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宪浩,孙 莹
(1.苏州科技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9;2.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1)
改进毕业论文教学、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成效,是多年来大学文科教学面临的一个难题。自2010年起,我们依托校重点教改课题“校政企合作条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分析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望从毕业论文双效型教学模式实验中,寻找突破这一难题的可行路径。
毕业论文双效型教学模式中的“双效”,一是指提高毕业生的实际科研能力,二是指提高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产生较好的研究成果。两者紧密相关,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有赖于实际研究能力的提升,较强的实际研究能力需要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来证明。双效的核心在于毕业生实际研究能力的提升,这是毕业论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它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科学研究兴趣、习惯和意识的初步形成;二是毕业生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技能的初步掌握。确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验的上述双重目标,主要是试图解决目前大学文科毕业论文教学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的以下倾向性问题:
毕业论文写作恰逢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由于毕业实习以及寻找就业机会等压力,学生往往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以应付心态、较少时间和精力对待毕业论文写作的情况较为普遍。其一,时间投入不足。有的学生初步确定选题以后,就把毕业论文写作扔到一边,要到实习结束、有时间了才重新拾起,少数直到导师催问、甚至临近答辩的“最后关头”才突击完成,时间、精力投入严重不足。其二,接受指导不主动。有的学生不重视导师的指导,对导师的意见、要求不当回事,自己写完交差了事;也有学生忙于实习、找工作,毕业论文进度一拖再拖,没时间、或者不好意思与导师联系,直到不能再拖、或者导师找上门来才不得不面对导师。学生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导师的指导工作乃至指导态度,指导效果大打折扣。
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不是创作而是拼凑。能力较强、态度较认真的同学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别人的观点加以吸收、组合,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形成论文,虽缺乏创新但也可算是一种复述性写作,有一定的训练效果;更多的同学既有部分阅读吸收后的复述性写作,也有或多或少的照抄照搬;最严重的是,部分同学全文大部分靠剪贴拼接,基本没有自己的话语,写作变成了抄袭。这就使得毕业论文写作应该培养的科研精神难以体现,对科研规则学术规范的敬畏尊重无法确立。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学生态度的因素、能力的因素,也与选题直接相关。一些学生选题偏于陈旧、较为空泛,不知应该从何着手,网络文献收集又十分方便,为凑足字数完成任务,很容易误入省事的复述拼凑的“捷径”。
总之,不少学校文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尺度宽大、弹性丰富、成效难测、可以忽视的教学环节,很难起到增强毕业生素养能力、检验毕业生实际水平的作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毕业论文教学失去了意义。我们的教改实验,正是基于努力扭转这一状况、探索毕业论文教学有效方式的考虑。
我们紧紧围绕提高毕业生科研素养能力、提高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教学目标,以走向社会、贴近实际为基本途径,从2011届开始,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展开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实验。在认真设计教学改革实验模式、制订教学改革实验要点的基础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基本做法:
一是提高选题要求。针对本科学生理论功底总体还弱、选题普遍缺乏价值的现状,除少部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选理论探讨性选题外,要求其余学生主要着眼于应用性研究课题,选题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必须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尽量与相关部门单位的课题指南、研究重点相吻合,切忌闭门造车,切忌炒冷饭,从而切实提高选题的研究价值。
二是提高写作要求。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刻苦钻研,有所发现、有所开拓,根据选题需要谋篇行文,形成带有自己心得见解的研究成果,不要人云亦云,更不得剪贴抄袭。
三是提高成果要求。要求毕业论文努力达到供有关部门参考或外投发表的水平,能够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启发、对推进实际工作有所借鉴。
四是调整字数要求。不再硬性规定12000字的基本篇幅,而是根据课题实际需要决定文章长短,力求言之有物、言简意赅,杜绝说空话、凑字数。
根据专业要求,借助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的良好合作关系,敲定较紧密、稳定的合作办学安排,其中毕业论文教学合作是重点之一。这种社会合作型毕业论文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开展毕业论文选题合作。在拟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时,将苏州市相关部门(如市科技局、市社科联、市人社局及人社学会等)科研课题指南作为重要依据,主动征求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的意见,协商确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有效提高论文选题的现实针对性。聘请苏州市社保局业务骨干开设社会保障政策与实务系列讲座,增加学生对苏州社保政策及实际状况的了解,引导学生从实际需要出发选题。
