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斌 ,王琳
(1.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2.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29;3.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7)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就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事业、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同时又是资源密集、环境影响较大的行业之一,是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1-3]。为此,交通运输部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3-5]。港口作为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结点,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对于国家形象具有重要影响。绿色港口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窗口、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推动港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6-8],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研究探讨符合我国国情和港口发展实际的绿色港口发展战略思路、目标、重点与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泊位大型化、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升,货物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底,我国港口共拥有生产性泊位31862个,其中万t级以上深水泊位1886个,专业化泊位997个;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07.76亿t和1.77亿TEU,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t、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00万TEU的港口分别达29个和22个,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4 a稳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港口大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9]。与此同时,港口行业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加快转变港口发展方式,绿色港口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0-11]。
1.1.1 绿色港口发展理念明显提升
发展绿色港口,理念是先导,意识是前提。早在20世纪80年代,原交通部就提出了港口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发展理念,并在港口工程初步设计文件中设立“环境保护”和“节能”专篇。近年来,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港口发展方式为主线,高度重视绿色港口建设与发展,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组织学习交流和培训讲座,引导行业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港口企业、港口建设经营从业单位也积极地采取有效措施,自觉地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到港口建设、经营与管理的实践过程之中。原交通部还通过组织开展连云港港、青岛港、天津港、深圳蛇口港等4个绿色低碳港口主题性试点、海铁联运示范工程等,充分发挥行业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努力,港口行业已经普遍认识到绿色港口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
1.1.2 绿色港口管理组织机构逐步健全
早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原交通部分别成立了环境保护办公室和能源管理办公室。2008年交通运输部“大部制”改革之后,成立了新的环境保护办公室、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办公室,增设了部综合规划司环境保护处、政策法规司节能减排处,进一步强化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管理职责和协调力度。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也相应成立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港口企业也设立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管理部门或岗位,并落实目标责任制。这些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为推动绿色港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1.1.3 绿色港口法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近年来,随着《港口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的出台,交通运输部陆续发布了《公路水路交通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交通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港口规划管理规定》、《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部门规章,制定出台了《水运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水运工程节能设计规范》、《港口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港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内河航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和《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标准》等标准规范,制定了《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实施方案》、《建设节约型交通指导意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政策》、《关于港口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意见》、《公路水路交通节能中长期规划纲要》、《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交通运输行业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关于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实施意见》和《“十二五”水运节能减排总体推进实施方案》等规划、政策和指导性文件[2-3]。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划计划、试点工作方案和具体实施意见。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的不断完善,为绿色港口发展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提供了有力保障。
1.1.4 绿色港口建设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近年来,港口发展始终坚持“规划是龙头、设计是灵魂、施工是关键、监督是保障”的理念,工程建设中坚持合理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加强监督、强化管理的原则,全生命周期成本理念、节约优先和保护优先方针在港口工程实践中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目前,《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全国内河航道和港口布局规划》、《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三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等一批国家级规划已编制完成,沿海主要港口和区域性重要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或修编工作也已基本完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港口规划体系,同时大力推行规划环评制度,从源头上促进了港口岸线、土地等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同时,通过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工程监理制度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了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理、企业自检的质量保证体系,港口工程初步设计中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和节能评估的有关要求[13],施工过程中加强环境监理与监测,港口工程竣工验收也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作为工程验收的重点,港口规划与建设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1.1.5 绿色港口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绿色港口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在工程实践中积极采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10-11]。