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政治”到“精神政治”
——评《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

2014-03-12 11:30钱旭初
关键词:现代性市民价值观

钱旭初

(江苏开放大学 文化艺术系,江苏 南京 210036)

从“生活政治”到“精神政治”
——评《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

钱旭初

(江苏开放大学 文化艺术系,江苏 南京 210036)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通过在现代市民价值观下的种种市民想象和都市物质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指出了现代市民小说全新叙事方式的构建,试图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突围,实现现代性的追求。该书通过对“生活政治”的阐释,进一步深入到现代市民的精神内核,揭示现代市民价值取向的转变与精神立场的转型,从而建构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城乡转型期中国市民的精神标本,以期昭示都市化进程中的市民意识与市民精神问题。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生活政治;精神政治

安东尼·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一书中认为,现代性的追求者往往会通过两条不同的政治途径而抵达同一目标,一种称为“解放政治”,一种称为“生活政治”。所谓的解放政治是一种国家政治力量,也是一种鼓励现代性的正向动力。而生活政治,吉登斯则解释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或“生活决策的政治”。吉登斯引用桑多·罗扎克的话说:“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个人认同的找寻及个人命运定向的私人体验本身,都变成是一种主要的颠覆性政治力量。”它是一种“靠完全改变日常生活模式来威胁国家权力的行为”[1]。与“解放政治”的五四小说、左翼小说和追求个人精神的超脱的自由主义小说等不同,张娟副教授的《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关注的就是“生活政治”,该书通过在现代市民价值观下的种种市民想象和都市物质文化符号的重新组合,指出了现代市民小说全新叙事方式的构建,试图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突围,实现现代性的追求。而这仅仅是起点,该书通过对“生活政治”的阐释,进一步深入到现代市民的精神内核,正如西美尔所言,市民社会的本质是精神问题,该书就是试图透过物质表象,揭示现代市民价值取向的转变与精神立场的转型。从而建构起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城乡转型期中国市民的精神标本,以期昭示都市化进程中的市民意识与市民精神问题。

一、经济视角下“生活政治”的建构

20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现代市民小说日益兴盛,并成为现当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其理论研究与文学价值定位一直位于尴尬处境。从国外研究来看,中西方市民小说理论发展极不均衡,伴随西方资本工业的兴起,19世纪欧洲主要国家就逐渐建立了西方现代市民价值体系,出现了马克思的市民等级、葛兰西、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公共空间等理论,文本批评、性别批评、文化批评等在市民小说研究中运用充分;但在西方理论中国化的过程中,却遭遇了水土不服的尴尬;从国内研究来看,中国市民阶层发展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由于封建主义与农耕文明的巨大惯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井价值观。这种市井观念以先入为主的偏见影响了整个市民文学的研究与定位,当下研究中,偏重市井,忽视现代市民;从地域角度考察市民小说,缺乏整体观照;对市民小说文学定位较低,忽视其审美性与哲学性的倾向比较严重。事实上,20世纪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市民小说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小说表现的核心对象从传统市民转化为现代市民,小说的表现形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质的飞跃。新的文学图景与其带来的价值转型亟需我们寻找一种新的理论话语进行描述与构建。论著旨在关注传统“市井”发展而来的现代市民,从价值重构角度对现代市民小说的价值观转型进行深入探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构20世纪现代市民小说的文学价值。现代市民小说“强调经济视角,关注日常生活、世俗人生,通过表现与惯常的“大历史”叙事之间的某种偏差,借助在现代市民价值观下全新叙事方式的构建,试图从经济角度突围,探索书写另外一种历史潜流的可能性”[2]。

