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良艳
《湘夫人》的阅读教学处理
侯良艳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下面就以本单元的自主赏析作品《湘夫人》为例,谈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一诗歌鉴赏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
首先,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弄清楚《湘夫人》的内容或意脉。弄清文本的意脉是探究主旨的前提。文本的意脉可以通过诵读、翻译、概括归纳等方法完成目标。诵读可以依次采用老师范读、学生自由诵读、优秀学生个别诵读学生点评等方式进行,注意诵读时的情感、语速及轻重缓急。翻译和概括归纳可采用老师串讲或学生分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湘夫人》文本解读的第一个层次可由一个问题总领: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补充湘君对湘夫人由期盼——幻觉——失望的起始情感历程。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湘夫人》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现实生活中的情味,我们可以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它作为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读。
其次,把握文中情景交融、“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赏析表现手法是为了进一步把握主旨。文本解读的第二层次可由另一个问题总领:诗歌是如何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幽怨、哀婉的苦恋故事的?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赏析。一、情景交融。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一句经典名句为例,诗人以清秋的景色构成了一个美妙而略带清愁的意境:秋风瑟瑟,丝丝凉意,洞庭湖中微波荡漾,岸边落叶纷纷。湘君面对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心事茫然,愁绪四溢。情与景,水乳交融。二、诗中以反常现象比兴。“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鸟儿聚集在水草上,渔网披挂在树上。麋鹿在庭院里觅食,蛟龙在水边游荡。这些都是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比自身的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暗示了湘君对湘夫人约而不见的失望的必然结果。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如“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以反常的现象象征爱情的忠贞不渝。三、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香草美人等象征性意象的运用在诗中增强了浪漫主义色彩。湘君急切期待湘夫人的到来却久盼不来,在希望和失望中产生了幻觉,听见了湘夫人的召唤,于是在水中筑室,用白薠、白芷、兰草、辛夷、薜荔、杜衡、杜若、石兰……各种香草装饰爱巢,充分显现出湘君对湘夫人一往情深,对爱情的执着,对共同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诗作中有着丰厚的上古神话时代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增添了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
其三,知人论世,结合屈原的身世,把握全诗主旨。文本解读的第三层次是屈原写这篇文章的本意是什么。这里可设置一个探究题: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这道题需要学生了解屈原其人及生平经历、写作背景。通过查找资料,可以了解到屈原曾任左徒、三闾大夫,虽忠于楚怀王,却屡遭排挤,后因触怒贵族被放逐。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兵败被杀,屈原也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到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由屈原的一生境遇可推知,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内容可能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从湘君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中,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湘君对真挚爱情、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为实现理想,苦苦追求,虽饱受打击,仍坚持不懈、九死未悔的精神?
其四,课外拓展,比较阅读屈原的《湘君》,引发读者的联想生发。《湘君》和《湘夫人》是姊妹篇,都是祭祀湘江水神的乐歌。两篇文章中的男女主人公都以抒发对方的思念之情为核心,表达想要尽快见到对方的急迫心情,但在个性上又有所区别。通过比较阅读,既可以进一步了解古代楚地祭祀男女水神的习俗,又加深了对《湘夫人》主旨的理解。学生在阅读《湘夫人》《湘君》后,会产生类似联想:当人们不顾一切、执着地追求理想时,会发现“时不可兮骤得”,美好的时光不会轻易得到,同样的会产生惆怅、失望、忧愁、懊恼的情绪,即便如此,又怎能轻言放弃。至此,《湘夫人》的言外之意境得到拓展,其作为诗歌之魅力得到充分展现。
侯良艳,教师,现居湖南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