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君毅论人文主义

2014-03-12 15:16杨永明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唐君毅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杨永明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 宜宾 644007)

唐君毅(1909.01.17~1978.02.02),四川宜宾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人文主义学者。他一生高举人文主义大旗,撰写了大量阐述人文主义思想的著作,比如《道德自我之建立》《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人文精神之重建》、《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等,旨在以人文主义来医治现代社会所出现的各种弊端,希望在会通中西人文思想的基础上建设一个理想的人文世界。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对唐君毅人文主义思想进行了研究,比如论述唐君毅人文教育观、人文宗教观、人文科学观等,但是对于为什么要提倡人文主义、怎样提倡人文主义以及当前人文主义面临的重大威胁是什么等问题,则比较忽略,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 人文主义的含义及提倡之理

在唐君毅看来,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种种弊病,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背离人文主义的结果,而要医治这些弊病,就必须提倡人文主义。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呢?唐君毅在《人文主义之名义》一文中,首先对人文主义四字中西译名进行了讨论并指出我们对人文主义所当有的理解,然后对人文主义下了一个简单定义:“从最宽泛的意思讲,即尊重人类与其文化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态度、一种信仰。”[1]192这个定义又涉及另外一个不易说清楚的概念,那就是文化。何谓文化?这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学术界对这一概念已有二百多种定义。在唐君毅看来,文化既不是自然现象,也不是单纯的心理现象或社会现象,其实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精神现象。简单地说,文化就是人的精神活动的表现或创造。换言之,凡是与人的精神活动相关的都可以称为文化。如此看来,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便极其宽泛,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宗教哲学乃至自然科学,均可称为文化。按照唐君毅的理解,任何人只要对人类文化的某一方面表示尊重,都可称之为人文主义者,即使是自然人也可以说是候补的文化人或候补的人文主义者。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大肆宣讲人文主义、提倡人文主义呢?

唐君毅认为人文主义永远要有人讲的原因在于:“人虽本来是人,是在文化中生活,是尊重人与其文化的。但人可以忘了他的本来,或未能自觉他的本来,或不能充量的发展他的本来,充量自觉他的本来,因而不能充量的尊重人与其文化。而且人可以厌弃他自己,与其文化。”[1]192-193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在人类历史上,人往往不能自觉地充量地尊重人与其文化,之所以要讲人文主义,就是要使人真正自觉地充量地尊重人与其文化。一般人乃至学术史上的思想家非但不能真正自觉地充量地尊重人与其文化,其思想往往还是非人文、超人文、次人文,甚至反人文的。在此,唐君毅对这些概念逐一作了解释,他说:

我所谓“非人文的思想”,是指对人以外的所经验对象,或所理解对象,如人外的自然、抽象的形数关系等的思想,此即如自然科学数学中所包括之思想。

我所谓“超人文的思想”,是指对人以上的,一般经验理解所不及的超越存在,如天道、神灵、仙佛、上帝、天使之思想。

我所谓“次人文的思想”,是指对于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的文化与文化的历史之存在与其价值,未能全幅加以肯定尊重,或忽略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文与其历史之某一方面之存在与价值的思想。

我所谓“反人文的思想”,是指对人性、人伦、人道、人格及人之文化历史之存在与价值,不仅加以忽略,而且加以抹杀曲解,使人同化于人以外、人以下之自然生物、矿物,或使人入于如基督教所谓魔鬼之手,使人沦至佛家所谓饿鬼道、地狱道之思想。[2]1-2

从逻辑关系上讲,人文思想应该包含非人文的、超人文的、次人文的思想,但是与反人文的思想则是矛盾的。因此,要提倡人文思想,就必须反反人文思想。从人文思想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非人文的思想之扩大人文思想的领域,超人文的思想之提升人文的思想,次人文的思想之融会于人文的思想,及人文的思想之不断以新形态出现,以反反人文之思想。此相续不断的人文思想发展历程中,便显出一种人类之精神的向往。这种精神,我们称之为人文精神。”[2]3