二是进行毕业论文指导合作。聘请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的相关专家参与毕业论文指导,从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最终敲定、论文研究内容及框架的安排,到社会调查的开展、资料数据的提供,乃至修改定稿、论文答辩全程参与,有效促进了选题研究贴近社会实际,为提升论文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是为申请课题立项、成果评奖提供帮助。在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一年一度的研究课题申报立项活动中,将符合指南要求、质量较高的毕业论文列入立项名单,在进一步修改基础上参加年度优秀立项成果评奖,获奖成果编辑成册供决策部门参考,特别优秀的推荐参加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省人社厅及相关学会的评奖。
为使毕业论文教学校政企合作落到实处,我们为参与教改实验的每一位同学配备了双导师,即一位校内导师、一位校外兼职导师,共同负责论文指导。一方面精心选聘校外导师。我们制订了《毕业论文校外合作导师选聘办法》,从政治思想、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及资格资历等方面规定了校外合作导师选聘条件,同时明确了与实际部门合作进行导师选聘的具体程序。从2011届起,经筛选协商,每届聘请5~6位校外兼职导师,3届共聘请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业务骨干16人次。另一方面校内外导师密切配合、分工合作。校内外导师均全程参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根据各自特长指导工作有分有合、各有侧重。毕业论文选题、定题及主要内容、基本观点的敲定由校内外导师共同进行指导,毕业论文评审、答辩校内外导师共同参加;校外导师重点负责研究问题的审定,指导和帮助进行社会调查,为把握苏州的实际及收集资料数据提供支持与帮助;校内导师重点负责毕业论文的结构、行文及理论概括与提升,督促论文写作按规定时序有计划进行,以及答辩后的修改及最终定稿材料的收缴。事实证明,这样的分工合作对毕业论文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良好作用。
毕业论文教改实验在学校、学院的支持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展较为顺利,基本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一是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由于毕业论文写作强调了实题实做,强调实在、实用、实效,力避空泛、模仿、走形式,要求课题既紧扣专业、又紧贴实际,学生感到这样的毕业论文写得有意义、有意思,也有话说、有内容可写,因而增强了学生研究与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一些研究价值较大的热点课题,学生关注的热情很高,希望能够通过研究有所发现、有所贡献。有的学生甚至跳出老师提供的参考选题,自主选取有一定研究准备的应用性选题,表现出相当高的研究兴趣。
二是强化了学生的求真意识。应用对策性研究需要掌握实际情况、弄清实际问题、提供有效对策,这就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进行扎实细致的调查研究。校内外导师注意引导学生注重调研,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调研,增强了学生认真调研、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握揭示真相本质的自觉性。不少学生采用问卷、走访、座谈等方式开展调研,为实题实做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三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对策性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独特性和时效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具体解决,这既抑制了抄袭“借鉴”倾向,也为学生独立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提供了空间。一些学生正是在独立进行归纳分析、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初步体会到发现创新的愉悦和乐趣。
四是训练了学生的规则意识。毕业论文双效型教改实验强调论文写作必须遵守学术规范,尤其不得剪贴抄袭,应用对策性选题也引导或迫使学生远离抄袭“借鉴”,导师们也注重指导、帮助学生在实题实做中体会如何进行中规中矩的科学研究。不少学生不无得意地宣称:毕业论文是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的。
一是选题能力。我们注意帮助学生确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苏州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不少学生开始关心、注重选题的价值,选题的盲目性、随意性明显降低,选题质量有所提升,每届都有10项左右选题(约占总数的1/3)入选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立项课题。
二是调研能力。通过调研实践,学生对如何开展调研、如何根据课题研究需要选用适当的调研方式、如何挖掘调研渠道、如何争取调研对象配合、如何收集一二手数据资料等积累起初步的经验。有的导师在自己相近、相似课题的调研中要求学生一起参加,通过传帮带增强学生的调研能力。
三是创新能力。应用对策性选题的实题实做,使得不少学生有了训练和释放逻辑思辨能力的机会。一些学生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归纳,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尝到了发现创新的甜头,反映出部分学生已经初步形成分析归纳的能力。
四是文字组织能力。我们要求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谋篇行文,摈弃“八股式”固定套路写作,既要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又要讲究结构、层次清晰。通过实题实做和认真指导,不少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有所提升。