典型的如:研究采用遮帘式板桩码头新结构,明显降低了工程造价,减少了水上施工以及水环境污染;采用“四线四翻”、智能喷淋和RTG“油改电”等新工艺,有效节约了土地资源,控制了粉尘污染和废气排放;研发应用钢纤维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等新材料,有效增强了海水环境中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了港口全寿命周期成本,减少了锈蚀钢筋和腐蚀混凝土对水环境的污染;应用深水航道建设、资源再造、外海岛屿深水筑港等新技术,实现了港口岸线的集约开发利用;应用防风抑尘网、绿化生态抑尘等技术,有效抑制了港区粉尘扩散,美化了港口环境;推广应用疏浚土综合利用技术、粉煤灰和矿渣利用技术、中水循环利用技术和油气回收利用技术等,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探索应用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积极推广风能、太阳能、地热源、海水源等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水平显著提升;推广应用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港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了港口生产组织管理水平。通过这些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绿色港口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双赢。
近年来,港口岸线、能源等主要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绿色港口建设成效不断显现。
一是港口岸线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2005—2011年,全国港口生产性泊位平均每延米完成的货物吞吐量由2868 t提高到4769 t,提高了66.28%,年均增幅为8.84%。其中:沿海港口由7179 t提高到9287 t,提高了29.36%,年均增幅为4.38%;内河港口由1449 t提高到2591 t,提高了78.81%,年均增幅为10.17%(见表1)[10]。
表1 2005—2011年全国港口单位长度生产用泊位货物吞吐量Table 1 The cargo throughput of the production berths per unit length of port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1
二是港口生产的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2005—2012年,全国港口生产综合单位能耗由每万t吞吐量的5.16 t标准煤下降到3.0 t标准煤,降低了41.86%,年均下降7.45%。其中:沿海港口由5.83 t标准煤下降到3.1 t标准煤,降低了46.83%,年均下降8.63%;内河港口由4.07 t标准煤下降到2.1 t标准煤,降低了48.40%,年均下降9.02%(见表2)[10-11]。
表2 2005—2012年全国港口生产综合能源单耗情况Table 2 Unit consumption of integrate energy production of ports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1
三是港口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目前,港口重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比率达到100%,港口每年治理粉尘100多万t,规模以上港口化学需氧量(COD)排放仅占全国排放总量的0.03%,港口污水排放控制良好,沿海港口水质基本达到2类~3类水标准。我国沿海新建码头的环保和节能设施建设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内河码头的环保和节能设施水平也得到大幅度提高[12,14]。
尽管近年来我国绿色港口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与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更高要求,与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更高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绿色发展理念仍待进一步提升并落到实处,全行业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仍需进一步增强;二是港口结构性矛盾尚需解决,港口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区域港口资源整合仍需进一步加强;三是绿色港口发展的法规标准体系及配套的政策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激励力度仍显不足,监管能力和手段还有待提升;四是绿色港口科技创新动力仍然不足,资金保障力度有待加大,高层次人才仍然缺乏,队伍建设亟需加强。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妥善解决。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也是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加快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绿色港口发展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2-4]。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事业、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同时也是国家节能减排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可持续发展中肩负着重要责任。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国际紧密接轨,也是交通运输行业能耗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节能减排责任重大。因此,港口行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港口现代化进程之中,将实施绿色港口战略作为加快港口发展方式转变、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切实推动港口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文明提供基础保障。
大力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是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低碳发展既是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手段,也是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特征。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就必须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加快建立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由于水路运输具有成本低、运量大、碳排放少等天然优势,大力发展水路运输已成为必然选择。港口作为水运的重要环节和枢纽,在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按照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对照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港口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发展方式粗放的格局尚未根本转变。因此,加快绿色港口发展,既是缓解港口发展与能源环境矛盾的现实需要、创新港口发展模式的重要切入点,更是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必然选择、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港口仍将处于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与此同时,港口发展日益受到土地、水域、岸线、能源等资源的严重制约,面临的大气、水、声、生态等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倘若港口发展继续沿用单纯依靠增加投资、扩充能力的粗放式方式,资源承受不起,环境容纳不下,发展不可持续。此外,港口企业作为绿色港口发展的主体,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能源资源紧缺、石油价格上涨等背景之下,通过技术进步、管理挖潜大力推动节能减排与绿色发展,是港口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因此,必须加快转变港口发展方式、推动绿色转型升级,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摆到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科学规划,强化资源整合,加快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坚持创新驱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土地、岸线、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促进港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港口绿色发展,全面提升港口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港口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加快转变港口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土地、岸线、能源、材料等主要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污染排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核心,优化港口结构,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管理能力,加强协调联动,努力实现港口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2-5,15]。