由此可知,唐君毅将人文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向往称之为人文精神。其实在很多时候,唐君毅是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的,人文思想也就是人文精神。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的发展,一方面可以说是由于人对人文本身的理解逐渐加深加广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可说是与非人文、超人文、次人文、反人文等各种思想互相发生关系而相依相涵或相互冲突、相互辩论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在人文思想与非人文、超人文、次人文、反人文等各种思想相互冲突、相互辩论的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才日益发展并不断扩大。在人文主义发展历程中,“人对人与其文化之价值的认识,由浅而深,由狭而广,其对人与文化之尊重亦由浅而深,由狭而广。人亦须不断宣扬此思想,实践此思想,使其影响及于社会,以帮助一切人们之更自觉其为人与其所生息之文化之更深广的价值,而更尊重之。此即人文主义思想之所以不能不讲之理由。”[1]193换个角度看,也可以这样说,正因为有反人文、非人文、超人文、次人文等思想的存在,所以人文主义者需要与之论辩、斗争,从而求得人文思想的发展。再则,我们宣讲人文主义思想的目的不过是要使人充量地尊重人与其文化而已。一方面,各种反人文、非人文、超人文、次人文等思想是客观存在的,不容轻易消除;另一方面,要求一切人都能自觉到人之所以为人以及文化之所以为文化并能充量的尊重之,恐怕也是永远无法达到的。正因为如此,人文主义永远需要人讲,永远需要人提倡。

二 人文主义的基本信念及提倡之道

既然人文主义永远需要人讲,永远需要人提倡,那么首先应该明白需要宣讲、需要提倡的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因为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人所理解的人文主义可能大不一样。这是由于文化和文化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有的人会注重文化的这一方面,有的人会注重文化的另一方面;有的人能比较充量地尊重文化,有的人则不能充量地尊重文化。凡此等等,不一而足。既然如此,我们需要宣讲、需要提倡的人文主义,应该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许的,否则我们宣讲和提倡的人文主义就有局限性。如果被此一时代、此一地域的人们所认同,就可能被彼一时代、彼一地域的人们所反对。那么,是否有一个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所共同认可的标准的人文主义思想呢?或者说是否有一个标准的人文主义者之自觉的基本信念呢?唐君毅对人类已有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认真研究后,认为中国儒家所主张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比较符合标准的,大体可以为中西方人文主义者所共许,而不致有太大的争论。对此,唐君毅以儒家思想为蓝本,提出了标准的人文主义者自觉的九个基本信念,不妨摘录其要点如下:

(1)人为万物之灵。

(2)对人与人之各种关系,即各种人伦关系之尊重。

(3)对人类文化之各方面之尊重。

(4)对历史之尊重。

(5)人之人格价值,高于人所表现于外之一切文化活动、文化成绩之价值。

(6)对学问上之通识与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均加以尊重。

(7)对各种不同之学术思想,对持错误之学术思想之人之尊重与宽容。

(8)人文主义者,对于非人文主义或反人文主义的思想,常要认之为错误,而与之辩论,望有以校正之。

(9)理想的人文主义者,最后还当有一信念,即他之人文主义的思想,都是由自觉人之所以为人,文化之所以为文化而来。[1]194-196

下面我们对这九点简要作一说明:

第一点,所谓人为万物之灵,并非是说人在万物之上。人生活的世界,除人以外,当然还有万事万物,比如动物、植物、矿物、水、空气等,人虽然不必在万物之上,但是人至少应为万物之灵。人生天地之间,最具灵性。中国儒者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原因正在于此。

第二点,人对各种人伦关系的尊重,此中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可以说涵盖了所有的人际关系,比如说亲近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疏远者(芸芸众生)、生者、死者、今人、古人、现实的人、理想的人、个体的人、群体的人等,人对这些不同关系的人如何相处,儒家都有相应的原则规定。

第三点,人对人类文化各方面之尊重。因为人类文化表现的内容极其宽泛,但归根到底都是人求真善美等之心的不同表现罢了。唐君毅在《心物与人生》一书第二部第四章中将人文世界分为九个大类:知识学术、生存技术、艺术、文学、经济、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教育。在唐君毅看来,无论人类文化活动到底有多少,人文主义者都应对之加以尊重,而且在原则上应该求无所遗漏。

第四点,对历史之尊重。历史本身就是人类文化活动之所成,所以对人类文化的尊重自然就包含有对历史的尊重。中国是一个最重历史的国度。历代史书可谓汗牛充栋。至于说为什么要尊重历史,我们可以从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一书的扉页上要求读者在阅读该书时须先具有的信念中找到答案。钱穆如是写道:“1、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只是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2、所谓对其本国以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3]1

第五点,对人格价值的尊重。人格价值是根本、内在的、绝对的,它远远高于人所表现于外的一切文化活动、文化成绩之价值。唐君毅以武训为例指出,一个伟大的人格,即使不识一字,没有任何学术艺术上的创造,其人格价值亦是不可否认的。换言之,此即人重于文之意。