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是一种迥异于五四小说、左翼小说与自由主义小说等等的一种基于物质基础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系统。这种物质基础的改变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现代工商业文明逐步取代传统的农业文明;二是城市的逐步成熟,公共空间与日常空间逐步成型;三是城市传媒空间发达。三四十年代是上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随着经济发展,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形成了具有现代市民价值观的现代市民。左翼研究视角更加注重从社会历史学的角度,从政治层面对小说进行研究;而自由主义文学则关注人的精神的高蹈,试图剥离小说的政治外衣,在精神的维度探讨纯文学,讲求文学的审美意义。这两种研究方式都存在某种程度的偏颇,无法对三四十年代的小说作出贴切的解读。三四十年代的现代市民小说就具有典型的受经济影响的特征。在个人经验的引导下,文学的叙事方式出现了巨大的转变,以前背靠意识形态的“那种宏大的民族—国家语言式的叙事,明显转向了个人化的、私人性的小叙事;对那些悲天悯人的命运的关怀,转向了感觉、体验和想象;厚重的深度感变成了轻薄的平面感。”[3]随之而来,“个体生命的经验在写作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生活的日常性在文学文本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在现代性的宏伟叙事中被忽略和被压抑的日常生活趣味现在成了文学想象的中心,被赋予了不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而神圣化,而昔日宏伟叙事的神圣价值被日常化。”[4]

该书注意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从乡村向都市的转型,试图从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关系的变迁的背景下,对现代市民小说在内容构型、精神立场、叙事形式和审美价值的取向上的转型做出整理的研究。指出现代市民小说既是三四十年代革命文学、左翼小说的重要补充,又是五四启蒙小说另一条路径的延续。它曾在文学史上被主流文学所遮蔽,但一旦有充分的社会经济条件,就会以现实关怀的立场重新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

二、现代市民小说现代叙事空间的重新构建

传统研究局限于市民小说艺术价值偏低的偏见,对现代市民小说的审美性与哲学性关注不足。总体来讲,现有研究对市民小说的文学品味定位较低,仅关注其世俗性、通俗性特点,忽视其美学性、哲学性,至于系统地运用现代理论阐释现代市民小说,则鲜有涉及,从而使该课题研究难以突破传统框架;而忽视审美品味与哲学意蕴的探讨,必然影响到现代市民小说在文学史的合理定位。现代市民小说对前时期的小说虽有一定的借鉴,但是现代市民小说通过独特的叙述策略手段,表现了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凡俗美、瞬间美、残缺美。现代市民小说改变了传统小说对于审美性的忽视,拥有了变中求静的瞬间美,其具体体现在小说时间的破碎以及小说对于瞬间心理的捕捉,空间的不断变化,人物的平面构型。现代市民小说表面追求瞬间性的描绘,但其实质是现代性的永恒。在与中国都市结合的过程中,与中国市民的现代价值观产生契合,产生了新的审美特质。

该书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说、现代城市社会学、女性主义学说对现代市民小说进行了深度阐释,对文学史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价值重构,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如该书的第三章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哈贝马斯等人的空间理论,对现代市民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进行分析,比较其与传统线性叙事方式的不同,指出现代市民小说的现代新质。该书的第四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结合现代城市与女性的关系,从卡尔维诺对城市女性的论述入手,分析了现代市民小说中强烈的阴柔女性气质,并从现代市民价值观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如该书的第五章,运用本雅明“都市漫游者”学说,对现代市民中的独特的都市漫游者形象进行专题研究,突出其与现代市民价值观的关系。

本书著者善于在城市语境中理解现代市民小说,并考察各种新的都市符号的生成与它们对文本的作用,探寻这种物质修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的关系。现代市民小说中,公共构造和物质细节频繁出现,成功实现了从现实的城市物质符号到具有独特叙事意义的文本符号的转变。这些城市物质符号不仅充当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或道具,而且起到了重要的叙事功能,形成了现代市民小说区别于其它流派的独特的叙事特征。李欧梵认为,上海这个由所谓“新的公共构造”和“新的日常物质生活表象”所共同构造出来的现代性文化形态,就是自发现代性进程中的典范文本。同时,作者也敏锐发现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这种“都市漫游者”主题的出现,与相伴而生的叙事方式的改变,一方面与西方波德莱尔的“都市漫游者”形象遥相呼应,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对当时文学的发生环境重新考察,寻找他们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与十九世纪的波德莱尔在“都市漫游者”形象的写作上不期而遇的原因。并进一步指出现代市民生存方式的改变对其深层价值秩序的影响。

