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晚霞 王茹芳
第三方支付工具不告诉你的10件事
●唐晚霞 王茹芳
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第三方支付企业都属于非金融机构,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支付方式直接隶属的银行类金融机构有本质区别:它们没有权力处置汇集来的资金,不能擅自挪用客户备付金进行投资或贷款。它们账户里的“沉淀资金”必须全额交给一家银行做托管,防止被挪用、支取。而最近比较火的“余额宝”实际是需要你自己用账户余额购买一款货币基金来实现收益。
有的网络支付软件告诉你“无须开通网银”,只要输入姓名、卡号、身份证等信息便能实现支付,但这并不等于它们能绕过银行。在支付的背后,因网络支付工具没有属于自己的直接处理资金的渠道,所以必须依托银行提供的接口来处理交易。事实上,任何包含两个不同账户的资金流动,都需要银行为其开放接口。在法律上,关于谁能做支付工具没有特别的限定,但在技术上,必须由银行为企业开放不同支付功能的接口。
一位研究支付业务的人士介绍:“支付行业其实是微利行业,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同质化程度较高,只有交易总量足够大,才能盈利。”目前利润的来源有几个方面,最主要的就是来自合作商户的手续费和靠交易量抽取佣金。例如某平台向使用支付平台的商户收取的手续费最高为1.2%,大额交易还抽取1%左右的佣金。
由于收付款存在着时间差,第三方支付工具的银行账户中始终都有客户备付金,尤其是有担保交易业务的第三方支付,买卖最短兑现周期也需要5天,这部分沉淀资金产生的活期利息就更加可观。按照国际惯例,这部分利息收入的确归支付机构所有,往往被视为第三方的盈利来源之一。
一个邮箱账号加一个支付密码就可以完成网上或移动支付,快捷支付虽然比传统登录网银、输入繁琐U盾密码的方式更便捷,但简单与风险是共存的。据某银行人士介绍,“第三方支付工具的快捷支付对银行来说只限于账户绑定,并不进入银行网银页面,不依赖银行安全体系,而是由工具自己来控制资金的安全风险。”银行往往只有一个快捷支付的限额规定,所以在选择使用时,工具自身的风控能力是关键。
第三方支付兴起的一大特色功能就是信用担保功能,也就是将网上购物中的支付步骤分步,在用户和商家之间设立中间过渡账户,只有交易双方达成一致才最终完成支付。这样可以避免交易纠纷,但并不是所有第三方支付平台都具有信用担保的义务。某平台负责人解释:“我们是纯粹进行支付环节的专业化服务,仅在网上支付时提供用户与商家的链接,没有义务监督商家的发货及分辨真伪。”
第三方最开始扮演的是网上支付的中介角色,银行也希望拓展线上用户。但第三方已逐步在支付品类上扩展,比如早已实现的信用卡还款、转账汇款、水电煤代缴、保险代缴,以及新出现的理财产品购买等,在结算支付服务上开始对商业银行有了“替代”和挤压。同时它们依然依赖与银行的合作关联。
年终的淘宝账单着实火了一把,这其实也是这类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可以为你提供数据分析业务,而这往往是传统银行不愿也无法提供的。比如为你提供财务报表、消费数据分析,甚至是管理咨询分析。而它们掌握的这些数据资料也会让你继续被“精准营销”。
虽然使用第三方平台的账号可以让你的信用卡信息免于多次公开传输,但它们存在的问题是看不清资金的具体流向,会干扰银行对交易的追溯。在交易过程中它们能够成为信用卡套现的渠道:在网上用信用卡进行交易付款,但随即申请取消交易,现金退回到虚拟账户后即可取现。一些线下的POS机就被商家用来提供所谓取现服务。这类“服务”是违法的。
由于人们对移动支付的需求增大,移动刷卡器已经取代网络支付软件成为热潮,在外置刷卡器短暂兴起之后,近场通讯支付(NFC)又成为了更新的趋势。这是一种内置在移动设备中的刷卡功能,可以让你的手机直接成为信用卡的刷卡工具。这意味着更多手机厂商将进军第三方支付领域。
(摘自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