第六点,对学问上之通识与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均加以尊重。这里是谈通识与专门的关系。相较而言,唐君毅更强调通识,认为通识是根本,“通识之所以可贵,正在其能肯定尊重各种专门知识、专门技能之价值,而使各种专门之知识技能,得兼容而俱存,并行而不悖。通识与专门知识专门技能,是互依以存在的。”[1]195为贯彻这一理念,唐君毅在新亚书院担任教务长时,在课程设置上,就主张先为学生立一通博的基础,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才性所近去选择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教育。唐君毅认为,一个人有了通识作基础,就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也不会像井底之蛙那样目光短浅,相反可以海纳百川、包容万千。

第七点,对各种不同之学术思想,要尊重与宽容,这是因为各种不同的学术思想,也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非此即彼、彼此矛盾,所以都应尊重。即使是对持错误学术思想的人,人文主义者尽可以对其错误思想进行驳斥与批判,但仍然应该尊重其人,正如医生为人治病,只是去其病而非去其人。

第八点,因为非人文主义或反人文主义思想是与人文主义思想相对立的,所以人文主义者一定会认为他们是错误的而要与之辩论,力求使之回归到人文主义的正道上来。但是人文主义者在与非人文主义或反人文主义思想辩论时,尽可以了解其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心理背景、人格背景,以及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从而明白其错误思想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并给予一人文的解释。唐君毅指出:“故最理想的人文主义之思想,不只能说明他自己之为真,而且应当是对于他人或历史上非人文主义、反人文主义之所由来,都能与以一人文的解释。在人文主义之思想,对其反对面之思想,都能一一与以圆满的‘人文的解释’时,此反对面即亦涵于其自身之内,而可不再与之相敌对。”[1]196

第九点,所谓理想的人文主义者最后当有的信念,这也可说是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可有的宗教信仰。因为理想的人文主义者坚信:只要有人,便有文化;只要有人有文化,便有自觉人之所以为人、文化之所以为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换言之,人与人文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人可以相信人文主义思想是永远存在的。

平心而论,如果每个人都有以上九个方面信念的自觉,则当今世界无疑是个和平幸福的世界。当今世界之所以出现很多乱象和弊病,都是因为人们或多或少背离了以上九个方面的自觉或者说背离了人文主义。显然,要整治当今世界的乱象和医治当今时代的弊病,就不能不大力提倡人文主义思想,使每一个人都有上述九个方面信念的自觉。

三 人文主义面临的重大威胁及解救之方

众所周知,中国和西方人文主义是不相同的,但是不同点到底表现在哪里,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唐君毅对中西人文主义发展的历史进行认真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西方之‘人文主义’,差不多均是由于欲对治或反抗某种文化上的偏蔽而兴起。至于中国之‘人文主义’却初是直接从人之自身要求自立于天地之间而起,注重讲一个人如何由‘小人’变成‘大人’,如何由‘普通人’变为‘圣人’。”[4]410唐君毅认为这是中西人文主义最大的不同。唐君毅这种认识是否正确,当然可以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唐君毅确实抓住了中西人文主义的要害。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据此简单地判定中西人文主义孰优孰劣。其实,中西方人文主义是各有利弊的。在唐君毅看来,西方人文主义如果仍然只是注重对政治文化上的偏蔽而不注重人自身如何立起来的意义,无法解决当前的时代问题;中国人文主义如果只是注重人自身如何立起来而不注重对治现代社会文化上的偏蔽,也无法解决中国面临的许多时代的新问题。所以说,要讲真正的人文主义,必须沟通中西人文主义来讲,二者不能偏废。

唐君毅认为,无论是中国的人文主义还是西方的人文主义,现在都处在现代文明的偏蔽之压抑下,都处在苦苦挣扎以求生存的状态下。他们当前都遭受到文化上的“重大威胁”,而这些“重大威胁”当初也是人类创造出来造福社会的,只不过现在人类无法主宰其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以至于使之成为人类的“重大威胁”。在唐君毅看来,这些“重大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泛用科学技术所形成的偏蔽。科学非但未能尽其利用厚生之性,反而让人受制于科学,这从原子弹、氢弹等军事利器对人类生存所构成的巨大威胁中可以窥见一斑;二是现代大都市的问题。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数以千万计的人口离开乡村,越来越向大都市集中,一个大都市动辄便是数百万乃至数千万人。这些生活在都市中的人过着笼中小鸟式的生活,离开了自然和人本有的天性。这种人口过分集中的现象使人类在精神上蕴含着极深的危机;三是现代的政治组织问题。现代政治组织的科学化、严密化是前所未有的,生活在这种科学化、严密化政治组织中的人们就如同大机器上的一枚螺丝钉和一个统计表上的抽象符号一样,毫无精神生活之自由和人生价值之可言。[4]420-421这是中西方人文主义都必须面对的共同问题,而这三大问题,也可以说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一个问题,即人如何才能主宰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而不被其所造之物压制和役使?

