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文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高继文
(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思想,是时代发展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主要是指其理论内容的当代化,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时代特色的重要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它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实行对外开放,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创造了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新理论和新模式。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特色
党中央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命题是在十七大以后,但党关于这方面的思想却是在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是时代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的客观要求,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认识,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精神。
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拨乱反正阶段,邓小平和党中央就强调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完整准确地理解、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原理,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展”①。他特别强调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要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明确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这是毛泽东同志在整风运动中反复讲过的。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②。此后,他多次分析国内外条件的新变化,突出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尖锐批判教条化、本本化、思想迷信等各种僵化表现。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实际斗争中发展着。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所以我们反复说,解放思想,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③。1980年2月,他在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④。以上观点真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为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为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步步深入。邓小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的两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应随着时代和世界的变化而发展,指出要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1985年9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⑤。这就明确将时代变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联系了起来。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了“和平和发展两大主题”、“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实践和时代发展相结合”等重要论断,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需要有新的大发展,这是现时代的大趋势。世界在发生巨大变化,人类文明在突飞猛进,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事业展现了新的前景。这一切都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⑥。这表明我们党对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时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时集中论述了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他指出:“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⑦。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两方面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涵和意义,指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认识。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进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阶段。江泽民和党中央以宽广眼界正确判断时代特征,一再阐明要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科学论断。1997年9月,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⑧。2001年8月,他在《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变化。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否则我们就不能更好地前进。我们必须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⑨。在这前后,他多次指出,如果马克思主义不与时俱进,成为一成不变的教条,就不会有说服力和生命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
在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科学论断。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⑩。2009年9月,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庄严使命和重要措施。后来,胡锦涛在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讲话以及在中共十八大报告中,都阐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重大意义,并提出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时代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既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深厚基础。
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为了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内涵,使之达到当代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新的科学指南。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把它当作不断发展的理论。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1)。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早期资本主义的严重弊病,对未来的社会主义提出了一些原则构想。这些构想奠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但有时代局限性,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发展。然而,从斯大林领导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开始,在20世纪社会主义实践中长期不顾时代和历史条件变化,照抄照搬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形成了一些僵化、歪曲的思想教条。突出表现是把单纯的公有制、计划经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当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社会主义的本质,把非公有制、市场经济当成资本主义的象征,实行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制度模式。这种模式在战争年代可以发挥特殊优势,但它不符合经济社会规律,不适合在和平时期搞建设。上世纪50至80年代,随着这种模式弊病的暴露,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由于对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没有大的创新,一直坚守马克思提出的计划经济模式,高度集权的特征没有明显改变,越来越僵化、陈旧,束缚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时期,时代主题逐步由战争与革命转向和平与发展,资本主义呈现出新特点,经济和科技实力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社会主义发展迫切需要在理论和体制上大胆突破,焕发生机。可是,苏共的思想理论落后,还停留在战争与革命时代,结果失去了先进性和创造性,导致了苏联模式剧变。这说明不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搞不好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富经验,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长时间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建国初期,我们按照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理论搞建设,没有认识到其局限性。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毛泽东提出要正确对待苏联经验,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从思想路线和方法上说,这是对的。但从理论内容上说,当时毛泽东和党中央还是把马克思提出的社会主义设想当作不可动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把苏联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制度等当作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这就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1957年开展反右派斗争后,不仅没有在理论上、体制上反思和改革,反而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企图依靠加快变革生产关系、发挥主观能动性迅速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1960年代初,中苏两党围绕斯大林的功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等重大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越来越“左”。这样,就把赫鲁晓夫对苏联传统模式的有限改革看作复辟资本主义,提出在国内外反修防修,后来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了歧途。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历史教训,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2)。关于中苏两党争论的教训,他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马克思去世以后一百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13)。这个深刻教训,就是长期没有看到时代特征和世界形势的变化,思想教条,落后于时代。这表明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上也要解放思想。如果不随着时代条件变化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即使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也找不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之路。