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建立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组宣部,河南 商丘 476100)
从文学发展历程看来,现实主义文学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一种反叛。就中国新文学而言,五四时期,以“为人生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与“为艺术派”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尽管并存于同一时代,但双方的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则是相互对立,旨趣殊异。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关系,却出现了一种奇怪现象,即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出现了联姻的现象,原来与现实主义观念对立的浪漫主义,最后竟然掉头投入了现实主义的怀抱,二者度起了蜜月般的日子。本文试图从社会学、哲学的视角,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内在性质决定了它所要揭示的现实是一种理想化的现实。它对真实的理解是要求一种本质的真实,而不是旧现实主义所描写的琐碎的现实生活,在其看来,那种琐碎的现实只是真实的表象,而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质。这种本质的真实要反映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种必然规律又以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基础,所以应该反映人类美好的未来,在这种意识形态的要求之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就开始了对浪漫主义兼并的道路。
从缘起上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刚在苏联提倡之时,就已经被苏联的理论家、作家与浪漫主义联系在了一起。高尔基就声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从未来的伟大的目标的高处注视过去的才能,这种高度的观点一定会、而且会激发起那种骄傲的、喜悦的热情,这种热情会使我国文学具有新的风格,会帮助它创立新的形式”。[1]76这种前瞻性的理念、对未来的憧憬成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一大特点,日丹诺夫指出,“我们的两脚踏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学是不能与浪漫主义绝缘的,但是这种新型的浪漫主义,是革命的浪漫主义”“革命的浪漫主义应该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列入文学的创造里去”[2]27-28。这里的“革命浪漫主义”是和资产阶级所崇尚的浪漫主义是不同的,它是一种新型的、积极的浪漫主义,是“善于表现我们英雄的……善于展望我们明天”[2]27-28的浪漫主义,是现在与未来的结合,是现实的斗争与远景的胜利结合的一种创作方法。由此,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开始了其间的联姻。中国在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时,同样是将浪漫主义特别是革命浪漫主义纳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范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内在地包含浪漫主义也成为中国当时理论家们的共识。以四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文学理论教程《文学底基本知识》为例,著者以群就明确提出,“浪漫主义底成分,并不是从外面加进于新现实主义之中,而是原来存于新现实主义底内部的,是新现实主义底本体的一部分”[3]158,原来与现实主义对立的一种文学主张,最后竟然掉头投入了现实主义的怀抱,二者度起了蜜月般的日子。
事实上,这一现象从1928年革命文学时期的新写实主义理论中就已初现端倪。五四写实主义发展到1928年,摇身一变为新写实主义。尽管新写实主义在创作方法上有着机械唯物主义的弊端,但它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世界观上还是同出一源,都是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在文艺上的体现,所以有着共同的认识论基础。虽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中,提出了对新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但并没有否认新写实主义这种唯物主义认识论基础。新写实主义最后滑向了英雄主义的道路,实质上是一种变形的革命浪漫主义,浪漫化的想像成为其创作的主要特征。尽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批评了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这种创作方法中的机械、教条、文学哲学化的倾向,但是在内在逻辑上,却认为现实主义的写实应该和对革命英雄的浪漫歌颂密切相连。
从哲学基础上来看,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开始就有一种内在联姻的冲动。建立在模仿说与反映论基础上的现实主义,主张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或者再现。实际上,无论模仿得再逼真、再真实,也终归是和所谓的真实生活隔了一层,作品中无论如何不可能避免作家个性、思想、情感的存在,不可能避免作家自身的倾向性,即使如自然主义那般的主张,现实主义的写实,仍无法代替真正的现实。因此,现实主义这种理论一开始,就存在着诸多无法避免的矛盾,韦勒克就此意义上称现实主义的理论是“极为拙劣的美学”,他提出自己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概念的质疑:“作家应当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去描写生活,但他又必须把它描写成应该是或将要是的样子”[4]156。因此,严格的对现实的揭示是一种理论家的乌托邦愿望,文艺对现实的模仿“终归和现实隔着一层”,毕竟是对现实的接近而非是现实本身。因此以侧重主观或者侧重客观作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划分标准是不准确的。在这种意义上,学者金惠敏指出:“如果从具体的‘浪漫的’和‘古典的’抽象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种抽象的划分本来就是不值一提的理论臆造,文学不存在主观的和客观的原则区别,所有的文学都是主观的创造物,在表现形态上可以出自不同的假定性。”[5]155拿小说这种文类来说,小说和现实主义经常被人们当作可以替代的词,小说的特征是虚构,但是和其它文类的区别却是它们忠于现实,是现实主义的代名词[6]58-59,从文艺作品不能排除作家的主观情感体验这一点而言,浪漫主义因素本身就与现实主义因素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尽管人们往往把它们对立起来。再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也会存有一定的浪漫主义因素。特别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本身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一部分,它本身就主张侧重于对美好未来、胜利前景、革命英雄的歌颂与赞美,所以在主观性上与浪漫主义有着相通之处,二者在内在精神气质上的相近促使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能局限于所谓的“写实”、“客观”,转而向浪漫主义频频招手。
另一方面,中国现代文学中浪漫主义自身也存在着向现实主义靠拢的内在逻辑。“五四”时期掀起的浪漫主义运动,因五四新文学运动实用主义功利性的制约,并没能真正走向个性化的道路,而是走向了集体理性主义的道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成员,早期倡导浪漫主义的非功利性与个性化,但并未能抵挡住自身潜意识中浓厚的治国安邦的功利主义思想,很快在五四后期转向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虽然延续了浪漫主义的激进情绪,但是这种激进情绪却和政治理念相结合,变成了集体主义与理想主义的集合体。浪漫主义与革命文学因此奇怪地走到了一起,浪漫主义的激情与革命者的理想相融合,使左翼文学家对现实主义的看法出现了大的转折,他们对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这几乎成为“五四写实主义”的代名词——进行了批判,对自己心目中的“现实主义”做了界定:“真正的现实主义——不做资产阶级‘科学’底俘虏的现实主义,应当反映到这现实世界之中的伟大英勇斗争,为着光明理想而牺牲的精神,革命战斗的激情,超越庸俗的尖锐的思想,以及这现实的丑恶而激发的要求改革、要求光明的‘幻想’,远大的目的。”[7]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的“真实”、“典型化”等概念,他们都赋予强烈的革命理想与激情,这种激情也促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对浪漫主义的接纳,否则,便无法达到更好地表达这一思想的目的。一方面,左翼文学的无产阶级政治性质要求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另一方面,左翼文学的表现内容又内在地要求选择浪漫主义这一形式,于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联姻实属必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强大的政治意识形态功能,也注定了浪漫主义最终消融在现实主义之中。
【参考文献】
[1]高尔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人民文学,1953(3).
[2]苏联文学艺术问题[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3]以群.文学底基本知识[C]//张清民.话语与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韦勒克.《文学研究中的现实主义》一章[C]//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
[5]金惠敏.艺术即理念——论叔本华的艺术本体论[C]//外国美学(第16辑),商务印书馆,1998.
[6]马丁·华莱士.当代叙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瞿秋白.马克思主义文艺论底断片后记[C]//瞿秋白文集(第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