西方的“存在主义”虽然对现代人类所遭受的各种精神危机有比较深切的感受,但它没有提出任何切实有效的解除人类精神危机的办法,只是空发感慨而已。同样,西方“科学的纯粹理智主义”只是把人类的一切变成科学研究的客观对象而已,最终可能把人带入最大的虚无世界,其本身已是人类的一大威胁,哪里还谈得上解除人类危机呢?

那么,如何才能解除人类危机,让人能够主宰他自己所创造的东西而不被其所造之物所压制和役使呢?唐君毅认为必须使人自己变大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而要使人自己变大,并非是要把人的躯体变大,而是要把人的胸襟和德量变大。只有人的胸襟和德量变大了,人的智慧才可增加,人的力量也才能随之变得强大,以至足以主宰人所创造的一切东西而不被其奴役。如果进一步追问,如何才能使人的胸襟和德量变大呢?很显然就是要弘扬中国人文主义思想,讲求人怎样自立于天地之间,如何从“小人”变为“大人”、如何从“普通人”变为“圣人”。但是如果仅仅弘扬中国人文主义思想,而不思如何对治现代社会文化上的偏蔽,仍然无法解除人类社会的危机。唐君毅在对东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演变历程和其利弊进行认真分析后,斩钉截铁地指出:“今天最圆满的人文主义思想,必须是中西会通的人文主义之思想,以解除现代世界中之文化的偏蔽。但人必须先求自己能够立起来,才能谈得到去反抗或对治文化上的任何偏蔽。”[4]422也即是说要充分发挥中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之长而竭力避免其短。而要解除现代世界中文化的偏蔽,人必须首先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不断地开拓自己的胸襟、放大自己的德量,增强自己的智慧,壮大自己的力量,否则,人类所遭遇的精神危机非但不能解除,反而会不断加深。

唐君毅希望会通中西人文思想或人文精神,扬长避短,用以矫治现代世界文化之蔽,不失为一条可取之道。唐君毅认为,“人类一切文化活动,均统属于一道德自我或精神自我、超越自我,而为其分殊之表现。”[5]3虽然人在各种不同文化中,其自觉的目的不必是道德实践,而只是追求某种文化活动的完成或某种特殊文化价值的实现,但是人类一切文化活动之所以存在都是因有道德自我的支持。“道德自我是一,是本,是涵摄一切文化理想的;文化活动是多,是末,是成就文明之现实的。道德之实践,内在于个人人格;文化之表现,则在超越个人之客观社会。”[5]3可见,道德与文化活动的关系是一与多、本与末、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道德自我要靠文化活动来显现,道德自我必须贯穿于文化活动之始终,否则,道德自我无法成就其自己。如果人们不能自觉到各种文化活动皆统属于人的道德自我,便是舍本逐末,使人文世界日趋于分裂与离散,使人格精神日趋于外在化与世俗化。唐君毅认为中国过去文化的缺点在于人文世界未分殊的撑开,见一而忘多;西方现代文化的缺点在于人文世界之尽量的撑开或沦于分裂,泥多而废一。因此,唐君毅希望中国未来的文化能够由本以成末,人文世界能够分殊的撑开;现代西方文化能够由末以返本,人文世界能够免于分裂。换言之,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必须正确处理好道德自我与文化活动的关系,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

结语

综上所述,唐君毅先生不愧为20世纪最大的人文主义学者。他不仅对人文主义这一概念作出了界定,而且分析了要大力宣讲和提倡人文主义的原因,并对一个标准的人文主义者所应有的基本信念进行了说明,进而分析了中西人文主义最大的不同及其所共同面对的重大威胁,并为解除这些威胁指明了道路。尽管我们不能否认唐君毅的人文主义思想不免有空想的成分,但他会通中西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对于构建和谐美好的世界,无疑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补编: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唐君毅.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钱穆.国史大纲:上册[M].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 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 唐君毅.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一:自序[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唐君毅人文主义人文精神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宁夏人文主义戏曲现代化探索之路
“新史学”语境下的音乐新面孔——以16世纪意大利牧歌的人文主义倾向为中心
西方文论关键词:后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虚灵明觉心”:唐君毅建构形而上学的道德修养基础
家庭道德与社会道德之贯通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