一是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谋划港口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统筹东中西各区域、沿海与内河协调发展,统筹港口建设、维护与管理各领域全面发展,统筹近期试点与长远发展,充分挖掘结构、技术、管理节能减排潜力,科学有序推进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政府主动作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技术等手段,注重完善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切实强化政府监管约束和激励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广泛调动港口企业作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形成政府有效推动、企业自觉行动、社会共同行动的工作格局。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把改革创新贯穿到港口发展的各个环节,大力推进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在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从源头上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构建长效机制,推动港口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促进港口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是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根据不同区域特征,针对不同类型港口,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分别确定绿色港口发展方向、重点和任务,强化分类指导,实施差别化政策。以试点示范为主要抓手,积极探索经验,培育一批行业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国港口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到2020年,中国绿色港口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全行业绿色发展理念明显提升,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监管水平明显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明显成效,生态保护得到全面落实,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建成符合国家要求的绿色循环低碳港口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保障[2-5,10-12,15]。
生态港口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畅通、安全高效、生态友好的现代港口设施网络体系,港口设施绿色设计、绿色施工和绿色维护水平明显提升,港口岸线和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材料节约循环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影响显著降低。
绿色低碳装备设备体系进一步完善。港口装卸机械装备的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水平运输车辆,新能源、节能环保型运输装备得到广泛应用,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明显上升,港口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集约高效港口运营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港口生产营运组织和调度管理能力明显增强,港口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结构更趋合理,集约化、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港口直取作业比例明显提高,水水中转、铁水联运、江海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应用广泛,在港口集疏运体系的比例明显提高;结构性节能减碳潜力得到充分挖掘,水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绿色港口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绿色港口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成,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一批绿色港口重大关键技术;绿色港口的科学素养与技术能力明显提升,技术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完善,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智慧港口管理与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科技支撑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绿色港口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全行业绿色循环低碳意识和素质明显提高;港口节能减排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基本建立,绿色循环低碳监管能力和支撑保障水平明显增强;初步建立与绿色港口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一支总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绿色循环低碳港口建设与管理人才队伍。表3为2015年、2020年中国绿色港口发展主要指标。
表3 2015年、2020年中国绿色港口发展主要指标Table3 Key indicators of green port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2015 and 2020
绿色港口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应着力推进以下重点战略的实施[2-8,10-12,15]。
一是港口结构升级战略。发展绿色港口,优化结构是战略途径。要加快推进港口结构调整,着力提升港口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煤油矿箱专业化港口运输系统布局,形成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发展格局。加大区域性港口资源整合力度,重点做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南沿海、北部湾等区域以及长江干线的港口资源整合,加快上海、大连、天津等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增加区域辐射带动力度。以重庆、武汉等长江航运中心为重点,加快推进内河港口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建设,鼓励区域性内河枢纽港建设,重点加强内河集装箱、多用途和大宗干散货专业化港口码头建设,加快内河港口现代化进程。加快老港区功能调整,统筹港城协调发展。全面开展老旧码头设施的加固改造,加快推进港口装卸工艺的升级改造,有效保障港口的运营安全,充分挖掘既有设施的潜能,提高港口岸线等资源利用效率。规范和引导港口企业进行兼并、整合、重组,形成规模大、信誉好、竞争力强的港口企业集团,推动港口企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打造一批一流的物流经营人。
