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杨燕婷
三通两平台实践进行时
文/本刊记者 杨燕婷
校校通是基础,班班通是关键,人人通是目标。
此前困扰教育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中小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切实得以解决。
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教育部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即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三通两平台”成为建立现代教育信息化体系的主题词。
2013年上半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出台了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大力支持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2013年间,石家庄市教育城域网已有2300余所学校基本上实现了“校校通”;全市50%以上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全市建有统一的电子学籍系统和网上办公系统,基本实现信息的网上传递与共享,打造“石家庄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同时,湖南省也与运营商达成协议,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与应用、教育信息化试点与推广、教师队伍信息化培训和联合开展公益活动、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等领域开展多种形式的全面合作,计划于2015年前基本完成省、市、县三级教育城域网建设,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光纤接入和有需求学校的无线网络覆盖,承诺每年新增1000个以上行政村的中小学校宽带开通,并对这些学校的日常网络使用费用给予特殊优惠政策;支持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中小学学科教师和中职学校专业教师15000人的信息技术专项培训。
2013年12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提供网络保障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CERNET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教育部数据中心节点免费提供10 GB ~100 GB 专用接入带宽及256个IPv4专用地址,并为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省数据中心节点免费提供1GB~10GB专用接入带宽及16个IPv4专用地址。这为三通两平台提供了坚实的网络保障。
当然,我们也看到“三通两平台”不是一个固化的生硬的概念,或是一个口号一个运动,而是通过各类具备现代社会气息的鲜活的应用,真实地体现在教育的各个层面。
“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建成超过300万个各级各地的网络学习空间。2012年底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并且面向全社会征集了近万条资源。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经顺利投入使用,全国中小学生的学习信息管理系统,2013年底投入使用,对全国的学生学习和管理,是一个很重大的突破。
而此前困扰教育领域的老大难问题——中小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切实得以解决。2013年9月,教育部印发《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启动电子学籍系统,实行“一生一号,籍随人走,终身不变”,采集和存储2亿多名学生的信息。该系统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动态跟踪全国学生流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中小学生的真实情况,从而解决在义务教育和学生资助中存在的虚假注册、重复学籍等问题。今后,学生的流动、东中西部的财政投入等需要政策加以平衡的问题将有数据可以参照。
然而,我们也仍可以看到,“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融合不足”、“优质资源缺乏”、“师资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统筹管理有待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应用导向”是“三通两平台”未来发展的核心。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科技司雷朝滋司长所描绘的“让课堂像看大片一样精彩”的未来场景,仍然有待信息化技术与课堂的进一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