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及经验启示*

2014-03-12 18:57陈军绘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文明

陈军绘

(广东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04)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及经验启示*

陈军绘

(广东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中山528404)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文章系统梳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总结经验教训,对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幸福和美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探索历程;现实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中国人民谋求独立、摆脱贫困、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从战略的高度关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各历史时期、各现实阶段所提出的理论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拓展了对人类文明结构和文明进程的认识,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把握。

1 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历程

1.1 人与自然辩证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时,把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植树造林、发展林业、兴修水利等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的早期探索,对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1.1.1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毛泽东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包含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中,更是表现为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主观世界和包括自然在内的客观世界之间的辨证关系。他指出,“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同时,毛泽东认为:“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人们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科学技术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

1.1.2 发展林业、植树造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重视植树造林和发展林业,他认为,林业是一个大事业,每年都为国家创造巨大的财富,要积极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195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征询对农业十七条的意见》中提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随后,他又提出了“实行大地园林化”的任务。

1.1.3 综合利用、兴修水利。毛泽东一生关注水利建设,从战略的高度,对长江的防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南水北调等作了一系列重要指示。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湖北时,首次提出了修建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初步设想。1958年3月,中央成都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毛泽东还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已成为我国节约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惠民工程。

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哲学和认识论基础。但由于历史条件局限性,当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曾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主张“与天斗与地斗”,而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未能将生态保护工作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

1.2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不懈探索。虽然邓小平生前没有使用过“生态文明”概念,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文明思想。

1.2.1 人、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广大,但是耕地很少。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多,这种情况不是很容易改变的。这就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特点”。这揭示了人口与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要清醒认识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

1.2.2 依靠科学保护环境。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胡萨克时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环境保护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扩大自然资源可供范围和可供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共同发展。

1.2.3 依靠法律法规保护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邓小平多次强调要制定一些法律,确保环保工作的开展。在他的推动下,我国的环境法规不断完善。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国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把环境保护上升为宪法规范,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构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奠定了宪法基础。1981年2月24日,国务院颁发了环境保护的综合性法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解决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比例失调问题。此外,还设置环境保护机构,1978年我国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1982年成立环境保护局,1987年改为独立的国家环境保护局,成为直属国务院管理的副部级单位,为环境管理与环境执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邓小平围绕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论述环境保护问题,其环保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对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3 可持续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思想,高度重视和加强生态环境工作,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

1.3.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1995年9月28日,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自此,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1.3.2 实施教育和科技优先发展战略。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指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上,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跨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教育与科技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3.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贯彻邓小平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两个大局”战略思想、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江泽民十分重视西部大开发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他指出:“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1.3.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党的十六大对新型工业化道路作出的科学概括,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指明了方向。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互动。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我国国情,顺应环境保护的世界潮流,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我国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环境保护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1.4 生态文明建设:以胡锦涛同志为党中央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

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以特有的政治远见和历史责任感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思想,并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命题。

1.4.1 提出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特别是总结了抗击“非典”斗争得到的重要启示,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利用自然资源并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即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努力改善生态环境,高效率利用资源。

1.4.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为我们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4.3 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命题。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此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1.5 建设美丽中国: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提升到“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表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后,对于“美丽中国”的新概念引发了强烈的关注,给我们无比美好的憧憬。

“美丽中国”的提法,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一个突出亮点。“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基础上的人美、社会美、环境美的综合。建设“美丽中国”的本质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更好更快地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本质上是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指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郑重宣言。它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成熟、更加深刻,表明未来的中国将是科学发展的国度,是可持续发展的国度,是生态文明的国度。

2 中国共产党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启示

生态文明的提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新时期执政理念、治国理念和发展理念的提升,体现出我们党和国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对社会有机体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突破。

2.1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相应地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阶段。我们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最终形成,是一个从不重视生态问题,到确立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到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再到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最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过程。历届党中央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这些认识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由于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以及当时实践需要的影响,党中央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也曾出现过忽视控制人口增长、过度消耗资源、破坏自然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的失误,但这些都是在探索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这些宝贵的认识成果,在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2 深刻认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是党中央站在新的时代高度,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应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努力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认识生态文明的意义,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理论上,要把关于生态文明的一系列思想加以总结提升,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武装广大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头脑,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在实践上,要把生态文明的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社会。

2.3 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框架

一是在政治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责任,加强生态文明的执政和社会总动员,制定和落实行之有效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法规,建立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把保护生态环境的业绩纳入考核中。

二是在经济层面,实现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行循环的生产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既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又能保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与恢复,使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真正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

三是在文化层面,倡导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和道德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从统治自然、奴役自然的局面过渡到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状态,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建立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文化新形态。

四是在生态环境层面,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改善和提高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通过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大工程,重建和恢复良性的生态环境系统。生态环境的逐步优化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总之,通过新发展框架的建立与运行,将有效促进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

[1]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16(4).

[8]姚燕.新中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实践[M].北京: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4).

[9]王红梅.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重要意义[M].新疆:新疆社科论坛,2008(6).

[10]许瑛.“美丽中国”的内涵、制约因素及实现途径[M].湖南:理论界,2013(1).

[11]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1.

(责任编辑 张明亮)

C09

A

1673-5382(2014)01-0045-04

2013-09-25

2013年中山市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美丽中山视域下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编号: 201321)的阶段性成果.

陈军绘(1975-),女,湖北省当阳人,广东省中山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环境保护中国共产党文明
环境保护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漫说文明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