一方面选题质量明显提升。每届都有一批紧贴苏州实际的选题,像“苏州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探索研究”、“农民工居住问题研究”、“关于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思考——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参保意向调查与分析”、“提升农民工地位研究”、“苏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经验研究”等选题,都反映出参与实验学生有意识注重毕业论文写作的现实针对性和研究成果的决策参考价值,这类选题为较高质量毕业论文的产生提供了必要前提。另一方面研究成果质量明显提升。不少学生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从问卷设计、访谈调查到资料数据处理、论文写作,每个环节都力求认真、严谨,指导教师对一些重点选题也注意重点投入,加强指导,严格要求,确保了一批较高质量毕业论文的产生。在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已经进行的两届评奖中,2011届9项立项课题中有5篇获奖,2012届11项立项课题中有7篇获奖,这些获奖毕业论文都被编入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会刊供相关部门参考。其中2012届的毕业论文《农民工“弱势”形象背后的“强势”现象分析和对策建议——以苏州为例》,刊发于核心期刊《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年第1期,并被推荐参加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人社学会的研究成果评奖。2013届的11项立项课题中,也产生了一些有质量的成果。
此外,经过3届的教改实验,我们与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学会建立起稳定而又紧密的教学合作关系,形成了有效的合作办学模式。
从历时三年多的毕业论文教改实验中,参与师生不仅共同构建和体验了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也从中获得许多感悟和体会,留下不少启示。
毕业论文是目前检验本科毕业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主要手段,作为学生能否毕业获取学位的基本条件。而在实践中,由于学生全面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训练机会仅此一次,再加实习、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导致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和质量均难以得到保证,作为考核手段的功能也因此而弱化。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毕业论文由学生毕业的硬杠杠贬值为形同虚设的软指标,毕业论文教学变成为形式大于内容的宽松环节。因此,文科毕业论文教学思路需要进行根本性调整:一是教学目的应该由考核为主转向训练为主,将培养学生基本科研素养放在第一位,着重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兼顾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考核。二是教学内容应该由空对空的所谓理论研究转向现实问题研究,强调走向社会、贴近现实。三是教学模式应该由闭门造车转向校、政、企合作,为学生走向社会实际创造条件。
2.强调以应用对策性研究为毕业论文的基本选题方向
本科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总体讲还很弱,科研兴趣有待激发,科研能力有待培养,科研习惯有待训练。因此,从面上看理论探讨创新类的选题往往超出文科本科生的能力范围,这也是这类选题的学生为什么无话可说、不得不大量借鉴甚至抄袭的基本原因。我们在教改实验中强调以应用对策性研究作为基本选题方向,正是基于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客观估计。这样选题不仅较好解决了研究课题与学生能力基本匹配的问题,对激发学生科研兴趣、提高学生基本科研能力训练效果也立竿见影。调整基本选题方向,对参考选题的拟定提出了更高要求,既需要紧扣相应专业,还需要导师们关注社会实际、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还要把握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的进展。可见,这不仅没有降低毕业论文档次,反而更能体现和考察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现行教学方式相比,双效型毕业论文教学模式需要更多的投入。除了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所需要的大量的组织、联系、协调等工作以外,参与各方的投入都明显加大。从校内导师看,从选题、调研指导、写作指导到与校外导师配合,工作更为细致繁琐,工作量明显增加;从校外兼职导师看,不仅要在本职工作以外抽出时间参与指导,而且要了解、掌握毕业论文的教学程序、要求,还要适应学生的情况和需要,帮助学生调查研究收集数据资料,增添了不少“额外负担”;从学生看,需要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学习和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因而需要克服各种困难,把毕业论文写作放在第一位,投入最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兼顾其他;从学校看,教师工作量的增加、校外兼职导师的聘请、学生调研活动等环节的增加等,都需要考虑和支付相应的报酬和成本,否则就难以运作、难以持久。而要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创新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这些投入的增加又是必须的。因此,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促使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认真实施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这又有赖于毕业论文教学思路的调整,也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挖掘利用。
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毕业论文双效型教改实验中,一条重要的措施就是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除了符合专业要求、体现专业特色外,主要表现有二:一是因人施教。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引导选择不同难度的课题,或者采取不同难度的写作路径,努力做到选题能力基本匹配;根据学生兴趣和研究准备的不同,引导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努力做到研究兴趣与能力的基本匹配。对能力最强和能力最弱的“两极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前者力争初步形成良好科研素养、写出高质量论文,后者使之初步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写出基本符合要求的文章。二是因题施教。由于指导教师任务较重、精力有限,在普遍提高指导强度的同时,对具有较高研究价值、且研究成果可能对党政决策产生影响的课题应予以重点关注,作为典型进行重点指导,这不仅能够使选题学生获得更多教益、提升科研能力,也有利于产生高质量、有影响的优秀成果,对其他同学也能起到示范作用。而对“问题选题”也须更多关注,以尽快调整选题,或者寻找出选题中有价值的突破口,开展有意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