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缦卿
“快时尚”的那些事
●张缦卿
“做潮流的跟随者而非创造者”是ZARA和H&M等“快时尚”品牌一直坚守的定位。他们的快速奔跑打乱了时尚的固有格局,顶级奢侈品牌与平价时装的界限日渐模糊。
很多人会有疑问,他们的设计师真的扎堆在秀场和时尚杂志“临摹”衣服吗?没错。他们会派设计师直接驻扎在欧洲的服装展示秀场,现场借鉴完回家就做,从copy到商品上架的时间在15~22天不等。
当然,他们也会从其他地方获得灵感,包括贸易情报、迪斯科舞厅、桥上的行人小道、时尚杂志等,再把这些灵感体现在图纸和裁缝台上。代价是“快时尚”有时不得不为此付出昂贵的侵权费。
如果把全球的代工工厂都算作品牌商自己的,那任何一个“快时尚”品牌都有很多工厂——但若只计算他们的直营工厂,则屈指可数。
ZARA的生产基地设在公司总部所在的西班牙,但基本款服装会分散在亚洲等低成本地区生产。在西班牙,ZARA设立了20个高度自动化的染色、裁剪中心,再把人力密集型的工作外包给其他小工厂甚至家庭作坊完成。
所以质量常常是你吐槽“快时尚”的点。质量的第一步是面料,他们得在款式上获胜,也必须在价格上占优,所以只能选择牺牲面料。别抱怨他们的面料总略显单薄,比如,你想买好看的无袖背带裙,却发现内衬是尼龙。为了压缩成本,他们在面料和细节上永远比不上大牌。优衣库的材质会好一些,但你别对款式抱太大希望。“快时尚”就是这样,款式和质量你只能选一样。
遇到心仪的单品,想等到打折再买?不可能。想回去考虑几天再购入?很难。
等你下次再去的时候,这堆衣服早就不在那儿了。这是因为“快速、少量、多款”的店铺哲学是全球“快时尚”行业的准则。以ZARA为例,它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但凡2~3周没有售出的商品都要被移出货架。各家门店每周都要向总部提交两次订单,如果门店错过了订单时间,当期就只能轮空。一旦出现货品积压,完全由店长为这些库存埋单。
因此,即便你觉得这款衣服还剩好几件,几天内应该不会被卖断,它也还是有可能在第二天就被撤柜。“快时尚”的“饥饿营销”是渠道和生产的自然结果,或许你等得起,但店长可不这么认为。
即便是大白天,优衣库、ZARA、 H&M等店铺里也一定灯火通明。那是因为打了灯的店铺能让人感觉空间变大,更重要的是,灯光还能“改变”商品的质地、色彩,让商品看起来比实际价值昂贵不少。
ZARA等“快时尚”品牌男装区的灯光偏暗是为了省电?别天真了。黑、灰等深色背景容易让人产生成熟稳重感,配合聚光效果的窄光束,能让产品的立体感增强,轮廓清晰,凸显硬朗的男人味儿。ZARA男装区的灯光大多采用硬照明加窄光束,虽然公共区域略显昏暗,但服装的男人味儿却一下得到了烘托和提升。
H&M的全球橱窗展示都由斯德哥尔摩总部的大型专卖店统一指定。考虑到每家门店的销售情况不同,模特着装在统一的参考方案下,展示款畅销或是卖断时,橱窗团队再根据实际销售量做出实时调整。
在橱窗更新速度上,ZARA算得上是“行业标杆”。他们很少做广告,但他们舍得在橱窗设计上砸钱,当时尚杂志还在预告当季潮流时,ZARA的橱窗已经在展示这些内容了,这种“提前展示”能起到很有效的广告作用。
听什么,可不是某个店长或店员随性的安排,国际“快时尚”品牌的音乐都带着浓厚的品牌识别度。H&M的背景音乐每个月由瑞士总部统一发送至各个门店,嘻哈、摇滚、爵士风格是他们的最爱。同为欧洲血统,ZARA将统一发挥到了极致,位于西班牙的总部直接通过网络控制遍布全球的店铺,连播放也完全由总部电脑系统控制。欧美热门单曲、快节奏流行乐曲,ZARA借音乐营造的“紧迫感”加重“你现在不买就会错过”的催单心理。
(摘自《财经天下周刊》2014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