞩之上的坚强决心,就不可能有切中时弊的措施,就不可能有实行措施的可靠保证。”②杨叔子:《身需彩凤双习翼——谈高校加强文化素质培养问题》,邹时智,刘晓顺编:《杨叔子文化素质教育文集》,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3页。就地方师范院校而言,其肩负为将来打造新型高素质的师资、为基础教育提供源头意义上的活水,其文化素质教育也就必然具有战略意义上的前瞻性,也就亟需相关部门及领导未雨绸缪地做好前瞻性的顶层设计。本项目调查研究的出发点也即在于此,当然顶层设计内容的探讨已是另一项更富有意义和更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限于篇幅,此处涉而不论,拟待另行撰文详细探讨。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DING Daqin,DING Lifu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s of China has developed for almost twenty years but itsmarginalized status has not improved significantly.Considering the fundamental and strategic position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nation-wide elementary education,our project team has investigated,evaluated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cultural-quality situation of the students in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ltural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the five normal universities including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 as to offer the basi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
local normal universities;cultural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current situation;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G658.3
A
1009-9530(2014)04-0109-06
2014-4-22
安徽省重点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460)
丁大琴(1977-),女,安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语言文化教学。丁立福(1977-),男,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文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