二是绿色科技创新战略。发展绿色港口,科技进步是根本动力。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强化科技研发推广,增强技术支撑能力。认真组织和引导港口企业和科研单位切实加大绿色港口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的联合攻关,大力研发绿色港口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研究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集装箱轮胎式龙门起重机(RTG)“油改电”、储能回用、变频调速、自动化系统控制等技术,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源(海水源)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大港口装卸工艺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疏浚土有益利用技术;开展港口粉尘、污水、噪声等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究,重点做好防风抑尘网、高压静电除尘、智能洒水喷淋系统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开展港口环境风险控制技术研究,提高港口环境风险的应急反应与处置能力。加快港口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研发推广港口能源管理信息系统、集装箱码头集卡全场智能调控系统、港口物流信息系统等,推广应用港口电子数据交换(EDI)、RFID技术,加快建设智慧港口。
三是制度环境优化战略。发展绿色港口,制度创新是重要突破口。要进一步加强绿色港口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着力优化绿色港口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制定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的中长期战略和专项规划,强化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抓紧研究绿色港口发展相关部门规章和制度体系,继续完善港口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港口生态环境保护恢复和补偿机制,积极探索生态环境补偿保障金制度。加快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的制修订工作,注重加强港口岸电等标准的国际接轨,重点加紧研究制定和实施港口工程节能评估报告编制导则、港口企业能源审计技术导则、港口工程节能验收技术导则、港口装卸设备能耗限值标准、港口装卸机械节能操作规范和检测规程、港口工程环境监理规范、溢油和化学品污染风险评估导则等标准规范,鼓励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港口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将绿色港口发展纳入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四是管理能力提升战略。发展绿色港口,能力建设是基础保障。要加快资源、环境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建设,夯实绿色港口监管的工作基础。完善重点港口企业监管体系建设,规范和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能源管理体系建设与认证工作,探索开展绿色港口评价与定级。加紧完善港口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统计与分析制度,强化各项指标的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加强港口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计业务能力建设,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港口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综合信息。以港口行业能源利用和环境监测机构、有关协会学会、科研机构等为依托,建立与港口行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统计分析、评价考核相适应、覆盖全行业的监测网络。建立科学的港口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考核制度,落实目标责任制,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要求纳入各部门和单位的绩效考核体系。
五是重点环节监管战略。发展绿色港口,重点环节是主阵地。强化重点环节管理,加大行业监管力度。要着力加强港口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重点环节的监管,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低碳的理念全面贯穿于港口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首先,要坚持科学决策、合理规划,强化战略环评(SEA),在港口宏观决策与战略规划中充分考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源头上实现对港口岸线、土地、材料、能源等关键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其次,要坚持精心设计、绿色施工。严把港口设计关,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中确保节能、环保专篇设计深度达到规定要求,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和节能评估的有关要求;加强绿色施工组织管理,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和耗费资源较多的施工措施;工程验收要切实做好环保、节能专项验收,落实好环保、节能设施和措施。此外,要坚持严格督查、绿色运营。严把港口运营关,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港口运营过程中绿色发展成效的检查、督促和指导,确保港口企业、港口建设经营从业单位建立健全节能环保管理体系,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严格地落实。
绿色港口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的顺利实现,必须注重完善配套措施,形成强有力的保障体系[2-8,10-12,15]。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绿色港口发展的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完善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绿色港口发展推进机制,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研究制定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加强相关目标责任的考核,要把绿色港口发展摆在重要位置,明确任务,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强监管,要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港口企业应切实担负起建设绿色港口的重任,加大工作力度,做到目标责任到人、工作措施到位、制度保障有力,不做表面文章,不弄虚作假,保证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工作在港口建设中落到实处,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完善激励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绿色港口建设与发展领域的投资力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设立各层次的港口节能减排、环保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研究出台有利于促进绿色港口发展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港口企业要充分发挥绿色港口建设与发展的投资主体作用,确保日常工作、科技研发、技术改造等的经费投入,同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于绿色港口发展相关重点项目的信贷支持,广泛吸引社会各界的资金投资,形成政府有效引导、企业积极主动和社会广泛参与的绿色港口投资的长效保障机制。
三是深化试点示范,加强宣传推广。各级交通运输(港口)管理部门要在推荐、评选的基础上,在组织开展好连云港港等首批绿色低碳港口主题性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推进力度。加快推进铁水联运示范工程,选择绿色港口发展成效显著的典型项目,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大力推动绿色港口示范工程活动深入开展。组织示范工程单位认真总结和提炼好的经验做法,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及时推广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促进优秀成果的转化利用。加强绿色港口的宣传报道,营造良好氛围,促进绿色港口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绿色港口发展事关港口发展方式转变,事关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和港口行政管理部门、港口企业和从业单位要从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绿色港口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把握我国港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开拓进取,务实创新,加快转变港口发展方式,大力加强港口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港口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与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1] 魏一鸣,廖华.中国能源报告2010:能源效率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WEI Yi-ming,LIAO Hua.2010 China energy report:Study on energy efficiency[M].Beijing:Science Press,2010.
