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教学有效对话的理念及策略

2014-03-13 00:01毛卫华
语文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师生主体文本

○ 毛卫华

(浙江省遂昌育才中学,浙江 丽水 323300)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本质就是一个师生对话的过程。笔者认为课标这么提,或许是因为“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义。” 也因为“对话是探索真理与自我认识的途径”,因此对话教学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笔者认真品味当前一些课堂对话,也不免发现一些问题,一些表面看似热闹的所谓“对话”教学,可以看到其中不乏“表演”的成分,有的甚至是“假对话”、“伪对话”,那么如何让我们的阅读课中的对话有效起来呢?

一、促进有效对话的理念

(一)从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传统的主体性原则,虽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相应的角色要求,但是作为对话教学来说,把文本与教师都看成是主体之外的东西,这显然与现实相违背,也将阻碍了我们的课堂进行有效的对话。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的生命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本闪射出生命光华的场所之一。因此,要让我们的阅读课对话有效起来,就应该让主体间性成为我们对话的理念。

主体间性概念的创始者胡塞尔认为主体性是指个体性,主体间性是指群体性,主体间性应当取代主体性。主体间性又译为交互主体性,它反映了主体与主体间的共在。现代教育是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性即师生间的交互关系是现代教育的本质。师生间的双向或多向交互活动是现代教育过程的关键。

因此,笔者认为语文对话主体是多元性的,参与主体并非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并非是学生与文本之间,换句话说,对话的参与者并非是一对一的形式,而是“三对一”,“三”为多个对话主体,“一”为针对的某一主题。

(二)有效对话是需要准备的

“在这多主体的交互、动态对话过程中,必须有效激活接受主体的前理解结构,开掘历史主体的时代内涵并充分实现其当代意义,理会和把握隐性主体的编著意图和特定的意义寄寓,特别是要找到并找准多元主体的‘对话场’中主体间性最佳契合点。惟有如此才能展开主体间的充分对话,有效的实现文本对话的教育性价值。”

从王尚文教授的这段话看,语文教育对话,是一场有准备的对话,在课堂上能否进行有些对话,很多时候将取决于师生以及一些隐性主体的前理解主体,能否在课堂上形成有效的“对话场”。可见有效对话是可以做准备的,也是需要做准备的。

二、有效对话的策略

(一)营造民主氛围,创设多元情景

笔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问学生为什么不举手回答问题,结果有67.65%的同学问答是“怕”,到底怕什么呢?有怕老师的,有怕同学的,也有怕自己的……。这就是因为没有营造出一个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导致学生怕“说话”。因此,我们说对话教学的前提是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充满爱心的课堂氛围下,从进行有效的阅读对话。只有师生人格平等、心灵平等、价值平等,才能让师生各自向对方敞开精神之扉,畅所欲言,彼此接纳,使课堂成为师生、生生充满人性、富有个性的对话平台。这样的对话教学,教师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圣人,而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伙伴;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下固定结论的过程,而是在师生对话中探求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产生思维碰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同时,对话主体的多元性与对话形式的多样性,都要求我们创设多元的情景,便于学生进行多元多话。

(二)提供充裕的时间,给予适当的机会

阅读教学最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惟有如此,学生才能有效地进行课堂对话。要保证充裕的读书时间。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和体会,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给予充裕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做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阅读者,指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想像力对作品的情节、人物、思想、词汇和结构作出反应。要提供充裕的对话时间。对话信息交流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只有在充裕的时间里,师生、生生通过充分的对话,才能产生互动效应,使对话不断深入,对话的内容不断“增殖”,更加丰富、生动、全面、准确和深刻,在互动中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情感得到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三)尊重多元对话结果,落实因材施教

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就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可以说,个性化阅读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使得课堂教学中的对话内容更为鲜活,空间更为广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和结论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对此,教师不应用唯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应,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等。只要学生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就应得到尊重和鼓励。

猜你喜欢
师生主体文本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