三、现代市民小说“精神政治”的立场

中国城市发展不同于西方,西方很早就进入了城市社会,但中国有漫长的农业发展时期。所以中国的市民文学中有独特的“市井”现象,纵观国内外的既有研究,可以看出,传统市民小说研究偏重于“市井”层面,而代表中国现代市民发展方向的“现代市民”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关注。同时“市井”与“市民”的辨析也不够清晰。现有研究中对市民小说的界定中,大部分是带有传统农业色彩的“小市民”的阅读趣味和审美取向为标准,往往将关注重心集中在“市井”层面,对中国市民小说发展过程中的价值转型与现代性关注不够。该书试图剥离出现代市民小说中的现代质素,探究真正在城市文化的滋养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市民小说的文学特点与文学意义。现有的现代市民小说研究,受现代城市社会学、消费主义文学等研究视角影响,主要集中在城市文学、海派文学等视角,关注小说中的物质表象与时尚书写,忽视物质表象下的现代市民精神内核的变动与价值观的改变,难以适应中国新兴市民阶层崛起及精神需求之现状。很多研究者都注意到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市民的价值观念与精神立场,但其视角大多受地域性、时代性局限,以海派精神或都市文化归纳之。该书试图把视角从对现代城市语境下的物质的关注,转移到人的精神生存状态的关注,从市民角度探讨他们在城市语境下市民价值观的改变,以此作为轴心探讨价值观的转变对于小说形式、小说审美、主题意蕴等文学问题的影响。

该书坚持文学的宏大视野,把三四十年代的现代市民小说放在现当代文学史整体中进行考察。横向上将三四十年代现代市民小说与同时期各大小说流派作对比,确立其文学的独立品格;纵向上将三四十年代的现代市民小说和当代城市小说做出“镜像”对比,试图在“他者”的观照下,指出在当代的物质语境中,用传统乡民价值观的观念去解读卫慧、棉棉是不恰当的,用现代市民价值观去观照贾平凹、张承志也是不合适的。如何理解这些作家、作品,回到上海三四十年代的现代市民小说,重新去辨认这些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选择,可能对于我们更深一步认识当代作家的精神谱系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在雅俗视野中,指出市民小说美学品位上趋向雅俗并存;在道德反思的角度下,指出当代小说应该以新型的现代市民价值观为判断标准,这样有助于有效推动当代市民小说的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中国现代市民阶层正稳步壮大,但价值评价体系并未获得相应调整。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市民阶层,其意识形态的走向关乎国家稳定。张娟副教授的《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一书通过对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进行解读,发掘出文学中体现出的现代市民价值观,指出现代市民小说的社会性使其可以敏感反映时代价值变化,价值重构反过来又有助于推动当代市民小说发展。本书对于揭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市民价值,引导多元社会思潮的正确方向,将文学的软实力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方面有很大的创新和启示意义。

[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253.

[2] 张娟.三四十年代上海现代市民小说价值重构[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3] 陈晓明.现代性对后现代性的反拨[J].文学自由谈,2003(1):25-28.

[4] [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

(责任编辑:李 军)

From the "Life Politics" to "Spiritual Politics" ——Book Reviews on “Thirty or Forty's Shanghai Modern Citizen Novels Value Reconstruction”

QIAN Xuchu

(Culture and Art Department,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6, China)

Associate professor Zhang Juan's new "thirty or forty's Shanghai modern citizen novels value reconstruction" in modern citizen oriented values through the public imagination and urban material culture symbol re combin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itizen novels of new narrative way, trying to escape from the angle of economic life, the pursuit of modernity. The book of "life politics" explanation, further to the spirit of modern citizens, reveal the modern citizen change value orientation and spiritual standpoint. In order to construct China citizens in twentieth Century thirty or forty urban and rural transition spirit specimens, civic consciousness and public spirit in order to show the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thirty or forty's Shanghai modern citizen novels value reconstruction; life politics; spiritual politics

2014-03-10

钱旭初(1962-),男,江苏常州人,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I246.5

A

1671-5322(2014)02-0042-03

猜你喜欢
现代性市民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