[2] 交通运输部.2012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Ministry of Transport.2012 annual report on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port development[M].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13.
[3] 交通运输部.2011中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Ministry of Transport.2011 annual report on energy conservation&emission reductio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M].Beijing: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12.
[4] 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发展指导意见[EB/OL].2013.http://www.moc.gov.cn/zhuzhan/zhengwugonggao/jiaotongbu/qita/201305/t20130527_1417749.html.Ministry of Transport.Guidance for accelerating the green cycle and low-carbo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EB/OL].2013.http://www.moc.gov.cn/zhuzhan/zhengwugonggao/jiaotongbu/qita/201305/t20130527_1417749.html.
[5] 欧阳斌.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战略思考[J].综合运输,2011(11):15-18.OUYANG Bin.strategic think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transport system[J].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2011(11):15-18.
[6] 徐伯海.绿色港口的规划与布局[J].中国水运,2007(4):12-13.XU Bo-hai.Planning and layout of green port[J].China Water Transport,2007(4):12-13.
[7] 邵超峰,鞠美庭,楚春礼,等.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J].生态学报,2008(11):5601-5609.SHAO Chao-feng,JU Mei-ting,CHU Chun-li,et al.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cological ports in China[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8(11):5601-5609.
[8] 彭传圣.中国港口“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与安排[J].中国港口,2011(5):1-9.PENG Chuan-sheng.Thoughts and Arrangement of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works of Chinese ports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J].China Ports,2011(5):1-9.
[9] 2012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2013.2012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and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industry[R].Beijing:Comprehensive Planning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Transport,2013.
[10]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研究[R].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08.Study on the resource-saving an environment friendly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models[R].Beijing: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2008.
[11]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研究[R].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10.Study on th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program of road and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in the 12th Five-Year Plan[R].Beijing: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2010.
[12] 低碳港口航道建设工程评价指标体系[R].北京: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2013.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low-carbon harbor construction project[R].Beijing:CCCC Water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 Co.,Ltd.,2013.
[13] 陶鹏,冯锡荣,张亚敏.港口建设工程节能评估回顾与展望[J].水运工程,2006(10):81-85.TAO Peng,FENG Xi-rong,ZHANG Ya-min.Review and prospect of evaluation on energy saving for port construction projects[J].Port&Waterway Engineering,2006(10):81-85.
[14] 交通运输部第一次公路水路交通环境保护调查报告[R].北京: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办公室,2009.The first survey report on road and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Ministry of Transport[R].Beijing: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fice of Ministry of Transport,2009.
[15] 石宝林,欧阳斌,李忠奎,等.我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交通发展模式及政策取向[J].公路交通科技,2010(6):154-158.SHI Bao-lin,OU YANG Bin,LI Zhong-kui,etal.Resource-efficient and environment-friendly transport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olicy in China[J].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0(6):15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