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其内涵和实质是立足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使马克思主义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大势,研究时代课题,不断提出新观点、增添新内容、开辟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必须有敏锐的时代眼光和宽广的世界视野。这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前提。以前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注重的是使马克思主义在实现形式上中国化、具体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的现成观点运用于中国实际,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路线和政策。这对于把马克思主义本本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来说前进了一步。但那时我们通常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是普遍真理,没有错误,不需要也不能创新,它只需要找到合乎各国实际的实现形式。那时我们也说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主要是指将中国的经验理论化,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发展不仅需要在理论形式上实现民族化、中国化,也需要在理论内容上实现时代化、当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创新和发展,也就是其理论观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不断提出新观点、新论断。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蕴含着内容和形式、时代化和民族化双重内涵,二者相互促进。中国化要求时代化,时代化丰富了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思想的确立,为我们立足时代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遵循。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结合新的实践和创造,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纠正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理解,提出新的思想观点,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所以,江泽民强调说:“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14)。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指导下,在改革开放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我国找到了成功的发展道路,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就是为了立足本国实际,赶上时代潮流,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回应时代挑战中发展起来的,与当今时代、世界的深刻变化有密切关系。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15)。党的十七大以后,胡锦涛指出:“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通过这场伟大革命的洗礼,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潮流,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我们党昂首阔步走在了时代前列”(16)。这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时代特色,是当代的社会主义,代表了人类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实现了社会主义与人类文明的结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具体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发展为鲜明主题。“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更是当代中国的主题”(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就是要通过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汲取历史教益,强调“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18),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等重要战略思想,并紧扣发展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探索实现科学发展的道路和规律。我国顺应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最新态势,加快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的核心、本质、根本要求和方法,为我国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时代特色。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外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后不久,邓小平就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19),“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0)。他确定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1989年10月,他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21)。这句话扼要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内、对外两方面的内涵深刻,意义重大而深远。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多次深入分析冷战后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革命加速发展的国际形势,强调全党要以宽广眼界研究世界的新变化,“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更加清醒、主动地掌握我们自己发展的命运”(22)。2001年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全球经济体。这是对外开放的重大成果,也对进一步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两个大局,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新发展。经过30多年的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成为了面向时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放性事业,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从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态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任务、世界两大制度的关系等方面看,我国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和民主化的目标,必须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23)。江泽民也强调指出:“必须打开大门搞建设,必须大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一切进步的东西,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把坚持弘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积极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把开拓国内市场、利用国内资源同开拓国际市场、利用国外资源结合起来,把对内搞活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这样就能不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24)。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对人类文明成果、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认识和利用越来越清醒、主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强调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这类文明成果,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25)。“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6)。后来,他在理论上突破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发展市场经济,为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搞市场经济的经验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同时,我们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文明成果、优秀文化成果也有了正确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江泽民、胡锦涛结合人类发展进步的趋势和规律,阐述了加强世界各种文明之间交流合作的必要性。江泽民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该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27)。胡锦涛指出:“我们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紧密结合起来,认真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坚持趋利避害,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28)。学习人类文明成果和促进共同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符合当代人类文明趋势,使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走向伟大复兴。
从以上分析可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要独创中国的特色,而是顺应时代和世界发展大势,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借鉴当代人类文明成果结合起来,再改革创新,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又有时代内涵和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新模式。这就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走人类文明大道。其实质上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各国文明的多样性与世界文明的共性的统一,加深了对和平与发展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29)。
[注释]
①②③④(25)(26)《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页,第143页,第179页,第279页,第91页,第111页。
⑤⑦(11)(12)(15)(18)(19)(20)(21)(23)《邓小平文选》(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 146 页,第 291 - 292 页,第 63 页,第291页,第242页,第282页,第64页,第78页,第328页,第373页。
⑥《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5页。
⑧《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⑨《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5页。
⑩(16)(17)(28)《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第100页,第249页,第805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页。
(14)(27)《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第311页。
(29)高继文:《时代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责任编辑:韩小凤]
D616
A
1003-8353(2014)07-0070-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特征研究”(项目批准号:10BKS018)、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研究”(项目批准号:13CGMJ09)的阶段性成果。
高继文(1964— ),男,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