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星晨
(湖北省武汉初级中学,湖北 武汉 430060)
现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模式开始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过去“先生引领学生朗声诵读”到现在“老师与学生相互探讨”,老师与学生的角色分工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既然是讨论式的教学,那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得到加强,否则整个课堂将会失衡,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课堂呢?必须着一“效”字。“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发生的高效能。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的发展需要。那么具体如何来操作呢?
以小说课文为例,选入教材的小说往往都极具代表性,有着出色的广度与深度。但受限于时代背景,这些课文常常让学生感到头疼,学习起来没有激情。孙犁先生的《芦花荡》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了。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们会经常迷失在老先生平淡宁静的文字之中从而把握不到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如此一来,课堂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因此要想构建高效课堂,身为老师,我想应该做到下述两点。其一是备课求实,其二则是课堂求活。
作为一名教师,走上讲台之前应该充分地吃透教材,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好好去揣摩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那又该如何去要求学生们呢?此外,在吃透教材的同时,还需要我们教师去搜集相关的课外素材。由于教材主要是面向学生,其内容过于单一,功能略显单调,因而我们老师若是仅仅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岂不是让学生们更加感到无聊和平庸?所以说,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同时将课外资料与教材有机结合,使得二者能够相互比对,相互参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来到课堂,如何让学生们与自己互动起来,如何让学生们的热情激发起来,都要靠我们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通过好的导语和过渡句,教师应该激发出学生们对于小说学习的劲头,让他们按照小说的特点去分析全文,找到事件,找到人物。此时,若是还按照一般的模式直接带着学生们开始分析人物的特点,那么整个课堂的气氛将会趋于压抑。高效课堂应该有着高的效益。如果只是我们教师带着学生们去一点点分析文章的角角落落,那学生就成了填鸭式的学习,达不到我们教育改革所希望达到的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去引导学生自主寻找人物的特点,去分析文章的词句,去把握词句中蕴含的感情色彩。点点滴滴聚集在一起,概括总结之后就能够凝练出学生们自己对于人物的看法。最后,通过各位学生们的发言以及我们教师的补充,让整个人物形象丰满起来。这才是搞活了课堂,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收益。
提高课堂效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引起学生足够的好奇和兴趣了,皮亚杰就提出,儿童获得知识并不是靠被动地吸收信息,他不断强调儿童的好奇心,正是这份好奇推动他们去不断探索。小说相较与其他文体则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芦花荡》这篇课文,孙犁先生用他惯有的朴实笔触描绘了一个老英雄的高大形象。可是这个老英雄与其他小说中的英雄有着非常鲜明的区别,这就是一个切入点。学生们正是神往英雄的年纪,他们心中肯定有着自己对英雄形象的幻想。有的人喜欢像关云长这样忠贞义胆的英雄,有的人喜欢像诸葛孔明这样从容不迫的英雄,有人喜欢像林则徐那样为自己国家殚精竭虑的英雄,甚至有孩子会崇拜那些动漫电影里英雄形象。如何让孩子们对这篇距离他们有些遥远的小说充满兴趣呢?
我想在课堂的开端就应该制造出一个高潮,问问一孩子“何为英雄”,“你心目中的英雄是谁”,学生们或许不会给出简洁明了的概括性词句,但一定可以说出自己心中对于英雄的憧憬和描绘。如此一来,课堂气氛成功从刚开课时的压抑转为了热烈的讨论,皮亚杰就认为“知识是通过儿童—环境相互作用而构建的”(鲁道夫·谢弗著,王莉译:《儿童心理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第153页),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当然也就能够让学生学起来轻松,不知不觉的让课堂高效。
学生们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开始模糊,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呈辐射状展开,这个问题的设计不仅仅是为了简单的导入,也会贯穿整堂课,让学生有话说的导入,轻松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正是我们课堂活跃的表现之一。
随后,教师应该开始慢慢不着痕迹地将话题引向课文。“普通人能不能成为英雄?”发此一问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们去思考,英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将学生们的情绪从刚开始的兴奋热烈转向平静理智,这样一来,就可以慢慢引导他们进入孙犁先生笔下那一片芦花荡,去见见那位朴实无华的老英雄。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一堂课的灵魂,就一篇小说而言,无非是从完整的故事情节,生动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三大方面来展开探究,《芦花荡》情节较为简单,在通读全篇之后,学生们应该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的时候抓住核心人物,找到核心人物周遭所发生的事件即可。简单地说有两部分,老头子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和老头子为大棱报仇。
理清了文章的故事内容,重头戏应该放在分析人物的特点。这就必须对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可以设计为这样几个环节,第一,认识老头子,从他的外貌感受人物,抓住几个关键词如“干瘦”,“干黑”,“深陷”的眼睛,穿着“破旧短裤”等;第二,对话老头子,主要分析老头子言语上的特点,例如他连说的几个“不怕”,小女孩洗脸,老头说“不怕”,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这三个“不怕”,感受在敌人严密的封锁线下,老头子像没事人一般,这么从容,这么自信,这么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第三,探秘老头子,解读老头子的内心想法;第四,观察老头子,主要从老头子复仇的行动上进行分析。
把这四个环节摆出来,更多的时间便可以交给学生了,他们独立勾画相关词句,相互交流讨论。老头子的自信、机智、乐观,对孩子的爱和对敌人的恨等等英雄特征会逐步被学生分析出来。在洋溢着兴趣的欢快气氛和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不仅学得轻松愉快,也提高了独立学习、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能力。
例如,在品析完老头子英雄特质之后,可以再抛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英雄就是完美的人吗”,在有效的提问指引下,学生们应该不难发现,老头子的英雄形象并不完美,首当其冲便是老头子欠谨慎。小女孩儿要在敌人的枪口下洗头洗脸,连大菱都觉察到了危险连忙“轻声吆喝”,但老头子却大大咧咧地鼓励“不怕,洗一洗吧”。其次就是老头子的孩子气。孙犁先生的描述着实细致入微。在大菱挂花之后老头子说了句“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我没脸见人”,这看起来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话,实际上是一种发泄,一种带着孩子气的发泄。结尾处老头子在敲打敌人的时候,还“向着苇塘望了一眼”,这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态?得意、炫耀之心跃然纸上:看吧,我说到做到,我给大菱报了仇,看我有多厉害!这前前后后的言语和心理活动,将这个老头子的孩子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一堂课,不但调动起学生充满兴趣,有说不完的话,让课堂活跃,更在无形中教会学生从外貌、言语、心理、动作等方面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同时,还让学生明白“孰能无过”,有则改之的道理。学生完成了学习目标,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方法,也学到了道理,可谓活跃而又高效的课堂。
小说课文的教授,重点在于人物的性格分析。而要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就要先理清小说的主线,核心的事件以及相关的人物。学生们往往在冗长的行文中迷失了方向直接导致了课堂上学习效率的低下。如何去解决?如前文所说,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准备好与所讲课文相关的一切知识,尤其是讲课内容之间的衔接内容,比如导语和过渡句的设置。而后在课堂之上不应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定主线,多法配合拓思维”,灵活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们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能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和思考。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成功的。正所谓“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良好的引导将会鼓励学生们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尝试解答疑问,敢于与老师进行学术交流,从而达到让学生们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目的。
构建高效课堂,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丰富的专业知识,高超的导学能力,灵活的课堂管理,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日后需要锤炼和努力的地方。同时,如何带领学生们克服惰性,从被动听课变成主动讲课,从默默学习到积极探讨,这一大飞跃也需要教师们长时间的引导和培训。再者,过于自由的课堂尽管展现了积极度,展现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但仅有广度没有深度也是空有其表,没有实际的效果。这些都是我们教师日后需要注意和解决的。
高效课堂的构建如同小说人物一般,有着其光辉的一面也有着其昏暗的一面,好坏共存才是最最真实的英雄,才是最最贴近实际的教学方法。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蝴蝶破茧,凤凰涅槃一般,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也许每一步都很艰辛,但是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陆有铨.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鲁道夫·谢弗.儿童心理学[M].王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3]郑远祥,唐世贵.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